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四书五经》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

快樂

来自: 快樂(流畅感。)
2017-08-08 11:22:4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荣小螈赠阅

    荣小螈赠阅 2017-08-08 11:36:35

    请问这是儒学吗?国学与儒学是一回事吗?快乐你国文水平可以呀!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08 16:57:14

    请问这是儒学吗?国学与儒学是一回事吗?快乐你国文水平可以呀! 请问这是儒学吗?国学与儒学是一回事吗?快乐你国文水平可以呀! 荣小螈赠阅

      呵呵。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12 09:30:56

    孔门儒术。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16 06:19:21

      大学看完了,   本来就2000字、这个版本愣是印成了300页的书来卖   中间夹了一大帮古代贤人、清官、直吏、孝子、文人的故事   后面还附了曾子的《孝经》   并且还印重了15页。   这个据说应该给15岁或者20岁的应该是男孩子看的入门读物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16 06:59:07

      开始看《论语》。   本来都看完《中庸》的续篇了   看见里面说朱熹觉得应该接着看《论语》   就改看《论语》了   反倒觉得《中庸》里的应该更全面一些   因为看《大学》的时候觉得是一面之辞   而《中庸》里就有了“兄道友而弟道恭”等等的字样   双方是有往来制约的、不能只强调一端   习,应该是既有温习、也有练习的意思,既有习的过程、也有习的结果的意思   温习是脑内的过程、练习是身体的过程   所以,学而时习之,只翻译成“温习”,是不妥切的   应该翻译成:先学习、再身体力行、不亦说乎?   如果只是学了而后不停地复习,有什么可乐的?日!   买本《说文解字》,看怎么说。   我很想捋捋中国的历史,   因为看着晕   好像是从孔子那儿才有历史的?   他和诗经是什么关系?   还有另外一件事:为什么释迦牟尼和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   释迦牟尼:前565-前486   孔子:前551-前479   竟然比释迦牟尼小了14岁   耶稣是公元元年   穆罕穆德就比较晚了:570-632   帕坦伽利是前300年左右   瑜伽竟然是前3000年就有修炼的了?(文物证明)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16 07:03:52

      大学看完了,   本来就2000字、这个版本愣是印成了300页的书来卖   中间夹了一大帮古   大学看完了,   本来就2000字、这个版本愣是印成了300页的书来卖   中间夹了一大帮古代贤人、清官、直吏、孝子、文人的故事   后面还附了曾子的《孝经》   并且还印重了15页。   这个据说应该给15岁或者20岁的应该是男孩子看的入门读物 ... 快樂

      清楚了一点:   《大学》好像是曾子整理的,   曾子指的是曾参   他是曾点(皙)的儿子   曾点是孔子的早期弟子   曾参是孔子晚期的弟子   孔子比曾参大46岁,   最后孔子基本上把衣钵传给了曾参   并且让曾参教孔子的孙子:孔什么玩意儿来着(子思,后来被称为子思子)   子思子又教了孟子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19 10:21:01

    嗯,是了。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3b0cee40102viiw.html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从汉至唐,思想上居统治地位的不是儒家,而是道家。 只是到了北宋以后,由于科举成为选举官员的主要形式,儒家才取得了正统地位。 清末民初,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西学取代儒学独尊地位,中国本土学术泯灭。 不过,稍安勿躁,等我把四书五经这些小说原文看完再说。 这本论语,编辑得就比大学精心多了。插画都是孔子的弟子、讲学的场景。我指给家家看。她说为什么在外面上课?我说孔子没钱、租不起教室。然后念了几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结合她日常的生活解释了一番。

  • 荣小螈赠阅

    荣小螈赠阅 2017-08-19 11:23:53

    佩服你能读下这些老书!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26 10:07:05

    要是能来个《论语新编》,把孔子的每个弟子集中单独成篇,不也是很好的事么!拍成个电视剧不也是很有意义的么?不是比《红楼梦》还强百倍么!不也成小说了么?非得等喜肿发话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8-26 10:12:09

    颜回、冉耕都是文胜质则(早)逝了。子不曰,我替他曰了吧!这就是命、这才是斯人有斯疾的本意啊!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9-01 18:49:33

      今天看到多乎哉不多也了   想到樊迟,   就百度了一下,   没想到看到了这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b1f5f0100nv53.html   觉得太油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9-04 06:21:3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B2%E7%94%B1/970690?fr=aladdin   是仲由(子路)小传。   最下面有72弟子小传。   德行、政事、言语、文学   当时孔子开的四门课外班?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7-09-04 12:29:47

      今天看到多乎哉不多也了   想到樊迟,   就百度了一下,   没想到看到了这个:   今天看到多乎哉不多也了   想到樊迟,   就百度了一下,   没想到看到了这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b1f5f0100nv53.html   觉得太油了。 ... 快樂

    其中一些内容大概是杜撰的。孔子回答其他学生的问,樊迟是否在场,不得而知。学生之间是否有广泛交流,也不得而知。论语的内容,据说是弟子们的记录。有可能是众弟子的回忆,综合后经过某弟子或者几个弟子最后编定。是否有删节,也不得而知。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纪念师傅大概也做了不少事情,有不少纪念聚会。总有人首先提出来要将孔夫子的话记录下来。孔夫子的气场还是很强大的。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09-04 22:05:34

      论语看到一半了,   喜欢上这老头了   或许   还有点儿畏惧   因为   他老pia(三声)人。   他是真的“述而不作。”   这其实是谦虚的说法,   这是目标高所致。   他的弟子之所以攒论语   一半是因为为了纪念老师   一半是觉得:我靠,我们都TM达不到哇,不如记在书上、让后世的人去试吧。   后世光是靠注释论语这本小说得以糊口的,已然多如牛毛了   更不用说所有那些把他的学说当做敲门砖追求过功名的男孩子们了   然而这些都只是“作”(zuo,一声)而已   真正牛B的,是谁也不知道那到底是啥的“替往圣传“的”绝学”   干这事的,   就是孔子   然而他又做了啥呢   不过是修了修诗书礼乐易春秋   开设了几门培训课   培训了几波弟子   而这本论语   不过是本小说   不过是回溯往昔(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的针孔   不过是下蛋母鸡的画像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10-16 17:15:34

      《孟子》看到公孙丑上看不下去了   又看了第二遍、   又看了第三遍,   觉得还是意犹未尽   译文翻译得驴唇不对马嘴   网上也没查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南怀瑾有个《孟子与公孙丑》   竟然没有找到免费下载的版本   20多块钱,怕花冤枉了      为什么看不懂了呢?   孟子开始讲“气”了!   孔子没讲过这个,   那他哪儿来的这个呢?   我不知道。   或许是那100年间出现了什么外来的东西?   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11-03 14:05:21

      这个看到四分之一多了,   期间竟然能和家家有互动!   我把公孙丑“不动心”一段用铅笔在田字格里写好挂墙上了   家家也知道什么意思   有一天我们模仿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   模仿当时的表情、心情、语气、机智、数理逻辑,   突然想到和墙上这段“北宫黝”练“勇气”的方法很像!   我就跟家家解释,   我说有一天公孙丑问孟子怎么培养勇气,孟子说。。。   结果家家说:你还没说:公孙丑问孟子:要是他当官、治理国家得很好。。。   啊?我傻了,她咋记得这么清楚?   小孩子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   你不要小瞧她们的理解力   只需跟他们乱乱讲就是了   也别提问他   过一段时间   她自己就会用上,   但同时还有一条:   你要是以前没讲过   现在讲完了就想让他们运用   那是白搭功夫!   (现在的数学教学就是这德行!还有其他的:语文记生字、英语记单词都是!)   孟子,孔子也说过“率兽食人”   刚看到的时候,我很吃惊!   竟然有这样的说法!   但细看,他俩,孔子和孟子   都用错了这个典故。   他们说这个的时候,   都是说:王侯将相家的犊子玩意儿都有肉吃,   而门外的平头百姓竟然饿毙街头   这不相当于领着野兽吃人么?   而我见到的、大家更经常见到的这样的例子应该是这样的:   哪怕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   老师当场夸奖考100分的小朋友、打击其他小朋友的行径!   这才是率人食人!而那被率的小朋友,从那一刻起,已经不是人了,是兽了!   中国的教师没有一丝一毫地意识到   他们这样表面上做得很正确的事,   对于孩子们的身心上的影响、异化有多严重!   这以后再讲什么同学之间要相互平等、相互帮助纯属扯犊子!   其实这才是绵延至今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11-09 14:30:20

    这本“全注全译”的《孟子》一直在pia(三声)孟子,说他太幼稚、不切实际、总建议当时的各王恢复先王之法。 我能理解孟子真实的意思, 他其实想说的是: 大爆炸以后,很多东西都飞出去寻找自身的快乐去了 但是一些根本性的选择也被抛弃了,这是不对的! 然而具体是哪些东西应该坚持 孟子自己也说不清 就像孔子说不清那样 孔子还敢着相 孟子连着相都不敢了 哪个王又是吃素的呢 我想快点儿 他在同语反复了 才看一半 我想尽快看中庸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7-11-20 13:53:59

      我觉得孟子有一段写得很有深意,   虽然他举的例子不太恰当   现在能举出更恰当的例子来   从那时候到现在   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这个意思   他也没写太多字来详细论述   我查查那段字,   我记得是离娄下,大概二十几段(章)以后   大意是:智,之所以让人们觉得恶,是因为有时候太穿凿了。如果能依循自然之理而有益于人,就不会仍人觉得恶了。他举了大禹导水的例子,然后又举了可以计算千年后冬至日在哪天的例子。      离娄下·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   「天下之言性也,   则故而已矣;   故者,   以利为本。   所恶于智者,   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   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   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   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   星辰之远也,   苟求其故,   千岁之日至,   可坐而致也。」   搜了很多版本的译文,   都不满意   试译之:   天下人谈到“性”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还有啥时候谈到性了?)   其实只是在说固有的规律(故)罢了。   规律呢,   最根本的就是要自然顺畅(其性,它自然的本性)   之所以人们讨厌(小)聪明,   是因为它总是(表现得)过于浅表,没有知其所以然地胡乱编造   (这分明应该是有层次所指才对,否则什么TM都是这样,扎脖才好)   (所以他下面就定义什么样的“智”,对“人”来说是大聪明)   如果能象大禹治水那样“行其所无事”,就是不会被人讨厌的大聪明了!   下面的几行字,   他又说了这样的大智能牛掰到什么程度:虽然天高地远,但依然可以坐在家里算出千年后的冬至日,而不必登梯上高到那上面去看个究竟才知道。   那什么叫“行其所无事”呢?   行水,就是引导水   行其所无事   就是把水引导到不会造成灾害的地方(不知道这么解释牵强不牵强)   孟子让智者也行其所无事   这是啥意思?   就是说让使用聪明的人,把面对的问题的主体引导到不会造成灾害的地方去   用这种方式使用聪明,就是大聪明   而不是通过浅显的方式,把面对的问题的主体给打败了、杀了、堵住了、盖住了、灭绝了。   其实这两天就一直在想大禹治水的事   (主要是因为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里有这一课)   总是觉得今人把结论下在导水而不是堵水就完了又点儿不负责任。   大禹之所以导水,   最重要的是有几点:   最先的一个是他认识到堵不住,   然后他才想别的办法。   之后是不知道他怎么想到的:要引导水。   其实这之前,他必须要经历几次思维转变:   他必须承认水的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它给人们带了天大的灾害)   然后他要摸索怎么和它相与,   最后他摸清了它的规律,包括:夏天,它是总会来的;最终它到哪儿去了;中间它是从哪儿到哪儿   这以后,他开始制定策略:要给水专门使用一条道路,(尽管这要占用很多良田,占谁家的田、谁家都不愿意、不摆平这一点他也治不成水,所以他后来被选为总统,不,是推举为皇帝,也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   当河道成为合理的存在以后   造成的隔阂就由桥来解决,   淹死的人啊、小动物啊就由天灾人祸来解决   当然,从中引水灌溉是新带来的附加好处      所以,   纵观整个事件   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可惜,人类从中学到的东西、能使用到处理别的事情上的   很少很少      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带人修的   这么早!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古时候制服不了水   什么都是白扯。      (很可惜,没有一部人类征服各种自然力的史书。能够总结其中的经验、步骤,从中学到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以资将来。)   我这里这么详细地叙述治水   无非是对现在的人工智能啦、环境污染啦起急   人们现在并没有对这些宏达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就急于以小聪明从中牟利   拦都拦不住啊   一、二百年在人类的历史中也太短了   在面临新的问题的时候   人们虽然有新的技术手段,   但是却断了古已有之的根   不亦哀哉   这是孔子、孟子在喋喋不休论述的东西   也是不见于诸位统治者重用的原因   他们的真实建议不是一定要恢复先王之法   而是某些基本层面的必要的东西   被丢弃、被无视、被淡忘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1-09 09:11:34

