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卷十之《阿纤》

修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组长
2019-05-20 21:36:5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雀替

    雀替 (我非人间惆怅客) 2019-05-21 15:15:00

  • 修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组长 楼主 2019-05-21 21:58:55

    这故事挺好看,且惊奇的槽点不多[偷笑]

  • 雀替

    雀替 (我非人间惆怅客) 2019-05-31 11:36:14

    时隔五年,这次一定不要错过共读了。

    昨晚看到这共读题目,脑中第一反应是一只小女老鼠,具体情节不记得。

    于是翻出文言版那本,但早上时间仓促,只赶得及拍下文字照片以备上班空闲时读。结果在网上搜到了文言版全文,就利用如厕时间读完此篇。

    整体感觉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

    1.叟曰:“我怜客无归,故相容纳。我实非卖食沽饮者。家下止有老荆弱女,已眠熟矣。虽有宿肴,苦少烹鬻,勿嫌冷啜也。”言已,便入。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携一短足几至:往来蹀躞。

    老鼠化作的老翁言语谈吐比普通人更有涵养,用词得体,待客殷勤。我若是那样一个无处投宿的异乡异客,又累又饿地挨足一整日,遍扣柴扉无人应,此刻有两扇门向我敞开,入得屋来又有这等盛情款待,内心一定非常感激满足!

    而且还要谦虚地客套,说是隔夜剩饭,不加烹制,让客人不要嫌弃残羹冷炙。其实想想,怎么可能,这么有涵养的一个老翁,会给客人吃冷饭么?只是古人习惯自谦罢了。因此那个时代的仙怪也就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地秉承了这样的人类家风。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缺少厨具,老鼠只需吃冷饭,不需加热。因此老翁觉得非常抱歉,让客人吃冷饭,招待不周。

    前文已交代:“ 堂上并无几榻。 ”但此处又说“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或许是家中简陋,不置几榻,足床是坐榻,可能是主人自己用的睡床,给客人用最好的,自己恐怕要睡到地上;或许是隐隐点出老鼠的身份,老鼠在洞里,在低处活动,应该不用几榻(但是书中其他精怪怎么变成人之后都使用人类的器具呢?)。

    “往来蹀躞”,老人步履瞒珊,小步行走,来往多次,忙前忙后地招待客人。当然也可能是小心翼翼,怕吵醒了酣睡的母女,更可能是再次隐隐点出老鼠的习性——行动匆忙,步履仓促细碎。

    2.“ 一女郎出行酒 ”,“ 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山有少弟未婚,窃属意焉。 ”,“ 山益奇之。归家私语,窃疑新妇非人,阴为三郎虑; ”,“ 山终不释,日求善扑之猫以觇其异 ”,“ 而父兄皆以为幸,将为续婚 ”,“ 父兄辄相诮责 ”。

    女孩出来为客人斟酒,陌生客人留宿,适逢嫁龄的女儿,在古代是应该避让不见客的,但这户人家没有这种小户意识,老翁之前没有叫女儿出来是因为“ 家下止有老荆弱女,已眠熟矣 ”,此刻女儿出来斟酒,是因为“ 适不忍搅其酣睡,想老荆唤起矣”,说明老母也是热情待客之人,真是对人类相当敬重了。

    女孩外貌清秀苗条,难怪取名叫“阿纤”,纤细之意。身纤声亦纤,老鼠都是窃窃私语,一语双关。

    奚山一眼就为为年少的弟弟看中,希望为弟弟娶过门做弟媳,足见对弟弟非常关爱,但就是这种强烈的关爱,令他全力以弟弟为中心,对弟弟有利的事情来者不拒,对弟弟有害的因素全部摒弃,甚至可以推翻自己当初的决策。

    第三句之后的原文都是后文,为了便于对比奚山前后的心态行为而列于此。

    从“山亦奇之”到“山终不释”,再到“以为幸”,到“相消责”。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变化,也是态度变化,更是翻脸不认人的不信任与冷漠。奚山开始听到故地邻宅所述说的事情,先是奇怪,回到家同家人转述之后就开始怀疑弟媳的身份不是人类了,暗自为弟弟担忧,怕他受到妖怪的伤害,虽然见到小夫妻二人情笃,但最终还是不能释怀,不能容忍弟媳是妖怪这件事,解不开心结,以致于找来猫来吓唬弟媳以观察她的反应,这是完全失去信任和亲情维系的表现了。阿纤走后,父亲和奚山都暗自庆幸,觉得家中没有妖怪是好事,虽然他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表明阿纤就是妖怪,因为阿纤并不怕猫。其实这个举动本身就是愚蠢的,她既能化作人形,又有积蓄劳作的本领,又怎么会怕一只猫呢?况且生活多年,弟弟并无生病,她又哪里伤害到弟弟呢?真是愚蠢又自作聪明的人类,更是忘恩负义又自私的人类。与老鼠相比,并未见得有多高明。一年多过去后,弟弟执意不另娶,还在追查阿纤下落,父兄都责骂他,在他们眼里,曾经看好的阿纤,曾经对他们有恩、让他们全家得以富足的家庭成员,已经完全是个外人了。人情何其冷漠,人心何其势利。

