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碰到一件特别震撼的事情

joe

来自: joe(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04-03 15:41:5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04 14:01:48

    今天看元画全集第一册。排在最先的是赵孟頫。这大约是对他的评价吧。后面还有王蒙。今天看了八幅画。赵孟頫的饮马图,看局部细节,其实拿水桶饮马的那位,画得比马生动。脸的轮廓,眉毛眼睛,笔墨功夫真是完美。既是饮马,大约重点就在这位饮马人,而不是马。后来题词的人太多。题词中多是称赞马如何如何。看起来还真有点附庸风雅。昨天抱怨说题词部分没给细节图,今天看到的,倒是给出了细节。不过有几位的毛笔字还真是难看。王蒙的一幅山水。画面很丰满。这还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有一幅人物画,叫做竹林大士出山图,很有意思。里面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只有几个站在一起作揖的,有点身份,穿着鞋,其他手里捧着各种物品的,却都是光脚的。有三两位武士般的人物,却将剑还是刀扛在肩上。有一个扛剑的姿势还正,有恭敬的意思。另一个斜斜扛着,大大咧咧的样子,不怎么恭敬。最让我开眼的,却是那用一根毛竹做成的轿子。看那毛竹的样子,应该是用火烤过成形弯成那样。长长的毛竹,中间向上凸起,两头挂住一个毛毯之类的,大士便坐在其中。想来毛毯大约是放在一个比较硬的竹编板上,否则坐着会难受。毛竹两头向相反方向弯曲,肯定也是用火烤过的,正好放在肩上,前后两人便抬着大士行走。不知是什么大士,不知出山做什么,还会不会来。这一幅有趣。有一幅画竹西山人还是道人的画,有一首七绝题词的后两句还算不错。 看这些话,看得出编者的用心。一幅画,反反复复给出很多细节,有的甚至放大很多。可以仔细观看。大图分成好几页,如何分,如何截取,这一页从原画的那一部分结束,紧接着的下一页从原画的哪部分开始,也很讲究,绝对不会少看一点,也不会觉得截取的过分勉强。这功夫。点赞。 一个小小的存疑。原图尺寸和图册上说的尺寸,似乎有点对不上。有一幅画长两三米,高是28.5厘米。给出的细节图说是原大。看着似乎远远超过28.5厘米。我手指伸开一乍记得是20多厘米。图册上的高,似乎在我一手乍开还要多加10厘米似的。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04 14:22:00

    绢本设色中提到的绢本,不知道初始阶段是什么样色。以前见过没有染色过的生丝,并不是洁白的。就像蚕茧的颜色,白,但有些暗。如果是绢布没经过漂白,大约也是有些暗黑的。现在看到的画,绢本似乎被水墨淡淡染过,显得比较黯淡。不知道是当时绢本就是这个黯淡颜色或者当时经过特殊处理后呈这个颜色,还是因为经历那么多世纪后,绢布渐渐改变颜色。结果让画看起来背景黯淡。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05 19:53:39

    不知道在绢和纸上画画笔墨技巧手上功夫是否有所不同。想可能会有所不同。如今好像很少有人在绢布上画画。大约是比较贵,而且还没有这种材料。纸上没画好,扔了虽然有点可惜,但毕竟没多大物料成本。但若是同样尺寸的绢布,成本就可能会高很多。在绢上画画,大约是有说法的。会不会在色泽和长期保存方面更胜一筹?不知道若是裱糊的画,绢与纸是否更有说法。下一回碰到会画画的老师要请教一下。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08 12:37:34

