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甄别小组里的医疗健康知识,科学、适度交流病情,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需以医务人员的专业意见为准,请勿在小组里问诊求方、交易药品,如遇非法行为可向站方举报,必要时保留全部信息并及时报警。

[讨论]关于说谎

APK

来自: APK(I am a potato!)
2018-06-01 12:14:2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不要用狗当头像

    不要用狗当头像 (非典型社恐) 2018-06-01 14:37:48

    1.不擅长说谎,一说谎就特别焦虑。2.不擅长编瞎话,通常是在做事的动机上撒谎。3.说谎的动机大部分是为了给自己减少麻烦,很少涉及别人。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1 21:38:34

    说个感受,APK你别生气,4段话中没有一句话的陈述内容是确定无疑的,包括那个奶茶的例子。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06:42:33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我在这里的发言,都是基于我自我判断是疑似AS的这样一种情况下作出的。 是这样的,确实存在“词典”不同的问题,我也已经非常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即便都是确定无疑的AS,难道就都应该是同一个词典,对此我表示怀疑。 我只能说,我无法像你一样思考,所以表达上和你理解的有差异。你说的,我基本上都明白。 如果我直接说的话,我想说APK你这4段话有诱导“讨论”之嫌(或者说,他对谁会说些什么好奇,并挖了一些坑让人“跳”)。所以,看起来,我是在说谎了,但又想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只能换一些词语来表达。但在与NT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特别是闲聊的过程中,这种类似的“说谎”(称为沟通技巧会更加贴切)场景俯拾即是。 所以“ASD患儿学会说谎就是一大进步”,我觉得是一种表达上对“说谎”一次的误用。 在我的词典里,涉及违背自己所处社会的一般道德底线(不同的社会或地区会有不同的认定)和部分法律法规(法律也非十全十美)的言语表达行为,才是真正的“说谎”。 我赞同人与人之间沟通需要语言的技巧,AS也不例外甚至更需要,但绝不赞同诱导AS去说谎这一可能行为的存在,尽管似乎有些时候,这两者在有些表现上看起来是那么的接近。 奶茶的例子不是一个好例子,这肯定不是APK那位朋友的第一次所谓“说谎”,这只是APK问他时他大脑中的一个记忆(这种记忆常常有虚构和自我强化)。他是从婴儿啼哭阶段就开始学习“说谎”了,只是他根本不记得而已。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07:07:35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AS需要一定的自我保护,但对话中又不会察言观色,每次说话给出的“真实”信息量很大很多很实(使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可以降低给对方的信息量,同时又可“套取”对方的话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作一定的判断思考后,再给出一些,然后再判断。当然这些几乎都是由大脑瞬间完成的,比我打这段话快多了。) 但还是由于AS的先天性这个核心,决定了要累积起并达到APK所说的“说谎改变”零界点,这个过程耗时非常的长,这又会回到一个曾经好像讨论到过的词“经验值”。 我把语言表达技巧理解为是:我在我犯过的一万个错误中,找出不再犯错的规律。有人只需要一次就够了,也有人需要二万次。所以,最后决定改变的条件只有2条:1.如何获得犯错的机会,2.需要多长时间才可累积起足够促成零界点到来的犯错次数。 有人说,他花了差不多40年,你会信么? 我想知道APK发起讨论的目的,哈哈😄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07:23:06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即便满足了那2个条件,但由于AS的大脑神经线路并不会改变,所以AS还是AS。这些技巧不是AS大脑自然的第一反应,而是一个拿在AS手中的外置“开关”,第一反应是要去打开这个“开关”。 最难的就是这个“第一反应链条”的搭建。NT们天然具有这个“开关”并且是内置浑然一体的。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09:44:32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我在这里的发言,都是基于我自我判断是疑似AS的这样一种情况下作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我说话的语境设定。不是针对你的,请谅解。 不要主动对号入座,自我进行“脱敏”,我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习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似乎别人说的就是我。 至于APK的话语中的“诱导”成分,是基于他4段话内容的前后关联作出的判断,纯属个人理解。 你看难道不是吗?我们在这个话题下,已经说了很多了。 最少APK部分的实现了他提问的目的。 我唯一担忧的就是,他不口渴。