    看完《孟子》了, 现在开始看《中庸》。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3-15 17:48:29

    《中庸》也看完了。 肥肠另我失望, 我还以为什么呢 结果什么也没有 我还是先说了两句这个《中庸》吧 为了写下面的几段,我百度了一下 才知道,中庸竟然只是一篇散文呢 靠,我看的这个版本竟然活活地被编辑成一本厚达3厘米的书啊!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介绍的时候,说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 因为其实里面啥也没有。 相传是子思所作。 4000字。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是曾子的徒弟。 曾子是孔子的儿子辈的 孔子不著书, 他只以身教 曾子作了《大学》(2500字) 老子和孔子同时代,做了《道德经》(近7000字,牛掰!) 我靠,《礼记》更牛掰!竟然集录了这样的文章20卷49篇! 里面包括了《大学》、《中庸》等。当然它不是原创,暂不提 单说按时间顺序的原创作品, 子思的这篇散(论)文, 我觉得应该挺了不起的了。 了不起在哪儿呢, 就在于似乎开始从那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开始分野了。 包括孟子在内, 社会上开始出现那么一批人 他们以帝王师自居、开始指导起君王来了。 当帝王很鸟的时候, 不会鸟他们的 当帝王心里没底的时候 就会把他们拿出来供着 所以他们是吃供不吃粟 你不能说他们啥也没说 但其实事情不是那么干 我前些天看了一个薄册子 《元曲三百首》 里面一片哀歌 让我注意到元朝这个奇葩 那些读书人 应该也是从小到大受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 想要治国平天下的 最后落得黯然去学陶渊明 一点没有他们祖师爷的气度 不写了。 现在开始看《诗》了。 我一直以为是圣人写的呢 老人引经据典的 没想到全是思无邪 这到底是啥关系呢 而且,诗经里很多、元曲里也非常多、宋词里也有 就是老婆思念在外的丈夫的题材, 比重之大,我有点儿不理解 我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 但是妇人家的心事,男性文艺工作者是怎么揣摩到的呢? 都成了白居易了? 还是都会弹琵琶? 还有就是那么多的烂漫的耐情 怎么孔子一句都没提到过呢? 眼瞎么?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03-15 18:07:00

    这些诗,不是孔子写的。别人从各地收集起来。很多大约是孔子之前,也许有一些是他同时代,但不会在他以后。这些诗不提孔子,理所当然的。孔子自己做的大约是编辑工作。 男性模仿女子口气写诗,大约并不是什么难事。那个时候就有。后来还有。至今也有。女人心事,也不那么难揣摩。再说,妇人会讲出来。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4-18 16:19:32

      《诗经》我看完了。   发现很多成语都是出自这里   要是我有奴隶可以支使的话   我一定会让TA把所有现在还在用的成语都挑出来   看看什么样的词汇,   才能从3000年前的天井顶端   一直通透地掉落到现在。   我现在在看《尚书》   一下子回答了我看《诗经》后期的一个疑问:   我当时心想:这叫诗么这个?   四个字、四个字的就叫诗了?   没准古人就是这么写文章的。   看尚书,我懂了:   原来古人已经可以这么不四个字、四个字地写字了   嗯,诗经不愧是诗经。   (大雅开始就捧臭脚了,而且也没那么多值得孔子了、还有他的学生神乎其神地最后引那么一句以为根据。)   风是采风,   雅是捧臭脚   颂是捧得不亦乐乎了   赋没觉得   比也没觉得   就是兴觉得有点儿意思   有点儿指东打西的赶脚   《尚书》   原来竟然是政论性散文!   是孔子收集的   不管TA的命运多桀吧   光是这,就值得我再期待一下   没想到开篇就是尧怎么定一年366天的   牛掰啊,   能这么记已经有点儿了不起了   是不是真的另当别论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5-27 11:32:13

    这书(我就不说这货了),是本政治书籍来的。不多久就来了篇战争动员令,是冠的大禹的名。为了宣扬战争的正义性,把对方贬得一踏糊涂,结果没打赢,于是舜在家唱了三个月的歌,对方就来降了。实际上就是舜让禹帅军伐蛮的。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5-27 22:01:34

    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帝位的传承制度这件事。本来以为,尧、舜多牛阿,实行禅让而不是世袭,怎么禹以后就世袭了呢?今天略微搜了一下,原来黄帝以后,其实都是TM的世袭呀,包括尧啦舜啦的在内,都是有近亲关系的,只不过不是嫡长子而已。日。其实这事我也挺理解的,就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回事,谁不希望一代比一代强呢。但是世事上的事情就是这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6-25 11:21:02

    尚书看完了。尚书一以贯之,是讨论如何巩固统治权的事。没想到我一开始感觉到的东西,正是这本书的主旨。以后的皇帝都在颤颤巍巍滴对顾命大臣们说:我小子啥也不懂,请好好滴教导我。孔子编纂这些,当然用意明显。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6-25 18:10:23

      这个还是要写两笔的。大概那时候,孔子就看出了王朝更迭的道理,就想当帝王师,但是他们都不听。所以后来呢,他,就想,你们,不听,那,我,就,把,这道理,往平民身上延伸。结果,在后来的人们、现在的人们看来,孔子就成了教育家了。他说:要修身养德、要怎样怎样,这样,你们平民百姓,可以成为君子。到那个谁,写大学的那个,就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了。为什么这个命题当时就敢提呢?天子就那么一个,你们都得道平天下了,我皇上往哪儿去呀?竟然没有反对?真是奇怪!当然也是有反对的。就是秦始皇:他把书都烧了。但是后来就真的大兴儒术、只此一家了,也是奇了。可能大家心里都晓得:君子也不是那么容易修成的,孔子说的相当于放屁。陈胜吴广不读书,所以不听那一套,觉得500年就可以再换换门庭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6-26 14:17:30

      现在开始看《礼记》了。   刚开始看几行,哎呦,眼前一亮!   这调调儿,我喜欢!我喜欢!   这正是我喜欢的调调儿!      但是很快,问题就来了   这书是谁写的?   为什么看完了前面的简介也没什么印象?   是孔子的弟子写的!   后来被烧了,   西汉的戴德、戴圣叔侄(公元80年左右,离孔子的年代也有400多年了)二人又编了编   就是现在看到的版本。     那么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一条条的   说教!   我只能这么说。      如果《尚书》里面、出自史官之手的、各位帝王的诏书里面   都还有些“我小子啥也不懂,请大家帮助我”的话的话,   那,为什么,孔子的弟子们写出来的东西   都成了一句句的至理名言了呢?   我不是说至理名言不好   我很喜欢,   但是没有出处啊!   怎么来的?   谁琢磨出来的?   谁规定的?   没有啊。   再看看后来的人们是怎么对待这些至理名言的:   年轻人,从小就读这些条条框框,应该有几千、上万条   (我现在才明白《弟子规》虽然是清代人写的,但是竟是从《礼记》里直接改短出来的!)   然后他们就声称是受过教育了、   可以去考取功名了、   可以去做官了、   可以成家立业了!   成为整个帝国统治阶层的一份子   这就是古时候的读书人的极致。   当然,种田的农民、商人不用这样。      我有以上的疑问,   并不是对其内容有质疑,   而是针对它的形式。   我确实很喜欢这种调调儿,   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   这些东西   必   是   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   那么是谁?   是孔子么?   他是怎么总结出来的?   为什么这么横七竖八地、杂乱无章地陈列在这里?   失却了形成它们的自然的过程的陈述?   这好比有人走在大街上   手里拿着一颗眼珠大小的大珍珠   没带蚌壳。   而如果后世的人只知背诵这些条条框框的话   干些不知所云的事   岂不是该干啥干啥了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6-26 14:24:32

      我能感觉到,   这个“礼”就是道(之一),   就是“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之道”   我能明白为什么曾子作了《孝经》   因为他在这方面最有心得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7-03 13:41:08

      看了没几页,   就露马脚了   老师的书和琴在席子上   不能直接迈过去   而要跪着挪到旁边去   然而再走过去。      这哪是什么周礼啊,   这分明是弟子们捧臭脚编出来的礼呀。   这事不是说不对,   而是就这么零零碎碎地记录下来、成为教条   这个过程是令人发指的   完全没有什么论述过程   没有发展的过程   还有主人如何招待客人的规定   还有拆骨肉放在那边、带骨头的肉放在哪边   后来还有:给皇上切瓜应该怎么切、切几瓣   给大臣切几瓣、给庶人不切直接啃   还有这么傻波伊的规定   那个不是挺猛的那个孟子有骂过这种规定么?   一旦原本其实是有内涵的东西   被这样上行下效、似是而非地固定下来的时候   这种东西也就死了!      其实想想,   人与人之间怎么交往、   如何制定一定的礼节   也是很自然的事   现实中是存在的   可是看看这么傻波伊的书面的规定   不得不让人感到太傻波伊了      现在相反的情况时,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越来越形同于无了   无所禁忌了   虽然表面的那层面纱还有   但是抗蒙拐骗的手段   在“不认识的”人之间是畅通无阻了   要怎样把新的“礼制”理论化呢?   恐怕很难   现在什么都碎片化了   发展得越复杂、簪越的原则越多   就越迷惘了   就像老榆树的皮   在树苗的时候   是绿色的、细腻的   可是随着树龄的增长   书皮皴裂开来   不仅颜色黯恶、纹理粗疏、纵横交错   连功能也逐渐失去了   更老的,连树皮本身都岌岌可危了   整个大树因此都快到寿终的时候了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   恐怕也是这样。   是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去重新阐述、归结的   否则很多方面无从应接   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腐朽下去了   发展下去,   自然有自己的模式   社会也应是这样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8-09 13:53:20

      我越来越觉得《礼记》挺逗的,   我没怎么搜了,隐隐约约记得和《尚书》一样,《礼记》应该是孔子组织人编纂的教培训班材。   他们应该是像老子一样,守着一堆图书馆的资料来摘录、记录、整理出这么个类似草稿的东西的。   很有些文采,我很喜欢。   我看诗经的时候都没这感觉。   但是现在有了。   简洁得不要不要的。   大概那时候   那些个动词就只有那个意思   尤其是在那些个上下文的语境里   所以,用一个字就可以懂了   而且,很多的仪式、礼节,   一个字就够了,不用过多解释      我不得不说   写丧、葬的礼节的部分   太~~~~~~长、太~~~~~~多了   相比之下,几乎没有见到一个写儿童教育的字!   尚死轻生哈   是不是当时现实的情况是正相反,   所以文字上、礼节上代偿的需要就太强烈了呢   哈哈哈   死了就扔了   或者60以上的就赶山上去了   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我是想说,   这些应该仍是属于“编纂”、“摘录”性质,   这从它前言不搭后语的段落上就能看得出   问题是:那些它所由之摘录出来的文献今何在呢?   因为有人竟然觉得这里竟然是研究周代各种社会生活的极好史料   我就有点儿二虎了      是,我想往上求溯   因为以讹传讹的太多了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发明这个词了   米国人应该就没有发明这个词。   即使自己以为自己是对的人都有可能是错的。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那些古文字家(有这头衔么?反正就是看了很多古书、对中国文字史有很多了解的人)那么自以为牛逼了。   因为假货太多了   在人工智能都这么牛叉的时代,   文字史考古溯源不应该是一门隐学了吧?   有人干这种事么?   这样的事有意义么?   大概应该在于用简洁的语言正后代关于祖先史记的三观吧?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8-26 18:11:32

