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也是儒家的

20008

来自: 20008 2006-05-15 10:41:4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伸伸胳膊腿

    伸伸胳膊腿 (老去的无知) 组长 2006-05-16 17:45:29

    这位老兄很有见地啊。上茶! 这个看法可以和近年出土竹简老子印证的。

  • 20008

    20008 楼主 2006-05-16 17:56:15

    谢茶.呵呵 我看的不多,读了一点,直觉.感觉老子的气质和孔子较近,中和.逍遥玄虚始终是浮的

  • chicago

    chicago 2006-05-17 22:59:08

    儒道墨本是一家,承尧舜之道也.各有表述而已.

  • 伸伸胳膊腿

    伸伸胳膊腿 (老去的无知) 组长 2006-05-18 15:24:47

    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有争论也有融合。 传说孔子问道与老聃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后期的道家,如庄子和儒家的关系就非常暧昧。

  • 老刀客

    老刀客 2006-08-07 01:53:45

    我觉得差别很大的 道德经行云流水般的把世界人生娓娓道来 易经 呵呵 我是把他当成励志书来看的 因为不管否极泰来还是乐极生悲 核心还是易 易者易也 不管在怎么样的情况下都要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一想到古人就觉的自己猥琐之极 嘿嘿

  • 雨僧長老

    雨僧長老 (今年的雨多到憂傷……) 2006-09-04 23:04:41

    http://wangsunxiuyuan.blog.sohu.com/ 這是一名小學生的老子和孔子分別談 大家不妨一觀

  • 旖旎♫♪♬

    旖旎♫♪♬ (用舍由时 行藏在我) 2006-09-12 16:20:56

    “儒道墨本是一家,承尧舜之道也.” 赞同。 最本源的文献之中他们其实是比较接近的,越发展到后世就越分道扬镳,很多哲学都是这样子的。 穆斯林们早就分派了,基督教的新教和天主教也分化开了。

  • 讷言

    讷言 2006-09-26 21:01:13

    秦以前没有真正的道家,也没有真正的儒家。

  • 沈崴

    沈崴 2006-09-27 21:32:28

    经典啊经典。

  • 淡淡浮香

    淡淡浮香 2006-10-12 00:26:08

    在任何时候 道家思想都更接近于哲学,富于思辨 但儒家思想 则更接近于伦理学、政治学 从价值取向上看 道家讲“无为” 是出世的态度 儒家讲“有为” 是入世的态度 ……总之 区别大于相似

  • 艾小犀

    艾小犀 (Talk to me if you know how) 2006-11-10 13:41:10

     在任何时候   道家思想都更接近于哲学,富于思辨   但儒家思想 则更接近于伦理学、政治学      从价值取向上看   道家讲“无为” 是出世的态度   儒家讲“有为” 是入世的态度      ……总之 区别大于相似    汗,老子提的可是很精彩的一套御人之术啊

  • 卡卡西

    卡卡西 2007-02-10 23:39:29

    道家更多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更多考虑人与人的关系。

  • 卡卡西

    卡卡西 2007-02-10 23:41:04

    道家思想都更接近于哲学,富于思辨 —————————————————————— 同意! 老子中国哲学之父!

  • 向日葵

    向日葵 (向着梦想前进) 2007-08-18 09:54:19

    儒道墨本是一家,承尧舜之道也.各有表述而已. ====================================== 看来圣人果然是圣人呀 但不知道尧舜之道是什么 看来属于马克思这种无比正确的无比正确的这类学问