  • ネコザムライ

    ネコザムライ (现世为梦,夜梦为真,一语成谶) 小组管理员 2018-06-02 10:04:08

    关于说谎。我感觉是,我大脑里对于世界信息的存储是基于我理解的“事实”“真实”而不是基于人的动向,所以当我根据语境需求把自己使用的语句从基于事实改成基于人的动向(比如,可能是为了说谎)的时候,我感觉会有点不舒服。尤其当这个改动,如果使得我将要说出的话、表的态,违背了我大脑内对真实世界的记录,我的大脑会判定我这样的改动,是背叛了自己的大脑,并且进一步要求我改正我的发言。我可以选择改或者不改,不过当语境重要性不高的时候我坚持说谎的意志力拼不过我大脑对于发言必须符合事实正确这一条要求。

  • ネコザムライ

    ネコザムライ (现世为梦,夜梦为真,一语成谶) 小组管理员 2018-06-02 10:29:07

    说个感受,APK你别生气,4段话中没有一句话的陈述内容是确定无疑的,包括那个奶茶的例子。 说个感受,APK你别生气,4段话中没有一句话的陈述内容是确定无疑的,包括那个奶茶的例子。 竹雨

    说个感受你别生气,这么多大段大段的话里没有一句话是符合lz讨论范畴的,你不如新开个帖子慢慢讲,要不然显得多杠精啊。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11:23:29

    说个感受你别生气,这么多大段大段的话里没有一句话是符合lz讨论范畴的,你不如新开个帖子慢慢讲 说个感受你别生气,这么多大段大段的话里没有一句话是符合lz讨论范畴的,你不如新开个帖子慢慢讲,要不然显得多杠精啊。 ... ネコザムライ

    是的。楼主问什么,我应该答什么,比较好。我现在是有点答非所问。 但我确实想扩展一下。而且楼主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的有价值,非常值得讨论。 所以我说了另外的角度,有可能确实彼此存在不能够理解的可能。 一个话题,需要多样性的回答,才可能激发更长久的生命力。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18:57:58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Darkandshrewd

    这个其实已经超越我自己目前的知识储备了。我觉得这是一条可探寻的路径,但我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切入口。我只是在很努力的表达。 你说的一串XXXX,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是。 但我说那些,是探讨性质的,我的话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对象,楼主除外,请见谅。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19:10:05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Darkandshrewd

    关于2.可以问APK他朋友现在的年龄是多大,如果他朋友已经是个成年人的话,那么当他回忆小时候的事情时,回忆的一些细节就未必准确。我是假定APK的朋友是成年人,且人的记忆越久远就越容易记错一些细节,才说那番话的。 关于1.我认为如果APK是他自己宣称的NT,那么显然那4段话是用NT的逻辑组成而成的,而我又是自认为的疑似AS,所以我觉得我有理由怀疑他说话的动机,这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因为AS会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答案非常直观的告诉APK。但如果我能学习到NT的说话技巧,那我肯定就不会马上告诉APK我对“说谎”的看法,因为我不知道他如果得到了我的答案,会作何用途。 所以,我只能告诉APK,关于“说谎”的这个主题非常有探索的价值,但我目前的能力还够不到。

  • MIU

    MIU 2018-06-02 20:02:30

    哇,终于忙的告一段落了。一进组就看到了有趣的讨论哦。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6-02 22:18:12

    谢谢你们在帮我矫正我思考中的漏洞,太好了😀

  • 鱼

    (bling bling的) 2018-06-03 10:38:04

    我无法窥探ASD是否存在相同的说谎行为和彼时的感受,仅仅从一般的说谎的分析上扩展一下。我不认同“学会说谎就具备移情能力”的说法。从理论上来说,一切互动(包括说谎)都建立在移情能力上(如果确有移情这一能力的话),都需要以对方角色预设场景才能够完成理解进而建立互动。所以说谎并不能成为建立互动的标志。我认为说谎仅仅是更为高级一些的社交技术。按照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演员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进行“印象管理”。而说谎应该归类于“印象管理”的隐藏或掩饰的具体方法。

