其实我很愿意曹皇后是女一号(历史高光美人啊)
寒武页岩(小周璇,小聂荌,真顽主真狐狸)
真正的大历史锋芒人物都是不脸谱化的,自带历史大潮流高光的。宋仁宗第二个皇后曹氏即是。

曹皇后出生地很有名啊,她出生于公元1016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她的祖父曹彬为北宋开国功臣。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九月,曹氏被册为皇后。


楼主小姐姐顺带科普下乌台诗案与庆历正月宫变。可惜了,江疏影果然是千年女二。

说起宋仁宗的历史声望,帝后联手处理应急的辛酉宫变,以及事后处理,堪称政务典范。所以,楼主小姐姐不太愿意看到如今更名为“清平乐”的“孤城闭”宠妾灭妻倾向,有意拔高张贵妃的处理,谁说青梅竹马就必须是唯一真爱呢?

曹皇后,一代奇女子也。嗯,先透露下,即使贵为王女王孙(她父亲祖父都封王),但曹家这位嫡女却是在进宫前嫁过的,这与她的嫡婆婆刘太后,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等一样也是二婚入宫闱奇女子的典范了。

曹皇后历经三代,辅佐三位皇帝,可为功不可没,终年64岁病逝,葬于其故乡的河北巩义永昭陵,即宋陵公园,没有合葬。我们首先要记住,仁君仁后一脉相传,对于中华民族文脉的恩惠是,后来身为太皇太后的曹皇后,在著名的北宋文官党争大案“乌台诗案”里单独从轻发落了北宋第一大才子苏轼,也是爱才啊(宋仁宗皇后曹太后、宋英宗皇后高太后、宋神宗皇后向太后这三位太后都是苏东坡铁杆粉丝,他生命中逢凶化吉的贵人,当然,首先是曹太后规矩做得好)。

曹太后(宋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高太后(宋英宗的皇后)重用和保护了他,向太后(宋神宗的皇后)将他从绝境中赦免召回,她们全都是苏东坡的恩人和福星。三位太后看重的不仅是苏东坡的人品与文名,更看重他的行政干才---有意思的是,苏东坡本人似乎是唐代有行政干才的大诗人白居易的粉丝,他在杭州修苏堤,在我们苏州疏浚七里山塘,无不是步白居易的后尘,杭州的白堤,苏州的七里山塘等水利工程,最早都是白居易为官一方的仁政。