  • 注销

    注销 2007-08-31 19:38:26

    恩,孔子问礼于老聃,和道我想应该是相通的。 礼是规矩是名“分”而“不争”,“争而不乱”,是按中庸的治道和以发掘和构建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为制度的人性基础的,礼的内容就是“仁”,而孟子说“仁乃人也”(仁就是做人的道理)。 那么孔子问礼,目的要么是求教礼的内涵(规矩该基于什么样的伦理为基础?)和礼的目标(礼能达到善治的目标么?),而老子反而批驳孔子色欲彰显,要他收敛自己的欲望(包括推广以礼治国的决心)。于是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即是说“道”丧失了,而礼这种以仁义为基础的“治道”就出来了。 我过去以为以孔子曾参一脉的儒学把中庸做为孔子儒学的基础,而中庸谈到“喜怒哀乐未发”和老子哲学很相似,也比较符合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个故事。既然孔子把老子看做“龙”,没有理由他不领悟些什么而影响自己的学说基础。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老子和儒学有关系。 但问题是中庸的后一句“发而皆中节”。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到底是理解为:把任何事情都做到最好(苏轼所言),还是把任何事情都“和谐”的解决(现代人理解为乡愿,但孔子反对,所以肯定不是中庸的意思),还是只做一小部分而不求完美?(政治上如同诺奇克的最小政府,这个政府的规模和老子所说的很相似)。 但是,我相信凡是对先秦儒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相信孔子的意思是“最小政府”,是老子说的无为而使民不争,民自化。所以至少从孔子的言论来看,或从中庸来看,;老子和儒学是一脉这个论题是很值得怀疑的。 但,楼主说的是易和老子的雷同。我就不得而知了,我读不懂易。易大概是黄帝四经一样的讲万事万物变化发展规律的学问,如果把这个讲成是“道”,那么老子的道肯定不出于“易”讨论的范围,但易和孔孟儒学到底有多大的关系,是不是老子和“易”有相通的,就和儒学有相通的,我也不得而知,存疑。

  • 注销

    注销 2007-09-11 14:56:01

    可能相通,因为我不认为老子是一部阐发存在真相的书,而是有针对性的言说(见史记所说"老子"创作意图).             孔子的思想不单单是中庸,更是周易的思路.中庸是天道(我理解为所有"人道"中最理想的那条道路,也叫正道,知道这条道叫"不惑",知道在什么境况如何"曲线"的走这条道路叫"耳顺",即会调节自己,不会满肚子不何时宜.知道自己在当世能够走的那条曲线之道叫知道了自己的天命,而即知又能行且能坚持就叫"从心所欲"),因此"行天道"是要因时因境的(孔子演发的周易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走正道),不是所有的环境都是乾坤的纯卦,而作为一个君子(统治阶级)和大人(现实的和潜在的最高统治者)如何行天道就有一个"因时而宜"的过程.             我个人以为老子在当时所处的乱世,告戒"写作对象"(某位君子)如何行为,即能自保又能有为,且能行正道.不可以把<老子>这本书中的内容泛滥为其全部哲学.孔子言老子如"龙",而龙是因时而动,因境而行,或潜或跃或乾或有悔.老子的哲学不应该在老子中,而应该在易中(至于老子读的是什么版本的易就不得而知了).古代几个喜欢黄老的人如范蠡、张良、陈平、谢安等人都不是按照“无为无不为”那套来搞的,因此我猜测他们通达的是老子真正哲学的源泉:黄帝四经和易。而不是停留在对《老子》一书的本身解读上。     故,如果这样去理解,可猜测为:相通.

  • 注销

    注销 2007-09-16 11:59:02

    讨论问题中最怕的就是你这种。

  • 伸伸胳膊腿

    伸伸胳膊腿 (老去的无知) 组长 2007-09-18 22:47:48

    上面各位的讨论未免空泛的点。但从思想上来论证的孔老的关系往往陷入各自的臆想,因为现代人对古典的主观理解差距太大。如果不讲证据,指论各自对经典的心得体验的化,是很难不陷入意气之争。这样的论点也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从纯思辨的角度上去思考儒道之辨,历史上最透彻的体系就是魏晋所谓玄学是也。王弼、郭向这些人都是大才,尚无法让世人心服口服。当知此论题之暧昧也。 而今人的议论不当陷入如此之玄谈。否则离古日远的21世纪人在魏晋玄学家面前都讨不到什么便宜,遑论说出个所以然了。 其实20世纪的几位学人已经有不错的成绩。如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胡适的《说儒》都很有特色。留美海归的胡博士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来解析儒道发生之谱系;游学东洋的郭诗人反倒把文献考据做的风生水起。而21世纪浮出水面的简帛新文献更是提供了双重考据的可能。 我们为什么不多谈谈这些实际的证据呢?而不是袖手空谈,沉溺无法证伪的语言游戏。