    现在在看一半儿了 感觉到了“礼”在孔子或者说是儒家的眼中是什么个地位了 大概有”道”在老子心目中地位那么高 当然,两者好像又不是一回事儿 但感觉在孔子心中,“礼”应该地位确实有“道”那么高 “礼”是从哪儿来的呢?我感觉应该是从祭奠祖先的仪式上来的 这里面既宣誓了”君权神授”,又对某种未知的东西表示了足够的敬畏 (现在是从个人到社会啥也不怕,这不好) 一开始的设置挺好,但是经过了千年的传承以后就被庸俗的皇帝变成了愚民的工具了 当鸡蛋壳被从外部打破时,”里(礼)”就更成了可笑的笑柄了 但是当时,从这种祭祀祖先的仪式推演开去,直至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都是这种“礼”,其实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规定,逐渐失去了技巧层面的含义,只剩下一层虚伪的空壳儿了。 里面讲男尊女卑的段落,其实很少,女的就似乎不存在似的,孔子没有女弟子,也没有孟母教子的段子。不像诗经里面有多一半,是女子怀念出外不归的丈夫或者男女青年谈恋爱的。男尊女悲应该只是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现而已,并不是儒家特别想搞这一套。这锅一背就背了2000多年。 我现在忽然觉得《论语》,到底算是什么呢?我首先能想到的词儿是”语无伦次”。其次对”弟子们轮着记下的老师讲过的话”这种奇葩解释,感觉释然了。 想想吧,在孔子时代,就礼崩乐坏了,然后一直往下,又坏了2000多年。并不是文化大革命才坏的。所以需要的不是还魂,而是需要重塑一个从观念到现实的理论出来。孔子那个时代,有些东西已经不相宜了,裂变、聚变出新的东西了、新的形式了,某种东西就一直在慢捻儿、迟一拍、同样的噩梦不得不接插茬做,直至体系内的平衡被从外部打破。时间耗尽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抱希望了?从蛋疼的视角,只能得到蛋疼的结论。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08-28 22:05:20

    看到“玉藻”一节,忽然明白一件事。“礼”,是逐渐逐渐发展起来的!就算《礼记》上记载的都是周朝、乃至更早的“礼仪规范”,它也是逐渐发展到周朝才形成的。孔子,或者儒家把它给神圣化了、或者神秘化了而已。这种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以后的朝代里陆续继续上演。推翻了上一任皇帝后,实行的“礼”不是直接来自前朝、就是诈称托古,岂曾另有出处不成。连TM腐败这个传统都是继承来的。唉。可见一切都伪得可以。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0-13 23:28:02

    https://m.baidu.com/paw/c/s/m.xzbu.com/4/view-10280102.htm 《礼记。学记》看完好几天了。虽然只有十二段文字,却看了较长时间。感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篇章。但每每感到我买的这本解释的书水平太凹,一看就瞎凑合,可是网上搜半天,也没有专门对《学记》解释的合适的书。今天从头到尾连贯起来又看了一遍,注意到其中总是引用《尚书。兑名》一篇。找来比对,核着《尚书》我竟然看完了!?没记得说过学习的事啊。比来比去,找到那句,看着也没那么神呐。又把《兑命》三篇看了看,最主要讨论学习的在下篇里。总是觉得这货翻译得还是不对。把其中一句来搜,搜到这篇文章,大概看去,竟把这货全然吊打!解释得自然而流畅!一看作者,竟是“未知”!SHIT! 把《尚书。兑命》和《礼记。学记》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不好么?要想续命,舍此有诸?就把8亿罚款中的1亿做个彩头悬赏不好么?端看你有没有这个魅力和造化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2 15:53:12

      在看《礼记。乐记》了。写得玄之又玄,本打算细看一下,但是太不是玩意儿了。准备快快地go through一遍就继续了。   昨天开始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他有一些他的看法,但是也并没有像他自己自夸的那么大。   忽然想到:论语大概是写在竹简上的,现在看着,总觉得像是次序乱了!所以才这么前言不搭后语地一条一条滴。本想今天排一下顺序,但是好像力有不逮。冥冥中觉得只有看完《易》才能把所有顺序都轻松排好。这一阵一直有这个感觉。大概看完《礼记》就要看《易》了。朦胧中,《易》里面会能体现叠加的理念?慢慢来。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7 18:10:54

    哈哈!我终于把第一卷的顺序排好了!确实很难!支撑我排下去的,是家家都能把5-6句英文排序了,我为什么不能把论语排序呢!我现学了句读、查了很多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个别字,比如“如”字,我还在论语全文里比较了一下它的用法。我还发现有一句还重了!(估计重的不止一句)可见竹简烧了以后被毁的不轻!我争取明天弄上来。我还把一句掰成了两句。就是重的那句。我按原来的顺序编号,只需把调整后的序号发上来就可以了。但这还不够,因为还产生了段落!另外还有了情节,所以我最好简单翻译一下、串联起来。我现在才明白当时对南怀瑾提议整理整理顺序是什么意思!就是我现在做的这事!我猜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心愿,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得逞。哈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8 10:00:06

      抓屏贴首贴里了,果然不清楚,所以还得文字版说明一下。   最左侧一列的数字,是原来,也就是现在通行版论语的每条的顺序。   其中的8+是把8的后面一句掰断了,另插在了别处。   就是这句在另一卷里也出现了。可见当时同学们很踊跃,但是比较乱。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8 10:05:27

      排序后的版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弟)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主(烛)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间休息)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8 14:33:41

      翻译版:   孔子说:同学们,现在上课了。我认为:孩子们在家里的时候,就要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就我所知,孩子们都是没有这种习惯的。他们小时候对父母所谓的爱,无非是很享受父母对他们的照顾而已。等他们稍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本事和玩乐场所,就很容易地离他们而去了)。孝顺,并不是不疼不痒的主张,而是自古以来,就从来没有TM实行过的教养原则。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出了家门以后,才会对人恰当地和善、颜色恭谨、言而有信、打酱油没带钱赊账以后一定会尽快还钱,这样对周围的邻居、大众都产生一片泛爱之心、不怕被人贩子拐跑、或者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打家劫舍或者什么偷盗涉险的行为都来了。总之,这样才能向好“仁”的目标靠近。(有同学稀里糊涂地不太清楚什么是“仁”,其实就是果仁啊,还不懂么?就是每个人的内心本来是很好的,大了受环境影响不好了,这就要再去求内心的仁。不要失却它!有人喝了三氯氰胺毒奶粉、有人打了过期的狂犬疫苗、有人误买了电视剧的播放保护费、Whatever,这些都不是自己良心变坏的理由。)孝悌信仁后,就可以学习文化了。也就是说,做不到这些以前,你就当老粗就挺好。      孔子说:下面呢,我就具体解释解释什么叫我上面说的“孝”。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他的爱好、并加以辅导;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当然就只能听他说他都做了些什么。如果在外三年还能按照父母希望的那样走在正确的路上,就算是孝了。所以,我说的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给妈妈洗脚这么小儿科的事。而更是从心里能接受父母的教导、在离家前已经开始走在人生正确的道路上、并且自己走也能三年不走样,这才是真正的孝啊!         有子接茬说:要是大家都孝顺父母、诚信为人,就几乎不会有犯上的人啦哈!犯上的人都没有、那作乱的人就更没有了啦!世界大同就活现眼前了啦~~~。您说过:君子要找准正路,走上了正路、离大道就不远啦!请问:孝顺诚信,是不是君子为人的首要根本涅?             孔子回答说:不算错,但是如果只做到了孝悌、但仍然像你这样花言巧语、油嘴滑舌,离好人的目标还是差得很远!             孔子说:少年不学着庄重从事,就不会有威严可言,即使学文也学不牢固、也不会真的照着去做、去固守高尚的道德准则。      子夏说:师傅,你看这样行么:看到道德高尚的人立马肃然起敬、向他看齐,侍奉父母也称得上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虽然没有什么文化,我一定要告诉他你可以去向我师傅您学习文化了!          孔子说:嗯,不错。你们跟我学习的时候呢,主要有两条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忠诚、一个是确信。这两方面你们的欠缺特别明显!不要相互之间瞧不起、攀比,要互敬互爱、学习对方的长处,比如子贡虽然粗鲁、但是他很喜兴不沉闷啊对吧。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说你回答得不对、错了的时候,不要不好意思,就是要尽快尽多地发现自己没弄清楚的地方、这样就会更快地做到完美,要是你都不知道哪里不清楚、又怎么能改善呢?脸皮要厚一点、不要总不好意思。我不会给你们测验后排名第一、第末的,你们也不要在意别人都会了、就我不会。我也有很多不会的地方,你们也教了我很多。我们要享受发现新知的过程。就像乔布斯说的:Stay foolish, Stay hungry。此之谓也。我们修行学道的人,是不要脸皮的。就像李扬说的:我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应该喜欢losing face.      有子说:师傅说的真好!那我就来发表一下我的心得吧。您说的信呢,我们可以从义的方向去努力达到它,也就是说了就得做到。恭呢,是从礼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这样可以让我们对人和气、避免失谐让大家受辱、破坏气氛。即使有时内外有别,但是按照礼的原则去做,也是有章可循的。      有子又说:礼,作为外用,贵在时刻让人聚集的地方保持一团和气。历代先王之治,都把礼、和作为完美,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也不是所有的事都要用礼去衡量后才去做,也有所不行的,这就要按照礼、和的原则去把握就行了;当然完全不用礼来约束,也是不可以的。(他有点儿车轱辘话来回说了,其实,还有重要的一条他忘说了:如果大家不共同维持一团和气的良好氛围,那么要是一个人由于遇到什么矛盾、驾驭不住自己的内心的怒火、肆无忌惮地发泄给别人,别人很容易会象疯狗一样去把怒火发泄给更多的人,这样整个人聚集的地方就会充满戾气了。)          孔子说:是这样的!同样道理,领导、治理千乘的小邦国时,只要对所做的事持诚敬之心、取得百姓的信服,节约用度体恤百姓,不耽误农时就会得到大治!一切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在学文之前,所做的这些孝悌谨信乃至亲仁有多重要,你们就可以想见了。             曾子说:对想要的结果谨慎选择、真的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小心啊!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使所治理邦国的百姓的道德积淀会越来越深厚啊!             曾子说:那我从现在开始,每天反省三件事:为别人出主意有过私心没有?和朋友们相处有说了而没有做、或者说了大话没有?听了老师您的讲课还有没有没有练习的?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孔子起来上厕所去了。 (课间休息)   子禽小声地问子贡:你说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打听当政如何、他是想找个官当当呢、还是就是想对人家有所帮助呢?      子贡说:七!你小子说什么呢。夫子他老人家人品是温、良、恭、俭、让!光明正大得到官职。和别人的求官、买官有天差地别!    接着上课。   孔子说:上节课,讲了学文之前的基本要素,应该具备哪些。有些同学还差得很远。还需要回家、平时多操练操练、修养修养。这节课,我讲:一旦开始学文,应该怎么学。课上学习了文章,下课后,回家反复研习、操练,从不会到会、从不熟到熟、从大字不识一个达到应对自如的程度,不也是挺高兴的事么?所以,不要老想着玩游戏、看动画片!这就像有好朋友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看你一样,好不容易来了,你尽玩手机不抬头理人家,这太差劲儿了吧?应该是很高兴、很愉快地招待朋友才是对吧?不要怕想不起来、说不出来,不要怕磕磕绊绊、不要觉得很枯燥,此中乐趣更长久!要是别人不知道你在练习、逐渐越来越熟练而笑话你,你也不生气的话,那你就离君子的目标不远喽!   孔子说:不要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倒是要想想你知不知道对方有什么优点耨。   孔子说:君子,在吃喝完乐的方面都不会太在意,他们追求的是对于世事的敏锐并且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得很高,一旦看到有比自己更有德行的就向他看齐,这样的就算是善于学习的。      子贡说:老师,我现在能做到穷的时候并不去巴结有钱人、要是我富有了我也不炫富,能得多少分?孔子说:85分吧。不如穷的时候还很乐于求道、富的时候忙于修礼。那样的话就90分了。子贡说:诗云:从矿石里做珠宝,就得先切割矿石、把石头去掉、把宝玉琢成个艺术的样子、然后再打磨表面更光滑。和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一样的吧?孔子说:小贡童鞋呀,你这句话,我给你100分!你今天不用上课、可以和我一起吟诗作乐啦!因为我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能预测将来的事,我说上句、就猜出下句,我刚说出提纲,你把内容都补全了! 下课。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9 10:14:26