    1. 答云:“士虚,姓古。 ”

    此处的“士虚”我查不到是何意,但是让我想到了“土虚”,形似。土虚念做“墟”,意指有人住过但此刻荒废之所。

    这不就是暗暗点出老鼠的住处么?而且后文中奚山再次路过故地时与人提起,也说临宅“空废甚久”。

    1. 叟喜曰:“老夫在此,亦是侨寓。倘得相托,便假一庐,移家而往,庶免悬念。”

    听到提亲,老翁大喜过望,大概觉得与人类结为姻亲是一件在本族中十分了得的事情吧。书中很多地方都有此理念,似乎人类是万物之灵,其他物种都属次等,与人相爱非常荣幸。实在不懂为何妄自菲薄,至少我不认为如此。看书中其他故事,可以知晓蒲翁也有很多佛系思想,佛家常说众生平等,为何蒲翁不认可这一条?也许“人为首”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公认的人生观吧。

    1. 媪曰:“此处人情大不平善, ”,“ 媪惨容曰:“不幸老翁压于败堵, ”,“ 一日第后墙倾,伯往视之,则石压巨鼠如猫,尾在外犹摇。急归,呼众往视,则已渺矣。群疑是物为妖。 ”

    老媪说此处认清太不平善,觉得当地人不友好,实际上很可能是指老翁被倒墙压死之后人们的反应。老鼠已经被墙压住不能动了,很可能快死了,既然见到尾巴还在摇,为何不赶快推开墙救出它呢?心地善良的人如果看到一只大得离谱的老鼠,第一反应是不是也会害怕呢?一定会惊会怕,但之后应该是会施救吧,而不是喊来众人,因为众人来了之后很可能会齐力将它打死。

    后文所写的从人类口中得知的后院墙倒压死了一只大如猫的老鼠,与前文中老媪口中说的老翁被倒墙压死,完全一致,前后呼应。让人顿时明白了。之前的伏笔无一不指向“老鼠”这一身份。

    6.“ 阿纤寡言少怒,或与言,但有微笑,昼夜绩织无停晷,以是上下俱怜悦之。 ”,“ 久之,家人竞相猜议 ”

    不多言又不与人起争执的爱笑女孩,昼夜劳作织布贴补家用,这样的媳妇自然在家族中受欢迎,而且家业日渐丰厚都是因为她的操持。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简直是神仙下凡,求之不得。然而一个风吹草动,众人就捕风捉影,忘记了她的恩惠。真是一群愚蠢又没良心的人类。还好,她有一个懂得珍惜她的丈夫。

    7.“ 女请翁姑自养之;辄以金粟周兄,习以为常。 ”,“ 女曰:“彼自爱弟耳。且非兄,妾何缘识三郎哉?” ”

    阿纤能在大伯那样刻薄对待她之后,还做到周济大伯。而且站在大伯的立场上去思考,觉得大伯是出于保护弟弟才对她有所伤害,还始终感激大伯这个媒人。

    自古人类闹着分家都是为了家产,而阿纤主张分家却不是为了钱财,而是出于一种难以言说的矛盾。她因大伯而嫁入奚家,因此他对大伯这位介绍人始终怀有感恩之心,然而大伯后来对她的猜疑以及试探和背弃都让她无法再接受与大伯同住一院,每日相见。这样一个不能恨又不能亲近的大伯,让她无所适从,无法面对。可见她的秉性,不像家族里的人类那样势利与忘恩负义,她永远记得有恩于她的人。

    对照一下,人类有几人能有阿纤这样境界的?是否汗颜?

    8.“ 储粟都已粜去;尚存二十余石 ”,“ 媪引山至粟所,乃在窖中”,“ 引三郎视仓储,约粟三十余石”,“ 阿纤出私金,日建仓廪,而家中尚无儋石,共奇之。年余验视,则仓中满矣 ”

    文中多次提到储粟的情节,这当然是老鼠的第一大生存技能。她一粒一粒米地积存,到最后家富至兴旺。

    9.“ 嘱三郎曰:“寄语大伯:再过西道,勿言吾母子也。”

    阿纤生怕泄露了自己的身世,引来人类的猜疑和恐惧,可见她非常留恋这个人类的家族,渴望维持家族成员这样一个身份。然而她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可怜的老鼠姑娘。


    因话絮烦,故前番只贴了地址,后见读者寥寥,不怕占地,全贴于此,一者恐不明显,再者以壮门面。痴言妄语,聊博一笑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