  • 20008

    20008 楼主 2007-09-18 23:57:02

    很随意的开了个话题,只是当时的一个“感觉”, 伸伸胳膊腿 说出土的竹简能应证这个模糊的感觉,我没看过这个,更没有考证的能力。看了各位的回复,很受益。我也把我这一“感觉”的来历列上来,不然,就是很不负责的挑开话头,引争论了。 虽然很早前也大概了解过一些中国思想史,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却只是这两年的时间。对中国思想中的一些哲学概念的理解,请各位批评—— 首先是“有 无”,关于世界观。我最初喜欢老庄的风格,喜欢空无、虚无这种感觉。儒家抱入世态度,承认“有”,不承认世界虚无。后来我自己解读了儒家的“有”: 有、无不能并列,无不是实体,无是有的状态。有,无着。无,是形容有的状态的,即中庸。 这是我05年初的一个理解,现在自己还认同。 第二个,“善 恶”: 不善,是恶。善和恶,不是对立的、地位平等的概念,恶是在善的道路上的偏离。 我认同了儒家的“人本善”。仍然是从中庸的角度理解,不中庸,偏离善,就是恶。 第三个,“动 静”: 动是行,静是势。动,天行;静,地势。 动和静,是天地各自本性,人的行为是呼应,不可也不能用其一。 然后,这段时间我抛弃了坚持个性很酷这个念头,不再认为老庄很酷,竹林七贤很酷。我觉得孔子很牛逼。寻找常识和事物的共性,个性不是天性: 共性是天性,常识蕴含着大道。 接下来,是思考待人接物。这段思考,差不多是变了个人。 “忠恕违道不远”: 忠,中心,衷,尽己,以己及物; 恕,如心,推己,推己及物。忠者,天之道;恕者,人之道。 忠字解:忠诚,尽己、诚意。非忠诚于他者。诚,澄也,澄意,澄清自己的意,真实无妄,不诚无物。 这里“诚”意的工夫,我同老子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比较,认为是一个道理。“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从容中道、中庸和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汇合。 这个思考过程,大约经历了一年,也就得出了我的这句“老子也是儒家的”,之所以没说“孔子也是道家的”,是我坚持了唯物主义,相信世界是“有”的,人本是“善”的,无知觉的状态即是“善”。 请大家批评! 明言人一看就知道这期间我看了什么书。

  • 冥名明

    冥名明 2007-10-24 15:35:02

    一楼老兄所说竹简所论老子归儒是否指的是"德道经"之论

  • 伸伸胳膊腿

    伸伸胳膊腿 (老去的无知) 组长 2007-10-26 01:11:45

    本着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原则,我来说一下这个关心这个话题的文献理由。 所谓竹简老子当然是指的郭店的《老子》版本。和今本《老子》不同,郭店本中没有今本中人们所熟知的对于“仁”、“义”、“孝”、“慈”的激烈抨击,和往昔《老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截然对立的结论大相径庭。 同时,郭店竹简儒家经典和老子文献的同时出土的本身就说明,在先秦士人同时学习,同时信从儒家学说和老子思想的存在可能性。而儒墨、儒法之间尖锐对立则是文献可征的,这在郭文豪的《十批》中说了不少。 尽管胡适之的《说儒》被钱穆用考据的老法子找出漏洞多多。但他的文化比较思路的开阔显然是钱所不能企及的。他用原始儒家和新兴儒家的演变,老儒和新儒的定位去看待孔老关系,显然可以用来解读新文献所涵的新义。 上世纪几乎一度成为学界定论的“《老子》成书战国”说,自然已没有什么讨论价值了。 这样一来,自然会发觉《老子》、《庄子》(准确的说是《内篇》)对于儒家的态度确实有所区别,重新研究孔老关系很有必要。无论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还是玄学家“将无同”的话头,恐怕都不是教科书上说的那么简单。如果追究下去,对于《易传》、《孟子》、《中庸》等典籍的再认识都会有所帮助。

  • long

    long 2007-10-28 16:20:43

    万变不离其宗。

  • 20008

    20008 楼主 2007-11-05 11:27:08

    “老子也是儒家的”这句描述本身是错误的

  • Mr.Elk

    Mr.Elk (贪 嗔 痴) 2007-11-24 22:06:49

    同意楼上观点。 也同意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十分大,一个是哲学风味的。另一个是伦理学风味的~