当乌台诗案案发时候,支持王安石的舒亶、李定、何正臣等人务欲杀苏东坡(有说他是司马光的粉丝,其实不是的,苏轼在政治上有自己独立见解)而后快。正是在这个时候,重病中的曹太皇太后站了出来。她是宋神宗的奶奶,极有见识。
宋仁宗赵祯在位时,苏轼、苏辙兄弟同科考中进士。仁宗皇帝特别欣赏苏氏兄弟的文才,殿试后,他喜笑颜开,对曹皇后说:“本次殿试人才济济,其中苏轼、苏辙具备太平宰相的才智。我老了,可能来不及重用他们,把这样的贤才留给子孙后代,不是很好的事情吗?”苏东坡入狱后,曹太后在病榻前将仁宗皇帝的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宋神宗听。
宋神宗赵顼听完曹太后的话,心有所感,意有所动,决定大赦天下。曹太后摇头不许(楼主小姐姐注:曹太后支持偏向草根阶层的王安石变法的,犹如后世李太后支持张居正变法一般,她只是爱惜苏轼)。
“千万不要赦免那些凶恶之徒,官家只须赦免苏轼一个人就足够了!”
王安石第二次新政(不是庆历新政)“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那次,曹太皇太后是持正的,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她没有说彻底反对王安石,只是说他太激进了(王安石也老了啊,时不我待),建议宋神宗保护他。她内心很想实现宋仁宗对于燕蓟用兵,收复北方的愿望(很可惜,到了朱洪武朱棣父子才落实了这个愿望),但是无奈打仗打的就是后方勤务,所以她虽然能够理解王安石的变法初衷,但感觉他不够务实,不够团结,王安石本人也顺水推舟,尊崇她的建议,保护了乌台诗案的焦点人物--苏轼。
曹皇后早年嫁给了,才高八斗,貌若“潘安”的李华光,此人不爱美色,爱修仙,酷爱神仙之事;曹皇后无奈翻墙逃回娘家;年龄尚小,似乎保持处子之身的曹氏18岁奉诏,被选人宫,为“才人”; 第二年被册封为皇后;终为宋仁宗赵祯之皇后。
宋仁宗赵祯一生三位皇后,第一位即郭皇后,因21岁无子被废,削发为尼。封曹氏为皇后,第三个皇后温成张皇后,31岁病死。
曹氏(1016-1079),河北省灵寿岗头村人;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祖父:曹彬,为韩王,性情慈善,一生节俭,重视农桑种植。在后周,就被受重用,宋朝初年,曾与宋太祖赵匡胤并肩作战,被封为:“宋朝第一良将”;战功无数,也被后人称之为:“识时务”的楷模。父:曹玘 被封为:吴王。
曹皇后大弟:曹景休(另名:曹削),封为:“济阳郡王”,即“八仙过海”中的“曹国舅” 早已深入人心,被人们熟知流传,“曹国舅”不爱钱财,不爱权势,一世清明,一时糊度,忏悔终生。曹皇后小弟:曹景植,即“二国舅”,无恶不作,恶贯满盈。
后周早年,曹氏姨母张贵妃,曾经累进为后周太祖郭威之张皇后。曹氏宗族,在后周、宋朝权势显赫;曹氏从小沐浴、熏陶在这优厚显贵环境,幼时接受良好教育渲染,气质非凡,性格泼辣,将门虎女。
宋仁宗生三子,均相继早亡。曹皇后急在心中,后无储君,于是把年仅四岁的赵曙,接进宫中抚养,直到宋仁宗赵祯驾崩,31岁赵曙接替皇位,即宋英宗赵曙。宋英宗赵曙多病,经常神志不清,按现在说法:“精神病”。经常由曹皇后把持垂帘。宋英宗赵曙病逝后,由其子赵顼继承皇位,即为宋神宗;册封曹氏为:太皇太后。
看来,知否知否里面大娘娘也有曹太后的影子啊。
庆历八年,也是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的四年之后。在这一年的闰正月辛酉,崇政殿的四位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发动宫变,劫杀军校,抢夺兵器,直逼帝后。
宋仁宗正在曹皇后寝宫休息。夜半时分,听到此宫变,仁宗皇帝想出去,曹皇后一把抱住宋仁宗,禁闭宫门,并派人叫都知王守忠等人领兵护驾。不久,四位贼人杀到福宁殿,斩杀宦官宫女,惨叫之声直达仁宗耳边。此时宦官何承用恐仁宗担惊受怕,便谎称“这是宫人在惩罚犯错的宫女。”曹皇后一声呵斥,“贼人在外残杀宫人,皇上本想外出,你还敢如此妄言”。曹皇后不愧为宋朝开国大将曹彬之后,大将之风,临危不乱。
她命人打水储藏,以备不时之需,后果然火烧宫殿,宫人以水灭之。曹皇后还将宫人前额头发剪掉,对他们说“贼人动乱平定之后,你们凭借头发来领功受赏”。所以宫人拼死奋战,不竭余力。颜秀、郭逵、孙利三人被杀,王胜从北楼逃走,一日之后被捕杀,但是其主谋无人知晓。
事变后帝后的处置迄今值得深思。
枢密使夏竦对仁宗皇帝讲,“此事应该让御史和京中宦官一同审理此事,不要滋生蔓延,让人不安”。参知政事却说,“宿卫变乱,事关社稷安危,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将此事交于外台严加调查办理”。最后,宋仁宗听从了夏竦之语---不搞明面上的秋后算账。
内侍杨景宗、刘永年等五人,降职外迁;在夏竦的庇护之下,杨怀敏仍居旧职。本来开始有诏宽宥杨景宗等人的罪行,御史中丞鱼周询、侍御史知杂事张昪、御史何郯等说,殿廷设立的宿卫兵士,本来就是为了主上。现在的卫士所作所为凶悖异常,意不可测,后来捕获贼馀党。本来传旨不得杀死,竟然不听从,这原是领管此事的臣僚害怕捕获之后,会损害“他人”的感情,所以允许众人将其殴打致死,这就是杀人灭口。情状如此,理无可恕。
而居职者既不能察举,当宿者又不即禽捕,未正典法,何以塞公议!伏乞重行黜降,用振威罚。杨景宗等外迁以后,何郯等又再次上奏,请求罢黜杨怀敏。帝令中书召何郯等,苦口婆心地向他们说道。但何郯不买仁宗皇帝的账,“卫士持刃直入禁庭,欲凌犯乘舆(皇上),为大臣者应当深责有司失察之罪,杨景宗等人,本就该诛戮以谢天下;若以其过非自取,止可贷其正坐,并宜流窜以戒百职。景宗等罚既甚轻,怀敏又独异众,盖两府大臣畏陛下左右之怨怒,不能坚执祖宗之法也。伏望一例责授外任,以协公论。”宋仁宗思虑再三,最后听从了何郯的建议。
这便是宋朝历史上的庆历宿卫之变,宋仁宗如若被杀,恐宋朝历史将被改写。而宫变之后,夏竦为什么要急于将此事交于内台处理,不公布于众?又为什么要去庇护一个小小的内侍杨怀敏?夏竦既然官至枢密使,不至于要为了其他,而断送自己的锦绣前程。
同时,虽然宋仁宗宅心仁厚,但是此事乃是关于自己的身家性命,社稷安危,无论怎样,应该严查到底。那么他为什么开始会听从夏竦的上言?最后也为什么没有严惩几位内侍,毕竟失职之罪,护驾不力,理当被斩。
但是,帝后对此独树一帜的处置,坐实了宋仁宗的仁爱之名声,海内承平,国泰民安,而后,宋仁宗更加敬慕爱戴曹皇后;更显示曹皇后,机智果敢,临危不乱的聪明才智。
还有一次,后宫侍卫与宫女发生奸情,后宫圣地,发生此等劣迹,这还了得。告知温成皇后(当时的张贵妃)及皇上;均力议:杖毙处死。唯独曹皇后仁慈博爱曰:“男女之事,双方互爱,贬出后宫,赐以钱财,准予成婚”。被后人流传,为之佳话。更彰显曹皇后国母之恩,高风亮节的可贵。
但是曹皇后也有约束外戚不利的短板---她的俩弟弟都劣迹斑斑。
曹景植,即“小国舅”,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田地,占为己有,其门下不法之徒,甚是猖獗,无恶不作,屡次上报开封府尹包拯,轻而过止。“小国舅”景植看中一秀才之妻。加害秀才致死,霸占其妻事发,诉至包拯,状告“小国舅”;包拯束手无策,涉及皇后之弟。无奈上告知仁宗推托曰:“此乃,家务之事,还是大国舅处置,最为恰当”。
皇上下旨:大国舅处理小国舅之事。大国舅如之奈何?如此这般?大小国舅商议:处死秀才之妻,此事无从谈起,以示事件平息。可怜的秀才之妻,因此被投入古井而亡,人证物证全无,由此,作罢。
“大国舅”曹景休。做了亏心事,就此,辞官,隐居山林,念经送道,普度众生,后被点化,成为“八仙”中官职最高的“仙人”。也许只是民间感念曹皇后的恩德,原谅了曹国舅吧。
补充,曹太后还有一个胞弟曹佾长期任地方官,政声极好。英宗想诏拜曹佾为相。太后将诏书锁了起来,不让下发。英宗苦苦恳请,反复说明他给舅爷加官绝不是出于对外戚的私情,而是考虑到国家的公利,太后才勉强同意了。曹太后的兄弟们也真是一部人间忠奸美丑众生相啊。