  • 鱼

    (bling bling的) 2018-06-03 10:44:37

    这样我理解的之所以说不说谎,也就两个原因,一个是技术不成熟(不会说谎),一个是动机上的取舍(觉得没必要说谎)。

  • 鱼

    (bling bling的) 2018-06-03 10:56:34

    当然真实的取舍过程可能要复杂得多。比如我大多数情况下不说谎,只是因为我多绕了个弯,我认为谎言迟早是要被戳破的,戳破的那天要么增加二次伤害要么就需要更多的谎言圆谎,这都不是我愿意得到的,所以干脆直言相告,兴许还能找到解决办法或者获得对方原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说谎的技巧极度自信,要么认为永远不会穿帮,要么认为圆谎不在话下,可能就选择了说谎以建立好的印象。

  • 鱼

    (bling bling的) 2018-06-03 11:20:39

    再扩展开来,white lies又是更高一级技术。所谓善意的谎言,其动机是,说谎的人自以为说谎不仅仅是管理印象而更是为了增加对方的利益,并且对对方的关怀程度到了不计对方拆穿谎言时对自己的误解,或者认为既然是对于对方有利,那么谎言拆穿之日可以得到原谅甚至感谢。 我很难想象ASD在动机上(或者说在所谓移情能力上)分不清是对自己好还是对对方好(除非完全损失自我意识),所以最终回到我常说的观点,在说谎问题上,除了技术上的缺乏,ASD大概仍然只是理解过程不一样,使得ASD在说不说谎的取舍上让NT无法理解。

  • Darkandshrewd

    Darkandshrewd 组长 2018-06-03 17:04:22

    我无法窥探ASD是否存在相同的说谎行为和彼时的感受,仅仅从一般的说谎的分析上扩展一下。我不认 我无法窥探ASD是否存在相同的说谎行为和彼时的感受,仅仅从一般的说谎的分析上扩展一下。我不认同“学会说谎就具备移情能力”的说法。从理论上来说,一切互动(包括说谎)都建立在移情能力上(如果确有移情这一能力的话),都需要以对方角色预设场景才能够完成理解进而建立互动。所以说谎并不能成为建立互动的标志。我认为说谎仅仅是更为高级一些的社交技术。按照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演员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进行“印象管理”。而说谎应该归类于“印象管理”的隐藏或掩饰的具体方法。 ...

    “需要以对方角色预设场景才能够完成理解进而建立互动。” 我思考了一下 觉得有两个步骤阻碍我做到这件事: 一个是因信息不足难以设想情景、人物设定与人物认知 因为我没法直接凭空想象另一个人设的思想和感受 可以预设一个互动对象来演练场景 但是那个互动对象的内核还是我自己 那么NT如何在没有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去预设情景呢?还是说NT更善于找到相关信息?还是两者兼有 NT更善于找到相关信息同时更善于设想? 另一个是难以想象不同的情景、人物设定、人物认知造成的不同后果(包括人物反应和其它) 比如 玩需要角色转换的游戏(狼人杀) 每个人掌握不同的信息 说了真话或假话 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同的角色有什么区别以及游戏的乐趣在哪里?因为我感觉我们什么都没有做 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么我与别人的互动是如何完成的呢?主要是暗箱实验法 或者说 机器学习法 即:我并不知道那其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但是我可以看到条件与结果并把它们相匹配 从而得出经验 当然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所谓的同理 也就是:我是这样的 那别人可能跟我一样