  • gemzone

    gemzone 2007-11-25 16:28:10

    小弟以为儒家和道家源于之前已有的文化吧。   史书上说老子大于孔子,孔子在《论语》里描述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少年丧父,他又是家中的长子,担当着一家的重任。夫子在论语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夫子希望大家生活安详,大家各尽其性。又言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由此可窥见孔子之帝王之才。或者这样说,孔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只要人生在世,都需要做人的。老子则是更上一个层次的超脱了吧。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又如第九章所言: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老子做着放下名利的一种安逸的生活吧。小弟不才妄言之,愿与赐教

  • 20008

    20008 楼主 2007-12-08 01:20:19

     你真有知。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子非礼,是非的表面的礼,“不 居 其 华”,其所追求的是“上礼”。思想根本还是“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而孔子的礼,是通过一种形式要强制性的克己“复礼”,他要复的礼,我认为其实是“上礼”,孔子本人厌恶乡愿,他说“乡愿,德之贼也”,这大概就是老子要非的乡愿的德、礼这些。   我还是认为二人是性格上不同。      你说我无知,这个是大学问,不敢当。 发贴目的就是请教大家

  • 穆好古

    穆好古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007-12-11 03:41:54

    看郭店竹简老子的确并非那么反儒 不过话说回来,“老子”又尝是一人呢

  • df!

    df! (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放諸海) 2008-01-04 20:36:04

    2007-12-06 22:34:02 独活 (白银)  首先申明   为了驳斥你这无知小辈我才加这个组的   这是你的荣幸      老子非礼而孔子尚礼   老子非贤而孔子尚贤      要我说老子是孔子的大敌才是 ------------------- 就从你说话的口气就知道你气量狭小,不足以论道。

  • 惚兮恍兮

    惚兮恍兮 2008-04-08 10:17:10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是没有疑问的。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出来后对他的学生说“老子犹龙也,见首不见尾也。”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句名言就是出自于此。但是在先秦时期,道家与儒家是没有区分的,统称为道,不信你去看《论语》,从未自称为儒的。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儒道之分,从此儒家的地位就高于道家了。老子的道德经肯定是来源于易经,这是没错的,但中国所有的诸子百家,都源出于易经,易经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但是老子尊崇自然之道,孔子尊崇王者之道,崇尚礼仪。但老子也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圣贤。要想成其大道,先学儒家的礼学也是必由之路,否则不知礼仪,就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何来成大道也。

  • 20008

    20008 楼主 2008-04-10 13:34:51

    楼上说的好,应正视礼仪。 学道学偏了,会佯狂放肆。学儒,如果不能刻苦正心,就会虚伪。明天理人性,知行合一,难啊

  • 自由以太

    自由以太 (什么是真理呢?) 2008-04-10 13:42:24

    和《易经》差不多?《易经》就是儒家的了?我不觉得儒家能说《易经》是自己家的。

  • 20008

    20008 楼主 2008-04-10 15:29:44

    “差不多” 很朦胧的认识

  • 仲景门徒

    仲景门徒 2008-04-14 02:16:46

    长知识啊。 都源于中国文化嘛,大道同源。

  • 惚兮恍兮

    惚兮恍兮 2008-04-16 09:18:23

    其实还应该加上释家,也就是佛家,儒释道三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台湾的南怀瑾先生致力于儒释道学问研究达数十年之久,有很高的造谐,他说国学就是儒释道合起来的统称,各有其妙,都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儒家是修心养性,道家是静心炼性,佛家是明心见性,三者互为印证,都是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体系,也是治世养生的法宝,用之可修身、齐家、创业、治国、长寿,使人心平气和、身清气爽、强健无忧,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佛成仙,因为佛、神仙就在你的心中,并不遥远。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4-21 17:51:39

    "儒"已经成了一个广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的指称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5-24 02:52:31

    完全不知你们说的什么.

  • 方木仓

    方木仓 (浮生幻像...) 2008-05-24 09:36:59

    伪命题啊, 老子在的时候儒家还不存在.

  • 良庶民

    良庶民 2008-07-29 00:20:56

    大道同源的说法,显然是混淆是非。 若此,西方与我亦同源,源者猿也。

  • 良庶民

    良庶民 2008-07-29 03:02:04

    没错,老子就是儒家的!