      哈哈!   今天稍微自学了一下Project的用法后,把排了续的学而贴到project里面去了!   没想到,效果出来了!:Project有自动升降级功能!这是悲催的word和excel可望、而不可即的功能!   我很早就有想有可编辑的、升降级的提纲的功能,可是PDF、MS对此均不予理睬,现在可好了!   尽管Project不是干这个用的,   可管他呢!   谢谢比尔盖茨,愿您健康长寿。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09 10:15:04

      嗯,效果贴到首贴上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10 12:34:57

    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孔子那么推崇的诗了。不仅仅是言志,不仅仅是思无邪,而是一种升华了的精神,再因短小而口口相传。以后诗人做的诗,尤其是现代的诗,自己都背不下来,还存在。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15 17:33:37

      还在接着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但是越看越觉得不堪。如果这也算是做研究的话,那说评书的也是历史学家了。我真的失望极了。怪不得书店一溜全是他的书,但是薄幸名。在2012在大陆去世的时候也是没什么响,比金庸都没法比。   所以,我决定再把《里仁》篇,排下序。哈哈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15 17:38:46

      TMD,我竟然发现孔子求“仁”的努力和瑜伽的“连接”的终极目标是同一的!   这到底是 怎么回事?谁抄谁的?同源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19 14:46:55

      今天在整理里仁顺序的途中,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孔子的老师时谁?他的这些学说(主要是从他对“仁”的推崇而言)到底是哪儿来的?是谁教给他的?还是他从书上看到后、自己总结、推论(创造)出来的?   搜了半天,现在也有人问这个问题、当时也有人问这个问题。但都被稀里糊涂过去了。   总结一下现在脑中存留的印象,那就是:孔子其实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他应该确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霸(用这个词的现在的意义来称呼孔子,真是玷污了他的威名)!他当然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也不是为了做官而学习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还能先自学、然后又请教了那么多人、然后还能谦虚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越发的了不起。应该说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学的。(捂脸哭)   所以,他的学说是他自己总结、创造出来的。   那他的学说是什么呢?   。。。   这就是2600年来最恶心的一件事。   他的威名赫赫垂了宇宙锤中外,但是没有正面的对他的学说的简短描述。   他最大的成就被认为是教育家。(捂脸哭)   。。。   论语里面,“一以贯之”出现了两次。   孔子分别对两位学生说了这一点。   但是,到底是什么一以贯之,他没说。一次他是反问,一次是他的学生不懂装懂,他也就没有再说。他一定是心中跑过了一万匹草泥马,心说算了,我就不说了,说了也没鸟用。所以他干脆也就不写书了。(难道教材也没写么?全是道听途书的笔记?)   倒是反问那次,总算说了一些东西:你以为我的学识全是博学强记来的?子贡(这个基本是经常给95分的学生)说对啊。孔子说,不是。我一以贯之。得,没说是怎么个一以贯之,什么东西一以贯之了。当时应该有圜钱了,穿起来的绳子是早就发明了的。所以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好懂的。但是孔子是通过什么东西把所学的东西串成一串的呢?后来的人都知道他指的应该是仁的学说,而不仅仅是曾参所答的忠恕。南怀瑾也觉得是,但是他就是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把道家的道(一)、佛家的佛都扯上了。甚至还联系上拈花微笑、一字禅的传授动作上了!(我去!)   现在偶然知道了孔子是老年以后,才开始研究《易》经的。嗯,怪不得他的很多言论是不符合某种数学解释的。我要尽快把《礼》看完!!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19 15:36:23

      南的硬伤,比比皆是,还沾沾自喜、说别人是错的。连断句都错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27 15:38:02

    里仁第四的重新排序: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小人)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27 15:42:38

    这个基本上是孔子自己的话,所以层次不是那么复杂。但是排序这事还是挺头疼。几次都想放弃了。总算有了一个版本。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11-27 16:46:27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惊心动魄。 李敏,李妠,这两个名字,是从论语里来的。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27 16:49:34

      还是要按照新的顺序解释一下,这样才过瘾。   孔子说:见贤思齐嘛,看见不好的就自己反省喽。(这基本上是孔子的绝学了。但是谁也没学到。)古代的牛人话没现在这么多。因为他们做不到的话会觉得丢脸,就这么简单。(现在呢,没有录像就不承认啊。法律上都这么规律啊。)所以君子呢就说得简慢、但行动方面比谁都勤快。(古时候)很少有因为说得少而得到失败的结果的。不仁的人,是无法长期处于这种默默无闻的状态中的、当然他也不可能较长时间真正地安逸喜乐。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安于仁的状态,而聪明的人可以用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孔子接着说:有仁的才是美的,你把仁都失了,算是聪明么?(要什么摄像头要摄像头,科学发达了脑子反而进水了?)立志求道,却挑吃挑喝,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跟他扯。真正立志于仁的,是会有正确的是非观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用正确的、合乎仁的方式达到,不会去干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用正确的、合乎仁的方法去摆脱的,宁可就这样安贫。君子离开仁的话,成了也是骂名!君子一顿饭的功夫也不会违背仁的,突发的事时合仁、一贫如洗也合仁!(这有点儿违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层次论和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但即便如此,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心向之、神往之了2000多年!)   孔子还说:我没见过那些所谓喜好仁的人讨厌、戒除他们自己不仁的行为的。谈论仁的时候,什么都是好的;可一到他们自己行不仁之事的时候,他们就瞎了看不见了!有能一天之内努力行仁的么?我没见谁这么做一天就累死的。可能有、但我没看见。如果上午这样做了、就能够得道达仁,晚上死了也值了呀!但是没有。一个也没有。(我也是。)   孔子又接着说:只有仁者,能够正确地品评人。人的各种过失,各有类属,看他们的过失的种类,就能认清求仁的道路。(是不是有种小人尸横遍野的赶脚?下面就说说好人什么样、坏蛋什么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小人太物质了,不好。还是像君子那样轻飘飘的好些。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这是指怎么驱动好人和坏人。小人过多地考虑利益而充满了怨憎。君子则只看符不符合义的原则。能用礼让的精神治国么?(现在)哪TM有啊!但要不能以礼让的精神治国的话,要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礼摆在那儿算是干嘛第呢?(就当镇宅之宝啊!Shit!)但即使是这样,君子也不要整天瞎担心自己没人聘用,而要看看自己一旦被聘了能干点儿啥。不要担心没人知道自己,要寻求做什么可以让人家知道、重用你。有德就不会孤独无人晓。一定会有识货的。(哪怕是在500年后-2500年后。)   既然已经说了为国了,孔子下面又谈到了仁在对待父母的孝道上的应用。侍奉父母时,有看不惯的地方可以说了又说,老是不听的话,仍然还得尊重父母、不能公然违背。这样虽然很辛劳但是也不能埋怨。这就是仁哪,对不对?诸位?这就是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啊,要不然,你们在我这儿干嘛呢?父母尚在的时候,不能出外太远、太久。玩的话也要安顿好。三年不改对待父母的态度,就算是孝有成就了。父母的年龄也要知道,一个是喜、一个是忧。   子游这时候憋半天,实在忍不住,来了一句:屡次跟国君提反对意见的话,非得给宰了不可;老跟朋友唱对台戏的话,时间长了,关系就疏远了。   孔子白了他一眼,没理他,对曾子说:小参子!我的道行是一以贯之的。曾子说:对。孔子就出去上厕所去了。大家都傻了,跑过来问曾子:啥意思啊?曾子说:夫子的意思是:讲了半天仁,讲了半天怎么对父母,讲了半天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小游子你咋还是一窍不通呢?对国君当然仍然要忠啊、对朋友当然仍然要宽恕啊。显然你的仁还没发育好呢你。看把老师给气的你!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1-28 13:30:17

      孔子应该是不知道宇宙在大爆炸的、不知道礼崩乐坏的态势是越来越坏的。   表面上夏、商、周、以及他不知道的秦、汉、唐、宋、元、明、清,有某种东西是在周而复始的,   但实际上,礼乐是越崩越坏的   这一点,孔子不知道、宋儒二程、朱熹不知道,以后的古人也不知道。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11-30 12:06:21

    礼乐越崩越坏,还需要仔细探讨。越崩越坏的前提是第一个至善至美,无与伦比,后来不管怎样都不如。以前的礼乐究竟是怎样的,是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古时期究竟怎样,现在已无法详知。但后来还是有一些朝代的情况是可知的,这些朝代的情况相互比较下来,能不能说一代不如一代,还要比较之后才知。以后的礼乐,与以前已知朝代的礼乐相比,是否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也是需要比较之后才知道的。以后的事情尚未发生,比较尚未进行,因此尚未发生的事情是否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发生,也是未知。 孔子当时所知有限,也是情有可原。礼崩乐坏的情况,从他这个时代这个特殊角度看的确如此,他能看到的榜样都在过去,能想到的大约也只能是克己复礼回到从前。从这个角度,套用现在的话来表述,他提倡和拥护的,就是“不忘初心”。现在是向更美好未来而奋斗。在当时,孔子想要的,大概可以归纳为向恢复古代礼乐而奋斗。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11-30 12:55:43

    所谓礼乐,从某个角度看,大约是社会上层如何自我约束,如何自律,如何相处的规范和制度。再大一点,便是整个社会相处的规范和制度。如果这个审视角度成立,那么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等各种方式,也是现代一些国家的所谓礼乐制度。有各种崩坏,有各种重建和改造。所有的成功,都是有缺点的成功。好像还没有一种制度能十全十美万世流芳。从现在这个角度回看上古,当时的礼乐制度也是一定有缺陷的。这个缺陷也许是制度内部特有的,内部腐烂坏死导致礼乐崩坏。也许是来自制度外部的,外部压力导致房屋倒塌洪水冲决。又或许内外的各种缺陷导致一个体系的崩坏。一个制度能不能与时俱进,有没有长远眼光,常常会体现在设计和维护等等方面。孔子的历史局限在于他看到的只是过去,没有各种演化和巨变让他有机会前瞻。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11-30 12:59:59

    上古礼乐如何完美,大约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连东坡肉红星二锅头海尔冰箱都没有的古代,礼乐能好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看角度。又或许可以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极其不丰富的古代,才有可能有完美的礼乐?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观看角度。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11-30 13:22:27