  • 鱼

    (bling bling的) 2018-06-03 20:48:16

    “需要以对方角色预设场景才能够完成理解进而建立互动。” 我思考了一下 觉得有两个步骤阻碍我做 “需要以对方角色预设场景才能够完成理解进而建立互动。” 我思考了一下 觉得有两个步骤阻碍我做到这件事: 一个是因信息不足难以设想情景、人物设定与人物认知 因为我没法直接凭空想象另一个人设的思想和感受 可以预设一个互动对象来演练场景 但是那个互动对象的内核还是我自己 那么NT如何在没有足够的信息的情况下去预设情景呢?还是说NT更善于找到相关信息?还是两者兼有 NT更善于找到相关信息同时更善于设想? 另一个是难以想象不同的情景、人物设定、人物认知造成的不同后果(包括人物反应和其它) 比如 玩需要角色转换的游戏(狼人杀) 每个人掌握不同的信息 说了真话或假话 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同的角色有什么区别以及游戏的乐趣在哪里?因为我感觉我们什么都没有做 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么我与别人的互动是如何完成的呢?主要是暗箱实验法 或者说 机器学习法 即:我并不知道那其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但是我可以看到条件与结果并把它们相匹配 从而得出经验 当然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所谓的同理 也就是:我是这样的 那别人可能跟我一样 ... Darkandshrewd

    你的描述恰恰到达了问题的核心。 社会行动必须取向他人行动,建立在对他人行动的理解之上。解释一切社会行动的钥匙在于韦伯的“理解”问题。这涉及到意义的起源和社会的构建过程。以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想得明白,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两步。 这里需要两个基本前提。首先,在意义起源上,它的哲学思考起点是有一个先验的历史的日常世界。这个日常世界具有“预先给定性”。人们正是在这个理所当然的最主要的预设情景中做出反应和行动。但是这个解释并不能说服我,我想只有真正认识日常世界才能看到问题的本源。我们暂且先按照人的自然过程把这个疑问悬置。 然后,对于常人来说,自一出生无疑已经存在着一个日常世界。另一个前提就是“视角互易性”,这是个体在日常世界中共享社会实在的先决条件。正是这种“面对面关系”,也就是同时发生的对他人的领会和他对我的领会使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共同存在成为可能。“面对面关系”进而转化为“我们关系”,即我不仅意识到他人存在,而且也知道那个他人也正在意识到我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发生的事件过程中目击他人正在进行的行动,并理解他人赋予该行动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心理学提出所谓“移情能力”存疑,如果存在这么一种能力,那不得不考虑这种能力的来源、高低和失去这种能力,移情能力如果可以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有了这些前提,说回具体的社会行动过程。这个一般过程和你描述的差别不大。人的行动是由较早习得的经验决定的,并把这种经验类型化,形成关于人际事物的“现有知识库”,然后从应对典型情景的典型行动中选取对他们适用的应用到目前情景之中。在这一点上,恐怕ASD和NT没有什么差别。 但如果仅此而已,那么社会行为模式将变得一成不变,而ABA等一些行为教育对ASD也就应该立竿见影。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高度个人化的日常生活常常证实典型策略的无效。在这些环境里,行动者会放弃典型策略,创造性的发明一些新策略。这个过程根本不可预测。这也许和Lorna Wing提出的三合一障碍中的“想象力”缺失有关。而我把它归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也就是我想从开头第一个前提日常世界的本来中寻找的“第一理解”的答案。 抱歉,我其实是换一种说法描述了你的描述。因为你提到的很多问题也正是我在思考的,且还没有答案。 另外,这个思路下去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枝节,不再展开了。比如,在人们把经验类型化或者叫客观化的过程中,语言成为关键。是语言持续地提供必要的客观化,且安置了秩序,处理一些我们从未经验的事物,甚至一些绝不可能经验的事物,也可以累积意义和知识以传给后代。所以我觉得语言是进一步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再比如,在我们关系中,人们以更个人化的方式相连,更少类型化,而在陌生人关系中,则有更高的类型化和较少的人际交涉,成为较非人格性和刻板印象。 这些枝节或多或少都能表现ASD和NT的行动差别,或者寻找突破。 p.s. 引用了很多课本里的话,不一一加引号了