  • 墨竹

    墨竹 (遇見如四季一般) 2008-08-26 00:22:49

    天下圣贤因无为法而有差别

  • 川流

    川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去) 2008-09-06 05:05:09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太执著于名词,“道家”、“儒家”等就成了各不相干的事情。 马一浮先生当年说过,儒佛等是闲名,果真洞彻心源,得意忘象,则千圣所指,莫不一致。儒佛所证,只是一性。 现在暂且不要考虑去把外来学说和儒家统一起来,那么该用什么“名词”来统摄中土学说呢。 易学?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9-19 00:38:56

    2006-05-17 22:59:08 chicago   儒道墨本是一家,承尧舜之道也.各有表述而已. ========================================================= 这是正解啊~~ 看到后边同学的论述我就要晕倒了~~~ 老子哪儿反儒了,那会儒在哪儿呢? 你们说的儒是诸子百家的儒还是后世的儒教啊? 儒释道都是后世的发展,各有所长的同时,根本的东西都是相通的。 儒教只是偏于统治工具时而被改头换面建立体系扩大了影响罢了~~ 老子是儒,黄帝是儒,上帝也是儒,爱因斯坦也是儒~~~~~ 干嘛非执着于儒的名号呢? 万法规一,与其抱着名号不放,不如看看离真理已经多远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9-19 00:41:15

    2008-09-06 05:05:09 布虚曼 (厦门)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太执著于名词,“道家”、“儒家”等就成了各不相干的事情。      马一浮先生当年说过,儒佛等是闲名,果真洞彻心源,得意忘象,则千圣所指,莫不一致。儒佛所证,只是一性。      现在暂且不要考虑去把外来学说和儒家统一起来,那么该用什么“名词”来统摄中土学说呢。      易学? ============================================ 不是已有了国学一词么?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9-19 00:45:51

    008-04-16 09:18:23 惚兮恍兮   其实还应该加上释家,也就是佛家,儒释道三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台湾的南怀瑾先生致力于儒释道学问研究达数十年之久,有很高的造谐,他说国学就是儒释道合起来的统称,各有其妙,都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儒家是修心养性,道家是静心炼性,佛家是明心见性,三者互为印证,都是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体系,也是治世养生的法宝,用之可修身、齐家、创业、治国、长寿,使人心平气和、身清气爽、强健无忧,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佛成仙,因为佛、神仙就在你的心中,并不遥远。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修身养性、精心炼性、明心见性 这个说法很妙哇~~~~ 不过所指还是后世的儒教,道教,中土禅宗。 春秋诸子所探讨的不过是人间大道罢了。 说是哲学也不为过,而且所达到的境界很高~~~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9-19 00:47:03

    2008-04-21 17:51:39 Moon (西安)   "儒"已经成了一个广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的指称了. ============================================================ 月亮同学说的很好~~~~~~~~~~~~~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8-09-19 01:17:18

    真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述的方式与重点不同罢了。

  • wangthefirst

    wangthefirst 2008-09-19 01:20:30

    恩。“老子”也是儒家的。

  • 陰陽魚

    陰陽魚 (魚也者天與水常違行也) 2008-10-25 21:47:13

    易经本非儒家所有 魏晋玄学尊 老庄易 你说老子是儒家 为何不说孔丘是道家呢 中国文化三教本来就不分家 说什么老子是儒家呢

  • 豆芽™😷

    豆芽™😷 2008-10-26 18:20:46

    各位真能和稀泥

  • 锲锲丝语

    锲锲丝语 2009-01-07 20:23:41

    唉,真怀疑楼主是韩国人或有韩国血统 你总不能因为孔子问道于老子 老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就给老子乱戴帽子吧

  • 悠悠静静

    悠悠静静 (睡一会~~) 2009-09-30 18:01:42

    听过易中天的儒道之争从中认识到的儒道两家区别: 儒家的思想较实际,出问题就要用行动去办去解救去降到最低,较热情较乐观,感情方面也较有情有义,领导人的代表。 道家的思想较理想,很理想的个人主义,想问题想得够远够全面,不感情用事,对事对理不对情。逍遥自由人的代表。 所以说易老师说做人要学道家,做事要学儒家。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9-09-30 18:03:57

    都是黄帝之学的传承分支,取道不同罢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9-11-02 20:24:59

    我不同意老子是儒家··但是不管儒道墨法所有的先秦诸子思想都来自易经是可能的···我们看德道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就是德经前道经后)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就是老子的批儒宣言!至于庄子和法家韩非都是继承老子的 当然韩非继承的是老子思想里权谋的部分··

  • 收敛

    收敛 2009-12-03 12:44:39

    孔子是道家的,孟子是道家的,陆王是道家的, 朱熹是狭隘的儒家,为了压倒天道,抬出天理。 中国文化就一个字,道。 毛不是道家,是祸家。

  • .