    从大历史的某个角度看,礼乐制度一直在建立和崩坏中反复循环。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01 11:24:07

    礼乐越崩越坏,还需要仔细探讨。越崩越坏的前提是第一个至善至美,无与伦比,后来不管怎样都不如 礼乐越崩越坏,还需要仔细探讨。越崩越坏的前提是第一个至善至美,无与伦比,后来不管怎样都不如。以前的礼乐究竟是怎样的,是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古时期究竟怎样,现在已无法详知。但后来还是有一些朝代的情况是可知的,这些朝代的情况相互比较下来,能不能说一代不如一代,还要比较之后才知。以后的礼乐,与以前已知朝代的礼乐相比,是否也是一代不如一代,也是需要比较之后才知道的。以后的事情尚未发生,比较尚未进行,因此尚未发生的事情是否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发生,也是未知。 孔子当时所知有限,也是情有可原。礼崩乐坏的情况,从他这个时代这个特殊角度看的确如此,他能看到的榜样都在过去,能想到的大约也只能是克己复礼回到从前。从这个角度,套用现在的话来表述,他提倡和拥护的,就是“不忘初心”。现在是向更美好未来而奋斗。在当时,孔子想要的,大概可以归纳为向恢复古代礼乐而奋斗。 ... joe

    孔子提到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截然”对立,这里有“易”的初步精神,但是过于初步了,甚至有些幼稚了。这种幼稚的看法对他的“仁”的观念都有妨碍。仁到底是什么呢?仁应该是受精卵全部具足的状态。仁也应该是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发展结果。君子、小人,仅是各种相位下、各个节点中、各个频率、振幅、周期中的两种极端而已,怎么能那么大而化之且简单对立起来呢。估计那时孔子还没有学《易》,只是凭感觉地瞎说而已。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03 16:56:22

      泰伯第八也要理一理,   否则上下句之间完全前言不搭后语!   今天忽然觉得孔子的地位应该算是科学家   因为在他之前,有的只有迷信和自上而下的世袭,老百姓几乎没有上行的通道   自他而后才算是能摆在桌面上地有了   应该也是在这个层面,可以说:天不生孔子,亘古如黑夜。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哦,这么说的: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竟然不知道到底是谁说的!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8-12-03 18:39:46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0369 据说是宋代驿站墙上的题字。 同意你的说法,孔子之前也一定是有其他人的。记得以前在读沙时写过一篇文字,遐想老子。我当时的想法,如果没记错的话,是相信老子认识不少有学问的人,他之前也一定是有智者的。知识的传播,思想的产生,一定是在较长时间里逐渐酝酿,一定依赖一群人。在孤独中沉思之类而突然顿悟,或者是宗教传说,或者是一些小事情,用来补充已经早已开始的想法和事件。开天辟地这种无中生有,一定不可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神在寂寞中突发奇想发明出来的。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04 16:58:24

      泰伯第八排序还算顺利,其实也挺费劲。   今天来不及翻译了,明天再翻译。   我是这样认为的:   孔子说的不是诗,不需要那么多花样的解释   他是有固定的所指的,   否则你们就是在qiangjian他!   还TM经典就是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解释!   在重新编排了顺序后,那些被忽悠来忽悠去的字眼就只有了明确的、浅显的、自然的解释!   TNND!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05 17:03:37

      泰伯第八译文:   (我觉得这卷,是孔子在给弟子们讲完《尚书》前几章以后开始大发感慨、做总结性发言。【其实这就是他编尚书的目的】)   孔子说:太牛叉了!尧皇帝!天老大、尧老二!(指尚书里说是尧制定了1年360多天的英雄事迹)傻乎乎啊!当时的老百姓还完全不明所以呢!太牛掰了!尧帝的文章写得太言简意赅lia!   舜帝靠五个大臣,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帮我造(商朝)反的乱臣10人!孔子说:人才难得呀!不是这样么?从尧帝一直到周武王,1000多年,人才的数目才从五增加到十,其中还有一个是女的、周武王的太太,其余只有九个。当时的周掌管着商朝三分天下中的二分,以低姿态服侍商朝,周的德行真是至德啊!   禹王呢,实在是没的说啊!吃剩饭剩菜、尊敬鬼神、自己不穿好衣服、祭祀的时候穿得最漂亮。也不修宫殿、全部心思都花在沟渠导洪水上了!禹王,我实在是佩服啊!   孔子说:太牛了!舜、禹王拥有帝位时的做派!这才是正经八百滴皇帝的意义啊!而不是TM像护犊子似的私天下那样的猪皇帝!(以下省去大骂当时以及以后2600年的天子、各诸侯国的傻B诸侯5000字。)   泰伯(周文王的大伯父),也是至德啊!他把周的王位让给三弟(季历)、三弟的长子(周文王姬昌)、周文王的二儿子(周武王姬发)、自己跑到当时的荒僻之地江苏归隐起来。让老百姓都无从称颂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得很彻底吧?(其实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既然不合乎他父亲的想法,他就干脆就国君也不做、跑了避嫌。)   这里是有个断档的。都说孔子是温良恭谦让,其实是他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到这儿戛然而止了。(可能么?应该是弟子们怕家丑外扬、没有记在这里而已。)其实内在逻辑是有的。孔子大大滴歌颂了一番古代圣王的禅让而不家天下的盛德。目的当然是想说春秋当时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太不像话了、实在是不应该。看他们那一个个的样子,弑君杀父的,什么德性!   孔子接着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适用于泰伯、也适用于我们。他们已然出息成那样了,咱们也不好就强夺他们的,对吧,否则我们不也被骂傻叉了么?   对待他们,其实和对待老百姓一样:你可以引领他们,但是不要妄想用深奥的知识本身武装他们。那会累死人的,所以不要为他们瞎操心了。我们现在首要的是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艺水平。   那具体怎么做呢?   孔子喝了口水,停顿了一下。   接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用文学调教各种情绪、使一切合乎礼仪、把成果谱成篇章!   这样说的时候,孔子两眼直放光,可是弟子们没听出什么新意来,因为不是第一遍听他这样说了。孔子沉浸在自己的逻辑里,不为所动,接着说下去:礼,是重要的。即使有周公(周武王的四弟姬旦、孔子最崇拜的人)的才能,如果不能礼贤下士,那别的就甭提了。   如果态度上做到了恭敬、但是不知礼,那就会白白地受累而没有结果;   太谨小慎微而不知礼,就会越来越胆怯;   一味勇猛而不懂礼法,就会乱套;   太耿直而不知礼法,就会搅合在一起。   (这样看来,礼,应该是:双方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诉求、再言语和悦地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的意思?)   用文的方法管控情绪、用礼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就可以以乐(月音)的方式额手相庆娱乐一把了!   如果君子可以这样和谐地对待亲族(而不是王子们相互之间杀来杀去)、百姓就也会兴起仁爱之心。在上的不为了麻烦而遗弃故交的话,百姓也不会贪图享乐而去偷窃、乐于游手好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好懂就不翻译了。这是我们能做的。   他又接着说:能一学三年、不为做官谋职的人才,不容易见到。现在也是一样。有三年闲粮的跑出去花天酒地放浪形骸去了,绝大部分一天不工作就得饿死。既富又好学的,少之又少。忍饥挨饿、一心向道的,也会像颜渊一样很快不得善终。孔子没有接着思考这到底是为什么。   他自顾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说:真有潜质的学,还怕来不及呢。可现在到处都是什么人呢?狂妄而不正直、愚笨却有鬼心眼儿、无知还TM啥都不相信!都是这种货色!   各个都是好勇斗狠、疾贫如仇,天下乱啦!没人怀有仁心,病得太重了!天下大乱了呀!   这卷孔子就讲到这儿为止了。   后来的弟子又在此卷加上了曾子去世前说的几句话。(曾子是孔子去世后44年才去世的,可见这论语拖的时间有多长!)   无非是补充了一下曾子认为的君子应该什么样儿、要弘毅。就不翻译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07 15:23:05

      忽然觉得那中间的断档,应该再直接些:   “弟子们,要学习成为尧舜禹、周公、甚至是他们手下大臣那样的人才啊!   怎么做呢,就是下面这是bla bla bla。”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07 15:33:51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捂脸哭。   早就学过了啊,当时没留意耳。   搜《师说》想视其业,未解。   应该是专一的营生吧?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12 14:53:28

      子罕第九也排完了,太难了!   我不想全排一遍,那得多少时间啊   可是又发现述而第七也值得排一下   因为同类的记载也出现在子罕里   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或许我该把前半部全排一遍看看?   要是述而再排完,也就有一半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12 16:51:26

      子罕第九翻译:   孔子路过匡的时候,遇到很危险的事。(好像是他长得挺像一个匪徒【阳货】的,当地的村民就误以为他是土匪,聚集起来想打死他。孔子手下的都是文弱的弟子,手忙脚乱地差点没保护得了他。)外面正乱着呢,孔子说话了:不怕!周文王去世了,中华的文化就绝根了么?老天如果真想把它给断根的话,后来的人,就不会知晓它了。(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并没因周文王的去世而断绝呀。)老天没有让斯文断绝,所以匡人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弟子们没明白老师什么意思。孔子的逻辑是这样的:老天是不会让斯文断绝的。现在继承中华斯文的责任在我肩上,还没有什么起色呢,老天又不会让斯文扫地,所以,匡人这次只会把我监视居住、不会把我直接杀死的!所以不要瞎担心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先是《乐》被理顺了,然后《雅》、《颂》也收拾得停停当当的了。(言下之意是:现在匡人或者有什么别人想要、或者误要我的命的话,老天就不会管了。)   下面这几句是弟子们配的画外音,叙述了老师自卫反鲁后的闲居生活以及各方面的精进修为。   这段时间,老师在这四方面做到了极致:无意,无一定要怎么样,无固定的什么样,无我。(其实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吹的成分,只能说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这几点。)   老师越来越少谈及获利、命运和仁德了。   老师看到服孝的人、当官的、盲人等等,就会收敛表情,迅速通过。   孔子说:丧礼,现在越来越从俭了,我从众。但是见面行礼的时候,也变得越来越从简了,虽然违背大众,但我还是觉得应该隆重一些。   孔子说:(自卫反鲁以来)我出外就和公卿周旋,进家门就和父兄亲热。遇到办丧事不敢不勤力尽责,也不会饮酒误事,别的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孔子想搬到一个破地方去住,有人说:那地方太荒凉了,咋办?孔子说:正人君子住在那里,就热闹了。   子贡想刺激老师一下,问他:要是有块美玉的话,您是想象宝贝似的收藏起来呢,还是会找个货郎卖掉它?孔子懂他的意思,就说:当然是卖啊!我在等卖主呢。(言下之意,孔子仍然是仁心不止啊。)   但是,孔子接着又说:凤凰也不来,河图也不出,看来我是够呛了。唉。   恍惚半天,孔子缓过神来,又说了一句:看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却不能一时失去志向!我接着等!   孔子心里苦啊,知道等也是白等。但还是勉励自己:天气寒冷,才知道松柏是长青不凋的!   觉得还不够劲儿,又补充道:智者是不会疑惑的,仁者是不会忧虑的,勇敢的人是不会怕的。我要做智仁勇者,这样就可以摆脱惑忧惧了。   下面是弟子们罗列的很多人对老师的赞美,以及孔子的自己解释。   达巷党人(有人说这是指项橐,他倒是鲁国人,但也无所谓了)说:孔子太伟大了!啥都懂,就是没有什么专长而成名。孔子听说了,对门弟子说:那我成啥名呢?驾车?射箭?那我驾车吧,把文化拉到3000年后去!   太宰问子贡:夫子是圣人么?咋啥都懂呢?!子贡说:本来老天是想让他成为圣人的,可他又啥都懂。有什么办法。孔子听说了就说:太宰了解我么?我年轻的时候因为贫贱,所以什么都得做才学会的。君子会做很多杂事么?才不会呢!   牢说:我听到老师曾说过:我(年轻时)没机会去参加各种考试,所以会各种手艺活儿。   孔子说:我有知识么?没有啊。(年轻的时候)有不识字的问我什么东西,我就翻来覆去地把那事琢磨明白。仅此而已啊。   颜渊长叹了一口气说:唉!越看老师就越高大,越细想研究明白就越不明白,看着他在那儿呢,可是一下子他又能跑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思路上去!老师还非常善于引导人。他用斯文丰富我,用礼来约束我。我想停止不学都身不由己。把我的才能都用完了,才勉强能隐隐约约看到他高大的身形思想,虽然想勉力跟随,但苦于没有现成的捷径啊!      下面,孔子谈了一些关于如何学习的道理。   孔子说:法语之言(上古传下来的准则),谁能不点头称是呢?但真能按照它改变自己原有的缺点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光高兴不细想想真伪、光说是不去行动,我不知道这样的(学生)还有啥出息。   说到这里,孔子念了诗经里的四句诗,(原诗大意是:棠棣花啊偏偏又开了,怎能不思念你呢,可是你又搬家搬到邻国去了。)反驳到:(你们这)还没想呢,怎么知道远呢?   饶是如此,孔子还是又补了一句:我没有见过比喜好追求美色那样、喜欢追求仁德的!   他开始举例子:就像堆山一样,就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停了,不堆了!是因为啥呀?是因为你自己呀。如果还是平地呢,刚倒上一筐土,如果接着网上填土的话(迟早会堆成山的),是谁去堆的呢?也是因为你自己要去堆、才堆的呀。   弟子们觉得下面这句可以加在这儿: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东西,就像这河水呀,滔滔不绝、昼夜不息!要努力学习啊!   孔子说:我这样苦口婆心地劝慰后,能不偷懒、持续精进的,只有颜渊啊!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取得进步、没有看到过他停止!真是后生(指颜渊、子贡他们)可畏呀!怎知道他到我这个岁数的时候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呢!那些40、50的学生(指子路等等)就算了吧,我也不指望他们什么了。   这时候,子路的脸色就不太好看。   孔子接着说:但还是要以忠信为主,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不如的地方就自己改过来。(这句在前卷出现过,还是放在这儿吧)比如说子路也是有优点的:穿得破衣烂衫的和别的穿裘皮大衣的站在一起,一点儿也不会自惭形秽的,也只有子路了。诗经有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贪求,干啥啥行,吃嘛嘛香!)子路听后,乐坏了!就每走一步背一句,神气得不得了!孔子烦透了,说:这只是一个环节呀,还远远不够啊,怎么能就停止在这里了呢?唉!   后来,孔子病重了,子路很着急,忙前忙后的安排操办,弄得排场很大。孔子病好了以后,把子路大骂了一通。孔子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没当官就是没当官,让学生们给自己办办就挺好。   孔子说:看见了吧。你们可以同学,但是日后工作就不一定在一起了。在一起工作,也不一定适于在自立门户后还在一起。在自立后一起,当权了以后也不一定适合在一起。   他继续说:这就像一起育苗,但有的不能发秀,对吧?虽然发秀了,但有的不能结实,对吧?   这篇就到这儿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13 17:24:52