  • Darkandshrewd

    Darkandshrewd 组长 2018-06-03 22:51:21

    我的天哪…(此处省略无数省略号和感叹号) 总结一下我对““移情能力”的看法: 1.“移情能力”这个定义的外延往往被人为地扩大 所以导致这个词在生活中被滥用 以至于等同于“心灵感应” 尽管如此 “移情能力”并非一种被虚构的能力 而是实际发生在人际互动之中 2.ASD与NT在“移情能力”上的差距并没有常人所想象的那么大 ASD并非完全无法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 NT也并非总是能很好地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 3.ASD与NT在“移情方面”有部分差距 ASD不那么善于理解、设想不同的角色与社交情景 这很可能是由于ASD对细节的精确度与差异比较敏感 不善于利用想象与经验填补信息空缺 4.但是NT也不是个个都在“移情能力”上有天赋 只有部分NT在这方面天生敏感 善于捕捉、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 尤其是 理解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的能力 很多人并不具有 5.社会行动/互动行为并不建立在“移情能力”之上 而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 即事件A会导致事件B 比如一个ASD孩子因为害怕下水 而说自己想大便 这很显然只需要知道“说想大便就要去大便 去大便就可以离开水” 不需要设想任何情景 PS:最后的最后 这个主题好像是想问一下大家的说谎经历和说谎时的心理活动 综上所述 这很可能并不需要多么高级的能力 大家可以继续举例说明自己的体验

  • 鱼

    (bling bling的) 2018-06-04 12:23:10

    部分赞同,但不认为“社会行动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举例只是用逻辑思维反思行动,这是社会行动本身具有的反身性。不管怎样,告一段落。还是请大家按照主题再进行下去吧...

  • Eli'k

    Eli'k 2018-06-08 13:42:58

    我喜欢刻意说谎,编故事。只为了调动 人们的情绪创造幽默。实际上说谎对我来说是一个创作过程。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把荒诞的东西说的尽量的真实,说的一本正经,让别人信服,把悲伤的东西说的欢乐,把丑陋的东西说的美丽,把邪恶说的善良。动机原本只是觉得平淡的生活过于沉闷,需要想象来增加颜色。后来是觉得大家都一本正经的很虚伪,想要赞扬大家不认同的,或者贬抑大家所认同 的东西来让世界更平衡,公平。大概,也许,或许,希望,但愿,如果,然而 至于有后果的事情上,除非规避麻烦或者保护人,我是很少说谎的。我愿意承认我犯下的错误,接受惩罚。只要符合事实就可以了。

  • 遐迩

    遐迩 2018-07-24 20:30:38

    因为没有接触过大龄AS,但是小龄的有一部分是行为的后效内收作用(应用行为分析的一个名词)。就是譬如,小朋友发脾气把东西打烂了,妈妈生气了指责他,他用手捂在肚子上,妈妈以为他肚子痛停止了指责。后来就出现妈妈一责骂他,他就捂肚子的情况。

  • 遐迩

    遐迩 2018-07-25 14:47:26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Darkandshrewd

    是的,可能孩子本人并没有觉得自己在说谎。他只是觉得捂住肚子妈妈停止责骂,他就捂住肚子。

  • 遐迩

    遐迩 2018-07-25 14:48:51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但是在妈妈看来,孩子就是撒谎了。因为很多时候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撒谎是别人观察的结果,所以孩子的语言或行为就回被人认为撒谎。