    . (回归) 2009-12-08 07:17:33

    孔子也不是儒家的,老子和孔子的根源是一家的,宋明道学才是儒家的。而今一论及孔子即名曰“儒家开创者”,又言孔子、老子为儒道二家等等谬之大矣。窃以为孔论“大道之行也”一段颇有“鸡犬之声”之意。而老子是讲的如何恢复大道,孔子是为“今大道既隐”之后提出了一套方法。妄言了。

  • 狩猎命运

    狩猎命运 (在束缚中变强,或者灭亡) 2009-12-16 22:45:51

    墨子适合贫民,儒适合中产阶级,道适合贵族,

  • 山人

    山人 2010-01-22 17:37:30

    儒道先秦本就是一家的啊,道家这个说法汉代才出现,先秦也没有道家这个说法,儒是指人,道是指天命,尧舜禹汤,周公文王,老子孔子孟子庄子都是一个教派的。 墨家应该算是儒家的反动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1-26 16:59:35

    2008-10-26 18:20:46 豆芽 (通知) 你有新的豆邮(1) 各位真能和稀泥 默默地加1

  • 点点儿

    点点儿 2010-02-11 01:10:15

    老子的“大道”,超越了几千年,我们现在的社会,也还谈不上“大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现在的社会达不到。礼和刑是用来约束人的,没有这些东西,社会要混乱,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还离不开这些约束人的玩意儿。老子的大道······人已经进化到不用约束而自然有序的生活,与大自然友好互动,人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子知道,他的大道,在人的“礼”加“刑”的社会中,不可能实现。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在两千多年前,用“大道”教化人,就好比哥白尼向世界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哥白尼被搞死了。老子自己有大道,但不能强求人人和他一起“大道”······人要一步一步的进化,逐渐顺其自然,趋于完美。老子超然。

  • 泰格老虎

    泰格老虎 2010-02-11 01:12:04

    说孔子也是道家的。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止隅

    止隅 (切近悠遊) 2010-02-21 21:33:03

    老子和孔子异同的问题魏晋讨论还是比较深入的,经典的表述是“将无同”,见世说新语,也就是差不多的意思。这个表述似乎很含糊,实际上很精准,看各自读书的体会了。至于是否有比这个更好的见解,大家可以自己衡量。

  • 小学不通

    小学不通 (小学不通) 2010-02-24 18:26:37

    儒述道之用,老述道之体,易体用皆可

  • 島人小山

    島人小山 (地平线后面有我们想要的一切。) 2010-02-25 01:04:48

    儒道同源,尚能说通。说老子是儒家,说过了。儒家的概念没那么宽泛。

  • 海城

    海城 (踏浪而来) 2010-02-25 09:02:04

    呵呵 是儒家后面倒贴易经而以 先后好像错了

  • 墓穴蠕虫

    墓穴蠕虫 (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 2010-03-03 20:51:34

    好像是胡适说的吧。老子是原始的儒家。他的贵柔思想就是原始儒家的思想。而孔子又在原始儒家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东西,成为后世所谓的儒。

  • 島人小山

    島人小山 (地平线后面有我们想要的一切。) 2010-03-04 20:33:51

    老子孔子同是史吏,也就是公务员,思维方式相似没什么奇怪的。这个章太炎的书里面似乎讲到过。 但老子和儒家有个先后的关系。打个比方吧,共产党和孙中山有一定的关系,一些思想有的交集,但不能说孙中山是个共产党人。

  • 小土

    小土 2010-03-04 21:38:40

    庄子倒可能出身儒家,有说法认为庄子出自颜氏之儒,我深表赞同~~

  • 收敛

    收敛 2010-03-29 14:18:10

    我等80后道家认为,所有儒,道,墨,阴阳,等古代文化,都是探索天道的结果,它们的核心是一个字,道,现在中华文化走入一个大融合的时代,文化一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过现在只争一个名分,儒道合流之后,是称为道家好,还是称为儒家好,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是道家,因为大家研究的都是道,谁叫孔子没有先见之明,早早地就把自己称为道家呢。把老子称为儒家,非常别扭,把孔子称为道家,合情合理。再说了,道家思想能包容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却包容不了道家思想,它要想包容,只能另起炉灶,历史上朱子就是这么搞的,排斥天道,专搞天理,结果把中国整趴下了。 道家全面接管儒家遗产,今后儒家道家统一称为道家,请儒家放下自己的自我,别再入魔了。