      怪不得孔子与他儿子的关系那个样子,   原来他竟然和他老婆离婚了!   “记载中提到过,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他的这位夫人,就是“亓官氏”,亓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设立的一个官职,而孔子的夫人,是亓官氏的后人。”   “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后来把亓官氏休了,两人“离婚”了。也许是亓官氏在婚后经常在孔子面前絮絮叨叨,而孔子并不喜欢女人过于啰嗦,在当时女人的啰嗦称为“口多言”,犯了便是要被休的,加之孔子自己很有想法,思想很有个性,成为了先生后深受学生爱戴,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久而久之与平庸的妻子再无共同语言,激发了矛盾,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孔子离婚这件事,还是他的孙子子思透露出来的,在与孔子离了婚,亓官氏离世后,孔鲤想起母亲的悲惨遭遇时常悲恸流涕,但在被父亲呵斥之后,也不敢再哭了。所以说,孔子不是没老婆,只是历史上相关的确切记载太少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8-12-14 17:22:10

      “颜回讲学所用教材,不外《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只是他对《易》接触较早,研究较深入,“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法言·问神》东晋李轨注)在教学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较深透些,这对其弟子参悟古代辩证法是有帮助的。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1-10 11:17:43

      孔子是有德无恐   述而第七迟迟未能排序完毕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1-10 12:56:29

      我知道孔子为什么那么注重诗了   至少我现在以这个角度注重诗了:   诗,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   而不应该让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像放屁一样地发泄。   可能从这个角度上,   像“乐”那样,他觉得应该予以辅导、引导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唐诗讲究蕴藉的原因   或者总有隔靴搔痒、有话不直说的感觉   就是这揍性来的   但好像更多地是在表明:“往圣是这么说的。。。”

  • joe

    joe (2012年9月10日桂花香) 组长 2019-01-11 12:16:22

    快乐,抒情方式这一点说得很有见地,点赞。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1-11 20:52:51

    你竟然对这么普通的一句话点赞, 我也是醉了 下面是我扒的一首诗: 小三 小三可算数, 数字何扁扁, 牛猜数字间。 牛猜数字加, 牛猜数字减。 牛猜数字乘, 牛猜数字除。 我把其中的意思解释给家家听,她说:我觉得有点儿讽刺。 嗯,她还没品出牧牛人的无奈与悲催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1-13 23:05:39

    《礼记·经解》: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广博易良,乐教也; 。。。 故诗之失,愚; 。。。 乐之失,奢; 。。。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 。。。 据说是孔子说的。 我发誓,以后,我再觉得朝阳区教委上下如何不行,我只说文言文、引经据典,不说白话文了! 因此以后我要留意他是如何抒发负面情绪的。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1-24 11:33:13