  • 竹雨

    竹雨 (why you you 是这样的 you) 2018-07-25 16:44:40

    才想起要把以下发在其他贴下的话,贴到这里,才算对榫 “双重编码/表征能力及心理理论能力”——这让我想到了之前讨论过的一个话题,“关于说谎”,这样的话,至少可以理解到3重涵义: 第一重,作为本能的说谎,从来就不会被意识判定为说话谎,因为这本来就是意识自身的一部分,比如说想象力,这个东西像另一个东西。我就想,怎么可能像呢,明明是不同的。但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有谁会认为自己是说谎呢? 第二重,作为经验的说谎,从来就是受到鼓励要去达成的说谎,因为这是支撑和保护意识所必须的,就像为裸露的躯体穿上衣服,且作用是相互的。比如为什么把“椅子”叫作“椅子”,“桌子”叫作“桌子”?我们无法判断第一个命名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无法判定他是否也存在“说谎”(指鹿为马),而之后的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学习”。 第三重,作为文化的说谎,这是本能与经验的深度融合及社会化传播。比如一部高分文学作品,难道是作者亲身经历了其中每一个角色的经历才可以写出来的吗?显然不是也更不可能。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并模仿着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

  • May

    May (无所得故) 2018-07-27 12:12:05

    www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把AS与NT区分对比,然后得出AS学会撒谎的话TA就变得更好了,a better/higher functioning AS? 得出这种结论需要很多假设,比如说他怎么去衡量共情能力?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把AS与NT作为对比?这可能需要很多AS与NT的志愿者加入一个实验,然后做定性分析。但是这样的猜测不是没有根据,因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就是模仿,模仿了之后在行为上才会有交流互动,互动了之后可能才会激发学习的欲望。很多ASD患者他缺乏一种模仿的本能,但是AS患者不一样,他们具备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放在特定情境下他们的感受会和NT不一样,不一样的感受会导致不一样的行为,但很难保证这些行为里面没有重合的地方。比如说说谎,如果NT与AS的立场一致,目标一致,那很有可能他们会采取异曲同工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并不是学会说谎AS就进步了,而是AS他们的处世观发生了转变,可能变得更成熟了,学会用一种圆滑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这点上,AS与NT并无太大差别。

  • 遐迩

    遐迩 2018-07-28 17:05:30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因为我们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说谎,是说他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事实。行为的后效内收作用,个人觉得虽然不是孩子在撒谎,但是观察到的就是孩子说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事实。另外一种,是孩子能根据当下情境,认为说出事实会引发他害怕或不喜欢的后果,因而说出或做出不符合事实的话或者行为;即是孩子有一定的预见性,并根据自己预见的后果做出语言或行为的调整,这个预见并调整是孩子内在的改变观察不到;能预见并调整行为是对于低功能AS孩子一个很大的进步。问题是都是表现说出来的话或者做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事实,你并不能判断他是因为行为的后效内收作用还是他自身的预见并调整的结果。

  • 遐迩

    遐迩 2018-07-28 17:08:42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Paradox

    我举的例子如果修改一下:孩子生气砸了东西,妈妈责骂他,这时他无意识捂住肚子,妈妈问他是不是肚子痛,他说肚子痛(他只是在仿说妈妈问句的一部分),妈妈停止责骂。以后每次妈妈责骂,他就说肚子痛,妈妈觉得他撒谎。但其实还是行为的后效内收作用,只是捂肚子变成说肚子痛。

  • 可比克吃可比克

    可比克吃可比克 2018-08-27 12:14:24

    楼主指的是有预谋的撒谎吧?更类似于操纵他人。

  • space cowboy

    space cowboy (ice cream) 2018-09-17 22:20:08

    我不说谎,只说有限的真话

  • 可比克吃可比克

    可比克吃可比克 2018-12-18 18:46:16

    楼主指有计划的操纵性的谎言?简单的小慌其实通过观察模仿,就知道他人的反应。很容易学会。

  • APK

    APK (I am a potato!) 楼主 2018-12-19 19:26:36

    我提的时候其实没想到区分撒谎的种类?现在想了一下,好像可以分成保护性质的谎言和操纵性质的谎言?你是指这样区分吗

  • 森森

    森森 2018-12-21 10:53:28

    我只说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真实感受,感觉很多时候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撒谎这件事上,我也不care对方是否信任我。如果不能发自内心的信任自己,那么你给对方证明再多的真实也没什么卵用,因为只要被对方发现一个不真实,那么之前的信任都全部崩塌,对方会抓住你的行为来为自己想法的相关证明收集相关数据,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17392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