    今天看到第一卷第一册第30幅画。前面多少幅都是来自辽宁省博物馆,而现在的则来自南京博物院。终于看见黄公望和吴镇的画了。更多的是绢本。绢布在那么多年之后终于不能藏起岁月缓缓摧毁一切的痕迹。那些破败之处,从照片上看不出究竟是怎样的。与纸的破败,似乎没什么两样。黄公望的这幅富春山阁图,房子结构细看有些嫩稚,但山水和树甚是老练。终于注意到了留在画面左下角的各种印章。应该是历代收藏者对这幅画宣告自己曾经拥有。想起来,这些收藏者应该是知道,这些画面,在自己手里不过是一段时间,以后的岁月,还不知道会有谁与自己在左下角并列存世。有一幅高士傲睨图。高士在船头斜倚一个背靠,背靠后是好多卷轴放在一口袋里。船中间有一炉子,一童子正在吹火。高士与童子和炉子之间,是一张矮桌子,看起来像现在的茶几模样,上面有若干器物。船上的种种器物,大约需要专家才能一一说清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使用。高士的眼光,落在岸边一株松树上,虬干铁枝,状若盘龙,应该是有些年代。不知高士傲睨的,是松,还是让松得以生长为盘龙的时间,还是比松更为古老的山水,也不知高士高在哪里,何以傲睨。他其实是在仰望。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09 12:51:13

    今天看到第40幅画。终于看到一幅竹子。说是用双钩法画的。竹叶中规中矩,但其中有一片叶子让我特别关注很久。其他叶子,给出的是正面或者反面,而这片叶子则是有点弯曲,一半正面一半反面,很不简单。正面墨浓,反面墨淡。很用心。前面有一幅钱选的花鸟,也有一片叶子是正反面都显示。感觉很好。在我眼里,因为有了这样正面反面同时显示,整幅画面突然显得灵动,显得不那么单调。因为这样的叶子让我看了很久,赞叹了很久。这么小的一个细节,应该不是无心随意画的。而是有心特意的。这幅图的最左面,是一树梅花。梅树树干笔墨极为老练。树干上的皱纹,看起来很真实,好像一伸手就能感觉到那样细微的凹凸不平。可惜好多花叶以及那只鸟,似乎没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线条和颜色都已经湮没好多。 在一幅山水图中,看到一座很是庄严巍峨的宫殿式建筑,虽然尺寸很小,局部放大才能看到细节,但样式却是很宏大。尤其是主建筑顶端的那个装饰物,看起来像是皇冠。猜想起来,大约是所在地应该是南方,冬天会下雪,但不会下大雪,不会接二连三下很多雪。这样的结构,应该经受不住大雪重力的长久压迫。 有一幅山水图,是纸本,山峰左右及上方的天空中,写满了诗。而另一幅绢本的画作中,山峰左右以及上方,却一首诗都没有。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是因为绢本这幅画未能引发诗意?是纸本画流传过程中遇到很多诗人而绢本画一个诗人都未曾遇到?是绢本画实在过于宝贵收藏者不许诗人染指?是绢本画传递出苍茫肃穆的意境而使人感觉兴味萧然?不得而知。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13 15:46:46

    看到一幅赵孟頫的葵花图。看着不像是向日葵。一看英文也不是。查了字典才知道是蜀葵。特别喜欢。还是写生的。以个人口味,我喜欢这一幅胜过他画的马。有点工巧。线条和造型活泼。可惜因年代久远画面残破颜色依稀。若回到当时,若看原画,当浮一大白。还有一幅王迪简的水仙图,装饰意味很浓。特喜欢线条纤长婀娜画面繁复。这位王先生真是不吝笔墨,洋洋洒洒将画面伸到1米多长,也不知画了多少株水仙。挑剔说,有重复的嫌疑。但要的就是这种繁复茂盛的气势。有勃勃生气。从这种繁复茂盛的画面,都能感觉他对水仙有多少喜爱。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16 12:38:14

    黄公望的画,真的不错。可远观,可细看。山很有气魄。而且,他善于让笔墨渐淡,让最远方的山渐渐消失,与天浑然一体。他的山水,有纵深感,有远近感。也许他不是第一个发明这种技法,不过我看时特别有感觉。心想是不是他首先这么画也许不那么重要。后来在另一个画家的一幅画中也看到类似的远方虚无。山外山,只有峰顶隐约,其余空白。不知道天从什么地方开始,山在什么地方结束,在什么地方合二为一。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20 12:45:25