仁宗赵祯的第一任皇后叫做郭清悟,是北宋节度使北宋平卢军节度使、赠尚书令兼中书令郭崇的孙女,代北名族--当时尚未亲政的宋仁宗看中的是美丽大方的张氏(不是温成皇后张贵妃),想把她立为皇后。在刘娥的坚持下,郭清悟被立为了皇后。太后刘娥去世之后,宋仁宗便再也不理会郭清悟了,让郭清悟很是难堪,原来当初只是因为太后刘娥的关系,宋仁宗才会时不时来自己宫中留宿。
这时,宫中又传出宋仁宗特别宠爱尚充仪、杨德妃两人的消息,这让郭清悟记恨上了两人。这时素与郭清悟不对付的宰相吕夷简觉得自己扳倒郭皇后的机会来了。
在吕夷简的授意下,谏官范讽乘机进言说:“郭皇后进宫九年一直无子,此番还打了皇上您,毫无妇德可言,不堪再为后宫表率。”宰相吕夷简也在旁边附和着说:“郭皇后该被废了。”但是范仲淹等人却说:“皇后不可废,尽早要把这事平息下去,不该再议论了。”明道二年,宋仁宗下了诏书说:“皇后郭氏以无子愿入道观,特封为静妃,别居长宁宫以养。”
一年之后,宋仁宗又旧事重提,逐郭净妃出居瑶华宫,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废后这事才算彻底翻篇了。
赵祯初恋。最初看上了并非官宦却富有钱财的王蒙正的女儿,曾向刘太后提起过此事,但武断的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姓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刘美长子刘从德。刘美即是太后的前夫、银匠龚美。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赵祯。