      述而第七,终于排完序了。   这是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费劲的一章。      开始怎么也没个头绪,   心想:完了,这怎么排啊!   过了很长时间,   突然灵机一动!   就把现在这句当做第一句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棋明显嘛!   开始最吸引我的是“据”字和“依”字,   后来,对“德”和“仁”的含义也更清楚了一些。   最后是知道什么叫“志于道”了。   游于艺的内容偏少。   饶是如此,细节上的编排次序仍然是颇费周折   感觉怎么都无所谓   而且有很多的时候   是线索太多了   反而不知道放到哪里更好了!   由这篇才真的觉得:这真不是孔子自己谋篇布局(有这词么?)写的,而是有人依据自己的理解编辑的,是谁呢?他自己有别样的顺序么?应该是有的。否则。。。还是被后来给玩坏了?越加水越多?我是指当时的弟子,而不是秦汉以后的。要是这样的话,越到后面的篇章,应该越假。(假的意思是说不是初版的样子)而且,有可能越到后面的篇幅越长。(如果不是被烧了以后从火里好不容易把散简抢出来重新好歹绑在一起的话。)   就先排到现在这个样子吧。   下面是加了连贯性的解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什么意思呢?   孔子(老师)是在说他自己的人生、人生乐趣,以及值得我们效法的人生及乐趣。   (我相信当时的弟子们之间肯定是称呼孔子为老师、而不是孔子的。正如现在山东人动辄管对方叫老师一样,我听着觉得异常虚伪。【改掉两个骂人字。是家家不许我这样的。我在一本儿童文学上放肆地批注,没注意,捐给班里,被小朋友举报给老师说是骂人话了。令家家很生气。我让她把书借回来一看,是“傻缺”之类。家家命令我全都擦掉了,好在是用铅笔写的。所以我决定以后发泄负面情绪就用诗和文言。】)  下面这些条目,都是在说孔子“志于道”。至于到底是什么“道”,没直说,竟然。  1.叶公(南怀瑾说就是好龙的那位,我查了一下,说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好像也有可能。估计弟子们也不是太待见他。)向子路询问:孔子人怎么样啊?子路没答理他。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读书,有人说这里丢失了一些字)都忘了吃饭了,因而乐得都忘了忧愁了:不知道马上就老了。不就完了么!(这一节,巨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说出孔子在忙什么,其实当然是在志于道喽,在孔子、在弟子们来说,是隐含的、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但现在看来,就是个大问题了。)  2.孔子说:圣人们哪(当然是指尧舜禹、周文王、周公等等了),我是没有福气见到他们了!要是能够见到健在的君子也行啊(可是也不得见,因为根本就异常地没有)。他还说:善人们哪(这是指谁呢?),我也不得见!能够见到有恒心行善的人,也行啊!(可是也是异常地没有)现在的世人(当权者、既得利益者)都是什么样子呢?把没有的说成有、把虚的说成实、明明很受约束却装得很滑溜,这样肯定是难以持久下去的。  3.孔子说:社会上的当权者,品德不去修行、学习不去宣讲、听到符合义的不去靠拢、不善的无法去改正,这是我忧虑的地方。而不是别的。  4.孔子说:太过分了!我是老了啊。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再也没能做梦梦到周公。(我猜他年轻时看古书异常兴奋、时长梦里见到周公并以此为荣。但是老来无梦,加上世事也不符所冀,所以就很少梦到周公了。)  5.孔子说:要是我能提前几年、5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易》的话,我就可以免除很多大的过错了。(对,这时他应该多多地梦到周文王才对,可惜,估计也没梦到。是生理地不行了,所以他也觉得自己老了。梦里得到的启示,是大大滴不同于醒时所学的。所以有弗洛伊德、荣格的兴起。他们都讳莫如深。为年轻时有梦想。是真的有梦。当然也得想。现在是人造肉,以后应该有人造梦那一段。)  6.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就睡,我也美得不行。那些既得利益者行不义之事即使成暴发户了、即使成了委员了,对我来说就像这天上的云彩,和我没关系。(这算是一句,以后我也要这样直抒胸臆、发泄负面情绪。美中不足的仍是:他没说他在乐什么。这好像既明显又虚无,既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模糊、又因本诸人性而历久弥新。)  7.孔子说:财富并不是人类生存的首旨,如果可以正当求得的话,即使是执鞭驾车之类的活儿,我也可以去做。(古今中外,确实有几位杰出人士是这么做的。斯宾诺莎、还有谁,但是当老师的居多: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还有当作家的。)如果无法求得财富,那就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里的喜欢是真喜欢的那种。)很明显,说这话的人,是有所依、有所循、有所志、有所游的,不可能是无持无恐。所以马斯洛也好、马克思也好,都说得先解决吃了喝的,然后才能顾及到想的、造的。孔子这么说,对弟子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无从学起的地方啊。  8.孔子说:这就是我的生活、以及乐趣啊。你们觉得我隐瞒了什么吗?我没有对你们隐藏什么啊。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当着你们的面做的,和你们在一起的就是丘本人哦。(弟子们就都傻愣愣滴面无表情地瞅着孔子不说话。)  9.孔子说:我信仰并崇拜古代的圣人们,我只转述他们的言行、决不自己著书立说。我觉得这一点我和老彭有一拼。(这两个人是一回事儿么?百度了一下,老子竟然和彭祖有一拼!嗯。)  10.孔子说:我可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那种人。我是喜欢古道,对古事敏感、像捡破烂那样东捡西捡来的。可能是有虽然不知道、但还是写书的人吧,但我可不属于那种人。多多见闻,认为对的就跟从。因为见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这是获取知识的次序哦。  11.他还说:每三个人里,一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好的就学、不好的就戒勉自己改掉它。(孔子这话说得有点儿大,其实还是有大前提的,他并非什么都能学到家的,跟老农相比,他就不知道农艺,但他也不会去学农艺。他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还是说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遇到别人的见地很精到的地方、他就会去吸取、接纳的意思。一定是这样的。)  12.默默地认出来就记住了,我就是这样不厌倦地追求自己的学问方向;同时教诲人也不会觉得过于厌烦。别的我就没什么擅长的了。   从以上这些话里,能看出,孔子的志向,是在于追求社会的治理之道。他在向古代的先贤们讨取这其中的大道、并把这些经验教给他的学生们。(想想孔子之前的800年,应该还是部落蛮荒的年代,在社会治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道”曾经立下过很大的功勋。周的时候,生产力发达了、私有制愈演愈烈,社会治理越来越难了。到春秋的时候,就更捉襟见肘了,需要新的治理理论来统摄。关于古代社会治理经验的总结,也不只是孔子一家,别家其实也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孔子说:我天生的德性就这么强大,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似乎这个德有点儿天生的禀赋、选民之类的意思,所以孔子说据于德,以自己的德为根据、据点、立基。那他的德表现为啥样呢?   孔子平常的起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很舒展、活泼愉快!这就是德之所致。虽然很穷、没有地位,但却能保持这样的情绪心态,的确不是一般人。孔子自己也说:君子要胸怀舒展、行为坦坦荡荡,小人才整天嘁嘁喳喳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   学生们觉得孔子的性情既温和又严厉,有威严但并不咄咄逼人,为人恭敬而且安详。这也是天生的德行所致。他在教诗书礼的时候,都说雅言。孔子以自己的文、行、忠、信方面的素养来教学生。(崔茂新)在斋戒、战争、重病这几方面,孔子会比较谨慎,不会轻率。而对怪、力、乱、神这些方面,孔子根本不说。   这些都是孔子德之所致。他据于这样的德性,追求内心的志向,向着大道不停求索。      那么依于仁呢,就是依靠着仁、或者说扶着仁这条绳索。(感觉有点儿像地线似的。)   孔子在有丧事在身的人旁边吃饭的时候,从来没有大吃过饱的时候。如果当天哭过了,就不会唱歌了。(结庐在人世,要依仁字诀。从此非为屈,实为有仁心。)   陈国的司寇来拜访孔子,问孔子:你们鲁昭公是知礼的国君么?孔子说:是的,他知礼。然后就告退上厕所去了。这个司寇,对孔子的徒弟巫马期作了个揖、靠近了小声说:我听说君子应该群而不党啊?怎么君子也拉帮结伙么?你们的鲁昭公娶了吴国和他同姓的女子为妻,还管她叫吴孟子。他要是算知礼的话、谁还不知礼呢?【你们的老师还替他打掩护,这不是跟你们国君结党营私说出的话么?】后来巫马期就告诉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着说:我真幸运啊!稍稍犯错,人家一定会知道、挑出来的!听得巫马期一愣一愣的,心想我们老师是不是有点儿接错神经了?我是不是应该装傻不能再往下问了?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的,我没有不教的。至于束脩是指拜师的10根肉条儿呢、还是自己要求上进就不知道了。这句从“依于仁”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在说自己收徒弟的门槛不是很高、而不是在说只教主动来求教的人的这种教学的方法,所以我觉得肉条就肉条吧。孔子也得吃肉。至于厚薄嘛,就看家境的好坏喽。   下面这句有大麻烦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道理这句应该是在讲教学方法了。那就显得有那么点儿“不仁”了。   大概这样翻译一下吧:我很善于巧妙地通过提问来把学生们引导到一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除非把他们逼急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才稍稍地点一点他们。如果我说东,他们不能因而想到南、西、北等等关联的方面,我就不再点他们了,就再让他们再想想。我不会逼他们的、也不会不顾懂与没懂地灌他们,因为现在还没有高考制度。也没有其他老师教其他技艺和我争学生、我们可以诗意地教与学。   那么问题来了:互乡这个地方的人,是出了名的蛮霸、平常根本把孔子这帮子人看在眼里、满是讥讽嘲笑、鄙夷和暴戾,孔子的弟子也躲他们远远的。可是有一天,竟然有个互乡的青年登门求见,而孔子竟然见了他、并且指教了他一顿。孔子的徒子徒孙就感到情绪上有点儿受不了了: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我们往日的冤屈呢?我们往日的仇恨呢?何去何从啊老师。孔子说:作为君子,要帮助他们进步、不能削得他们更加落后。你们有点儿过分了。人家洗干净了,就帮助他干净,人家想进步了、就帮助他进步。这是仁的做法。而不要总是想着以往的事在那儿叽叽歪歪的。   孔子说:仁很遥远么?想着仁的时候,仁就来了呀。(他们根本就不想而已。)   孔子说:文,大概我和别人也差不多。至于躬行君子,我还没有达到啊。这也是依于仁的表现。为什么呢?对于古代典籍的钻研,当时肯定不止孔子一人,所以有前一句话。而后一句话呢,话锋一转,说自己还不够躬行君子的水平,那别人呢?就没说了。意思是,我不跟他们比文,我在乎自己是否能躬行。实际上能够躬行,他自己也说过很多地方他都没做到:君臣啦、父子啦、兄弟啦。没做到就没做到,好像他也不打算做什么了。因此这样看来,他躬行了而未果的又是什么呢?这个我很好奇。   肯定是有人拿了圣、仁这俩帽子给孔子戴了,孔子说:谈到圣和仁,我哪里敢当呢。只不过努力学习向这两者靠近从不厌倦、同时把这些志于道的方法教诲你们,也仅此而已了。公西华(可能就是他管孔子称圣道仁的)说:您说的这两项正是弟子们再怎么学也学不到的地方啊!(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公西华的意思是:我们心里急呀,所以没法学到像您这样啊。)   下面这件事的应对,更能看出孔子以仁为本的本色。   卫灵公的儿、孙相互夺国,孔子最后一次去卫国的时候,正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在位,此时卫灵公已经去世几年了、卫灵公的长子被拥立为国君成为卫出公,可他的爸爸(叫蒯聩【kuǎi kuì】,不叫崩溃,但确实够崩溃的了)被卫灵公放逐在外。崩溃三番五次地要回国理政,但是他儿子就再三阻挠。所以孔子师徒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帮谁不帮谁、支持谁不支持谁呢?作为孔子这么对政治有兴趣的人,这是个躲不过的命题。而且孔子在卫国,也算是寄人篱下,到底怎么表示是个立场问题。徒弟们很着急不知所措,孔子自己倒是不在意。冉有就问子贡:夫子到底会不会支持现在在位的卫君(卫出公、卫灵公的孙子)呢?【估计是没有米下锅了】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里屋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这还用问,古代的贤人呢。子贡说:噢。他们当时心里会后悔么?孔子说:求仁得仁,有什么好后悔的。子贡出来说:夫子不支持卫君!(子贡的逻辑是:伯夷叔齐,是古代仁能让国饿死的典范,孔子也是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问孔子伯夷叔齐会不会后悔,孔子如果有所游移的话,一定是根据自己现在的处境别有说辞,但他竟然干脆地支持伯夷叔齐丝毫不打折扣,说明决心很大、即使无粟可吃也求仁不已。在这里,并不能说子贡用心阴险拿话把孔子给挤住了、让孔子自己事后也无法食言。而是他对孔子的心思非常了解,又非常善于用比较富于艺术的方法了解孔子的想法。而这当然是跟孔子熏陶来的。孔子也用这方法试探过颜渊。有些不方便直接说破的环节如果不设法弄清楚就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孔子就会使用巧妙的方法。子贡学到了!)   当然,这件事的核心,还是说,孔子做事、判断,还是“依于仁”,而不像普通人那样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状,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一条:   孔子(年轻的时候)用鱼钩钓鱼,而不用网打鱼。也不打晚上回家的鸟。   这个也有别处在讲,意思是说孔子少贫贱的时候,为了养啊、祭祀啊,不得已要弄点儿鱼呀鸟呀的,也不会尽数取之,即使无意中碰上了,也不会这样做。可见他发不了财。   这条也是在说孔子的“仁”,不仅表现在与人上,也及于动物。现在更是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扯上了关系。   下面一条,好像各处的注解都最少,似乎是最好懂的、无需注解: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这条应该是在说礼节,场面的太过铺陈或者太过简陋都不好。是说太过铺陈的话,反而在礼节上不驯顺,而太简陋的话,就显得不够重视,与其这样,还不如简单些好呢,省下钱来派别的用场。可见,所重,在所遵循的礼节,而不是场面的奢华。其实世人都能体会到两者的不同,但常常就因为物质上的强大反而在礼节上、精神上有所偏颇。这一点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如果这一条,也从“依于仁”来理解的话,礼,就是仁的外在表现了。稳得很。      孔子对颜渊说:用呢就好用,不用呢就老实地歇着。我就在你身上看到了这个优点。子路说:要是谈到行军打仗的话,你觉得我们谁行呢?孔子说:和饿老虎肉搏、淌水过深河,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可不会赞成这样的人去统帅三军。这事一定要临时心怀敬畏、喜欢谋划并能一举成功的人才会干得好。(否则士兵们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条也算是“依于仁”么?   应该是。   被征召调用,就使事情顺遂;   被弃用,就收心收行藏;   无意无必;   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   恒如日月,   升不骄,落不馁。   孔子一定是看到了颜渊能够这样子,才这么说的。      遥想孔子当年,欲派解经第一的颜渊去赴鲁国大夫的盛情邀约   颜渊面无表情地说:行。   其余弟子门人这个艳羡呢就别提了   颜渊刚走到门口,孔子说:慢。渊你别去了,还是让冉有去吧。   颜渊回过身来仍然是面无表情地说:诺。   所以孔子才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句《诗经》里的话我觉得只有你才配!   子路撇嘴了,不就是赴个宴嘛!要是去指挥三军,你能派谁去呢?(还不得是我嘛!)   孔子照例白了他一眼,说:那可不一定!   光能掐死老虎、只身度过黄河、死了也不怕的,我不会派他去的。   必须是能够顶住压力、善于谋划、一举成功的人才算称职!   这些说的都是“依于仁”,好像是在拽着悬在头上两尺的一条绳索行事   而不是仅凭着自己的肉身、肉欲、胆汁、做其他动物都会做的事。   孔子病了,子路请求为孔子祷告。孔子说:礼仪上有这个说法么?子路说:有啊。我现查的,《诔》书上说:为你在上下神祗那里祷告。孔子说:哦,这样的祷告我早就在做了。   这条好像有一个意思并没有体现出来。这种祷告的内容是:祈求天地神仙保佑将去世的人悔过迁善,如果没有过错就不必祈祷。孔子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未尝有过,无善可迁。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拒绝子路,只是说没什么事情可以祷告这个意思。这样看来,孔子问“有诸”的意思是问:我有什么过错要祷告么?子路答的显然low得不止一点儿半点儿。但是孔子并没有生他的气。哦,这样啊,我自己从15岁就开始在祷告了,(就不必祷告了吧)估计这样的回答子路还是不会懂,心想:那到底还用不用我祷告啊?   下面两条是“游于艺”:   孔子和人一起唱歌,要是觉得对方唱得好的话,一定会让他再唱一遍、自己再和他一和。   那时候,唱歌应该是项显学,可能比唐诗在唐朝的地位还要高。因为那时候文字刚刚流行开来,还不占主导地位。文化靠口口相传这条途径仍是主流。歌、乐的地位当然就更高了。(文字的方兴未艾,可能也是之后“圣人”不再有的一个并非可有可无的背景和主因。)   总之这是一条游于艺。   孔子在齐的时候听到了据说是舜时作的韶乐,在反复揣摩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肉的滋味。朱熹的说法是“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孔子并且慨叹舜时竟然能把音乐做到如此的地步!   这条也是在说孔子在乐这方面的造诣是非常之高。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孔子跟师襄子学琴的时候,竟然弹琴弹到看见了周文王的影像的地步!最后让师襄子跪下来拜他为老师了。   试想,孔子若果能神游于斯,岂复下就凡俗争些许蝇头小利玩乎   这一篇就完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1-24 11:34:02