    看到元朝夏勇画的岳阳楼图,原图尺寸大概是25厘米见方。楼外空白处,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几百字。总体只有邮票大小。不用放大镜根本看不清到底写了什么。这幅图太让我吃惊了。好漂亮。这风格大约是独树一帜。元画全集还收了其他几幅他的画,但这幅最为震撼。以前没见过。刚刚查了百度,原来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么多字,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写入图中的。不知道能不能视为微型书法的开山之作。现在有人在黑扇面上写论语,蝇头小楷,黄金当墨。

  • vivida

    vivida 2018-04-21 18:07:59

    哇,读到你的系列读画文字也好棒。

  • 荣小螈赠阅

    荣小螈赠阅 2018-04-21 21:47:58

    看你描述,好像也跟着浏览了~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23 12:53:30

    好像有些元代画家很钟情且擅长画小幅山水。今天碰到几幅如岳阳楼图那样大小的图。这些图的关键部位,是位于某个部位的房子。山水只是背景,虽然背景很好看。佚名作品雪林庵屋图,大约是其中的典范。画面布置精细,房屋结构出乎意料地比较耐看,不像其他山水图中屋顶与墙面的结构显得比较幼稚古怪。用笔苍老。房屋与高树和岩石,上下完美到位,似乎不能移动一点。当时在这个地方搭建,就有天人合一的想法。 说到这里,到目前为止看到的山水画,显得都很怪异。看水是南方,看山是北方。我见过北方的山。好多山没有树,或者树很少。岩石曝露,风吹雨打的痕迹清晰可见。南方的山,郁郁葱葱,除了特高特陡峭的山崖,基本是草木繁盛。难见大片大片山崖横断天空。南方的河流,似乎无所不在。就像古代山水画中。不过,一千年前,一千五百年前,北方有怎样的山水,现在大约很难想得到。就像那个时候,山里虎狼出没动物成群。北方也有过古木参天大山郁郁葱葱的时候。有些山现在依然是这样。 佚名作者的龙舟夺标图。大龙舟上,居然有雕梁画栋三层楼,龙头巨大威武威武。是天子之舟吗?只是,为了照顾画面,雕梁画栋的楼宇,像宫殿一样,只有正面。看它门窗户牖结构,似乎是单面的,另一面是墙。如果是船,应该两侧通透容易浏览两岸风光才好。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23 13:02:42

    古人画山水,除了一些画中北山南水明显似乎不合逻辑之外,树林往往也有逻辑问题。不知道这么评价是不能有道理。在一些古人笔下,房屋周围的树,都是铁枝虬干,没有一棵树年轻。周围也没有年轻的树。这好像不符合自然规律。树木若繁复成林,老树的数量总是不多,一个林子里树大多年轻气盛。即使有一小片老林子,外面依然有青葱树林连绵不断。方圆两三里方圆十里都是老树,好像不符合森林生长过程。若树林全都变老了,没有相当比例的年轻树,这片树林的死亡基本是时间问题。不过这也是我乱想的。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楼主 2018-04-23 17:52:28

    元画全集中今天看到的一组画,真是稀罕。全部是肖像,是后妃太子,一共有十几幅。所谓后妃,就是太后与妃子。蒙古后与妃,个个都是胖脸,脸上胭脂红,这颜色不知怎么保持得那么好。更让我惊叹的,是那些女人几乎长一个样,都是胖胖的,眉毛都是细细长长的一条直线,高高浮在眼上,明显是画过的。原先不知道元朝也是这个样子。唐玄宗时,好像胖一点的女人才够妩媚。若是略微有些小巧玲珑,大概都过不了审美观。这么多肖像,还是第一次看到。可惜是匿名画家的作品。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画下来的。这些后妃可没有时间静静坐着让画家仔细端详临摹。这种临摹,大约也不符合后宫规矩。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91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