太后准备为十五岁的皇帝完婚,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皇后候选人,其中有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并非后来的温成,剧中的陈氏)。当时赵祯一眼就相中了张氏。本来皇帝选中谁就可以立为皇后,但赵祯的意愿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挠。

原来,经过太后审视,认为张氏不如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以张氏为才人,而册立郭氏为皇后。这一决定又一次使少年赵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进而造成此后长时间内皇帝对正宫的冷漠,也直接导致了废后风波。

温成皇后张贵妃(吐槽,演员又是一个山寨版刘亦菲加山寨张馨予?)----跟皇太后刘娥出身酷似。张贵妃是洛阳人,祖先是吴人,吴越归宋,其家迁到河南定居。其母亲在齐国大长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将女儿带在身边。十八岁那年,大长公主见这个小女孩灵巧可爱,便召入宫中作乐女。一次宫中宴饮,被赵祯看中,在短短几年内,就由末等嫔妃直升至最高等级的贵妃,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可知赵祯对她特别宠爱。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赵祯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地对左右说,天下大旱,为了替他分忧,张贵妃在宫中刺臂出血,书写祈雨的祷辞。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赵祯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一生都梦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的张贵妃,终于在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享受到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
赵祯干脆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正宫曹皇后在世,却另追册贵妃为后,于是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旷古未闻。台谏连续上奏反对,赵祯置之不理。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赵祯下令为其辍朝七日,京师“禁乐一月”,京师惟一的活动便是为温成皇后举丧。张贵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国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赵祯仍为其辍朝三日,并亲临其家祭奠。

赵祯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就是生母李太后和爱妃,不顾朝野内外的巨大非议,毅然进行了两次追册活动,这种感情是真挚的。

福康长公主与梁怀吉,公主生母苗贵妃(苗娘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懂“祖宗之法”便看不懂朝堂戏。 (夏橋)
- 所以,《清平乐》为什么要买《孤城闭》 (豆友BB2C9CC205)
- 闲情趣聊|张妼晗为什么被追封皇后 (豆小豆豆儿)
- 张贵妃,后宫里不一样的烟火 (萱萱)
- 帝后战斗模式截屏分析;帝后CP在短短几分钟之内,飙了多少内... (小姨妈的脸好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