  • 收敛

    收敛 2010-03-29 14:38:02

    道家提出,孟子一脉,是道家一脉,《中庸》一书,用的是道家的核心,与道相合甚深,以道化儒是容易的,对中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反过来,以儒化道是困难的,对中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儒家的心魔把中国害惨了,老是想显露自己的才能,占高位,现在道家的本体被现代物理学一证明,儒家硬不起来了。儒道合流,认祖归宗,造福中国,天道复兴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4-19 20:50:24

    先m下

  • 释艮山

    释艮山 (凡属过往,皆为序章) 2010-05-15 21:14:09

    以上所有,未能探源。 儒家本于《周易》,道家本于《归藏》 我见

  • 豆芽™😷

    豆芽™😷 2010-05-16 08:59:14

    老子也开始“有为”了?

  • cn_良知.tw

    cn_良知.tw (歷史上的中國人;地理上的臺灣人) 2011-06-28 00:07:36

    老子和孔子都不是儒家的,儒家是孔子後學。 老子和孔子有相同的學習途徑與材料,同是周代的貴族之學,老子是成周的正本守藏,孔子是魯太廟的抄本。 同是周公的天人之學。

  • 宅兔

    宅兔 (愿天佑中华) 2011-07-03 21:49:42

    道家和儒家不一样吧,无为和有为不一样吧

  • ruolanxu

    ruolanxu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11-08-19 21:36:04

    儒道墨本是一家,承尧舜之道也.各有表述而已. 学习了~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011-08-21 12:25:44

    论语:述而 窃比老彭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唐 不空言及道其阴阳运转(需核实) 述而第七      教育中国-中国网 edu.china.com.cn  时间: 2011-04-21 14:51  责任编辑: 香颂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斋,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      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      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      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      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Frederick

    Frederick (让世界旋转吧!) 2012-11-07 17:49:39

    我觉得樱桃小丸子是道家,屁股眼子是儒家的,缺心眼子也是儒家。住了吧,别听到个“天下学问殊途同归”,就一叶障目,看不出异同。各安禀赋,各归各家吧。过几天你要是看到“老子化胡”估计为得出:“佛祖也是儒家的”,可是子不语“乱力怪神”,地藏菩萨混哪个山头呢?

  • 青木

    青木 (青木) 2012-11-14 10:38:59

    真能扯淡。。。

  • 辛未年男人

    辛未年男人 (我那么健忘 不开心给忘记了) 2013-01-19 21:52:42

    我记得老子是孔子的师傅。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壶碟会上探花郎 (……) 2013-02-20 10:34:01

    我记得老子是孔子的师傅。 我记得老子是孔子的师傅。 辛未年男人

    老子,李耳,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道德经作者,孔子的老师,这几个称呼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问题现在疑问还很多,有待考察 不过我倒是觉得道德经的后继主要三家,庄子,韩非,孙子,所以史记把老庄申韩合传,大手笔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2-22 23:27:22

    老子,李耳,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道德经作者,孔子的老师,这几个称呼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问题 老子,李耳,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道德经作者,孔子的老师,这几个称呼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问题现在疑问还很多,有待考察 不过我倒是觉得道德经的后继主要三家,庄子,韩非,孙子,所以史记把老庄申韩合传,大手笔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图书馆馆员真厉害。 墨儒道法 处世之道,学以致用,针对不同的事而用。老子是儒的根之一。易是道德经的根之一。 法 国之根本。本朝的图书馆员用得最厉害,也破坏得最厉害 释出世之道,不了解。

  • 壶碟会上探花郎

    壶碟会上探花郎 (……) 2013-02-25 09:07:06

    [内容不可见] [内容不可见] [已注销]

    经学才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根基

  • 最好金龟换酒

    最好金龟换酒 (在半枯的草地上躺着) 2013-03-02 20:36:51

    长知识啊。 都源于中国文化嘛,大道同源。 长知识啊。 都源于中国文化嘛,大道同源。 仲景门徒

    同感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943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