      述而第七,终于排完序了。   这是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费劲的一章。      开始怎么也   述而第七,终于排完序了。   这是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费劲的一章。      开始怎么也没个头绪,   心想:完了,这怎么排啊!   过了很长时间,   突然灵机一动!   就把现在这句当做第一句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棋明显嘛!   开始最吸引我的是“据”字和“依”字,   后来,对“德”和“仁”的含义也更清楚了一些。   最后是知道什么叫“志于道”了。   游于艺的内容偏少。   饶是如此,细节上的编排次序仍然是颇费周折   感觉怎么都无所谓   而且有很多的时候   是线索太多了   反而不知道放到哪里更好了!   由这篇才真的觉得:这真不是孔子自己谋篇布局(有这词么?)写的,而是有人依据自己的理解编辑的,是谁呢?他自己有别样的顺序么?应该是有的。否则。。。还是被后来给玩坏了?越加水越多?我是指当时的弟子,而不是秦汉以后的。要是这样的话,越到后面的篇章,应该越假。(假的意思是说不是初版的样子)而且,有可能越到后面的篇幅越长。(如果不是被烧了以后从火里好不容易把散简抢出来重新好歹绑在一起的话。)   就先排到现在这个样子吧。   下面是加了连贯性的解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什么意思呢?   孔子(老师)是在说他自己的人生、人生乐趣,以及值得我们效法的人生及乐趣。   (我相信当时的弟子们之间肯定是称呼孔子为老师、而不是孔子的。正如现在山东人动辄管对方叫老师一样,我听着觉得异常虚伪。【改掉两个骂人字。是家家不许我这样的。我在一本儿童文学上放肆地批注,没注意,捐给班里,被小朋友举报给老师说是骂人话了。令家家很生气。我让她把书借回来一看,是“傻缺”之类。家家命令我全都擦掉了,好在是用铅笔写的。所以我决定以后发泄负面情绪就用诗和文言。】)  下面这些条目,都是在说孔子“志于道”。至于到底是什么“道”,没直说,竟然。  1.叶公(南怀瑾说就是好龙的那位,我查了一下,说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好像也有可能。估计弟子们也不是太待见他。)向子路询问:孔子人怎么样啊?子路没答理他。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哪,发愤(读书,有人说这里丢失了一些字)都忘了吃饭了,因而乐得都忘了忧愁了:不知道马上就老了。不就完了么!(这一节,巨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说出孔子在忙什么,其实当然是在志于道喽,在孔子、在弟子们来说,是隐含的、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但现在看来,就是个大问题了。)  2.孔子说:圣人们哪(当然是指尧舜禹、周文王、周公等等了),我是没有福气见到他们了!要是能够见到健在的君子也行啊(可是也不得见,因为根本就异常地没有)。他还说:善人们哪(这是指谁呢?),我也不得见!能够见到有恒心行善的人,也行啊!(可是也是异常地没有)现在的世人(当权者、既得利益者)都是什么样子呢?把没有的说成有、把虚的说成实、明明很受约束却装得很滑溜,这样肯定是难以持久下去的。  3.孔子说:社会上的当权者,品德不去修行、学习不去宣讲、听到符合义的不去靠拢、不善的无法去改正,这是我忧虑的地方。而不是别的。  4.孔子说:太过分了!我是老了啊。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再也没能做梦梦到周公。(我猜他年轻时看古书异常兴奋、时长梦里见到周公并以此为荣。但是老来无梦,加上世事也不符所冀,所以就很少梦到周公了。)  5.孔子说:要是我能提前几年、5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易》的话,我就可以免除很多大的过错了。(对,这时他应该多多地梦到周文王才对,可惜,估计也没梦到。是生理地不行了,所以他也觉得自己老了。梦里得到的启示,是大大滴不同于醒时所学的。所以有弗洛伊德、荣格的兴起。他们都讳莫如深。为年轻时有梦想。是真的有梦。当然也得想。现在是人造肉,以后应该有人造梦那一段。)  6.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就睡,我也美得不行。那些既得利益者行不义之事即使成暴发户了、即使成了委员了,对我来说就像这天上的云彩,和我没关系。(这算是一句,以后我也要这样直抒胸臆、发泄负面情绪。美中不足的仍是:他没说他在乐什么。这好像既明显又虚无,既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模糊、又因本诸人性而历久弥新。)  7.孔子说:财富并不是人类生存的首旨,如果可以正当求得的话,即使是执鞭驾车之类的活儿,我也可以去做。(古今中外,确实有几位杰出人士是这么做的。斯宾诺莎、还有谁,但是当老师的居多: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还有当作家的。)如果无法求得财富,那就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里的喜欢是真喜欢的那种。)很明显,说这话的人,是有所依、有所循、有所志、有所游的,不可能是无持无恐。所以马斯洛也好、马克思也好,都说得先解决吃了喝的,然后才能顾及到想的、造的。孔子这么说,对弟子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无从学起的地方啊。  8.孔子说:这就是我的生活、以及乐趣啊。你们觉得我隐瞒了什么吗?我没有对你们隐藏什么啊。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当着你们的面做的,和你们在一起的就是丘本人哦。(弟子们就都傻愣愣滴面无表情地瞅着孔子不说话。)  9.孔子说:我信仰并崇拜古代的圣人们,我只转述他们的言行、决不自己著书立说。我觉得这一点我和老彭有一拼。(这两个人是一回事儿么?百度了一下,老子竟然和彭祖有一拼!嗯。)  10.孔子说:我可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那种人。我是喜欢古道,对古事敏感、像捡破烂那样东捡西捡来的。可能是有虽然不知道、但还是写书的人吧,但我可不属于那种人。多多见闻,认为对的就跟从。因为见的次数多了就记住了。这是获取知识的次序哦。  11.他还说:每三个人里,一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好的就学、不好的就戒勉自己改掉它。(孔子这话说得有点儿大,其实还是有大前提的,他并非什么都能学到家的,跟老农相比,他就不知道农艺,但他也不会去学农艺。他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还是说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遇到别人的见地很精到的地方、他就会去吸取、接纳的意思。一定是这样的。)  12.默默地认出来就记住了,我就是这样不厌倦地追求自己的学问方向;同时教诲人也不会觉得过于厌烦。别的我就没什么擅长的了。   从以上这些话里,能看出,孔子的志向,是在于追求社会的治理之道。他在向古代的先贤们讨取这其中的大道、并把这些经验教给他的学生们。(想想孔子之前的800年,应该还是部落蛮荒的年代,在社会治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道”曾经立下过很大的功勋。周的时候,生产力发达了、私有制愈演愈烈,社会治理越来越难了。到春秋的时候,就更捉襟见肘了,需要新的治理理论来统摄。关于古代社会治理经验的总结,也不只是孔子一家,别家其实也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孔子说:我天生的德性就这么强大,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   似乎这个德有点儿天生的禀赋、选民之类的意思,所以孔子说据于德,以自己的德为根据、据点、立基。那他的德表现为啥样呢?   孔子平常的起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很舒展、活泼愉快!这就是德之所致。虽然很穷、没有地位,但却能保持这样的情绪心态,的确不是一般人。孔子自己也说:君子要胸怀舒展、行为坦坦荡荡,小人才整天嘁嘁喳喳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   学生们觉得孔子的性情既温和又严厉,有威严但并不咄咄逼人,为人恭敬而且安详。这也是天生的德行所致。他在教诗书礼的时候,都说雅言。孔子以自己的文、行、忠、信方面的素养来教学生。(崔茂新)在斋戒、战争、重病这几方面,孔子会比较谨慎,不会轻率。而对怪、力、乱、神这些方面,孔子根本不说。   这些都是孔子德之所致。他据于这样的德性,追求内心的志向,向着大道不停求索。      那么依于仁呢,就是依靠着仁、或者说扶着仁这条绳索。(感觉有点儿像地线似的。)   孔子在有丧事在身的人旁边吃饭的时候,从来没有大吃过饱的时候。如果当天哭过了,就不会唱歌了。(结庐在人世,要依仁字诀。从此非为屈,实为有仁心。)   陈国的司寇来拜访孔子,问孔子:你们鲁昭公是知礼的国君么?孔子说:是的,他知礼。然后就告退上厕所去了。这个司寇,对孔子的徒弟巫马期作了个揖、靠近了小声说:我听说君子应该群而不党啊?怎么君子也拉帮结伙么?你们的鲁昭公娶了吴国和他同姓的女子为妻,还管她叫吴孟子。他要是算知礼的话、谁还不知礼呢?【你们的老师还替他打掩护,这不是跟你们国君结党营私说出的话么?】后来巫马期就告诉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着说:我真幸运啊!稍稍犯错,人家一定会知道、挑出来的!听得巫马期一愣一愣的,心想我们老师是不是有点儿接错神经了?我是不是应该装傻不能再往下问了?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的,我没有不教的。至于束脩是指拜师的10根肉条儿呢、还是自己要求上进就不知道了。这句从“依于仁”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在说自己收徒弟的门槛不是很高、而不是在说只教主动来求教的人的这种教学的方法,所以我觉得肉条就肉条吧。孔子也得吃肉。至于厚薄嘛,就看家境的好坏喽。   下面这句有大麻烦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道理这句应该是在讲教学方法了。那就显得有那么点儿“不仁”了。   大概这样翻译一下吧:我很善于巧妙地通过提问来把学生们引导到一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除非把他们逼急了、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才稍稍地点一点他们。如果我说东,他们不能因而想到南、西、北等等关联的方面,我就不再点他们了,就再让他们再想想。我不会逼他们的、也不会不顾懂与没懂地灌他们,因为现在还没有高考制度。也没有其他老师教其他技艺和我争学生、我们可以诗意地教与学。   那么问题来了:互乡这个地方的人,是出了名的蛮霸、平常根本把孔子这帮子人看在眼里、满是讥讽嘲笑、鄙夷和暴戾,孔子的弟子也躲他们远远的。可是有一天,竟然有个互乡的青年登门求见,而孔子竟然见了他、并且指教了他一顿。孔子的徒子徒孙就感到情绪上有点儿受不了了:如果这样可以的话,那么我们往日的冤屈呢?我们往日的仇恨呢?何去何从啊老师。孔子说:作为君子,要帮助他们进步、不能削得他们更加落后。你们有点儿过分了。人家洗干净了,就帮助他干净,人家想进步了、就帮助他进步。这是仁的做法。而不要总是想着以往的事在那儿叽叽歪歪的。   孔子说:仁很遥远么?想着仁的时候,仁就来了呀。(他们根本就不想而已。)   孔子说:文,大概我和别人也差不多。至于躬行君子,我还没有达到啊。这也是依于仁的表现。为什么呢?对于古代典籍的钻研,当时肯定不止孔子一人,所以有前一句话。而后一句话呢,话锋一转,说自己还不够躬行君子的水平,那别人呢?就没说了。意思是,我不跟他们比文,我在乎自己是否能躬行。实际上能够躬行,他自己也说过很多地方他都没做到:君臣啦、父子啦、兄弟啦。没做到就没做到,好像他也不打算做什么了。因此这样看来,他躬行了而未果的又是什么呢?这个我很好奇。   肯定是有人拿了圣、仁这俩帽子给孔子戴了,孔子说:谈到圣和仁,我哪里敢当呢。只不过努力学习向这两者靠近从不厌倦、同时把这些志于道的方法教诲你们,也仅此而已了。公西华(可能就是他管孔子称圣道仁的)说:您说的这两项正是弟子们再怎么学也学不到的地方啊!(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公西华的意思是:我们心里急呀,所以没法学到像您这样啊。)   下面这件事的应对,更能看出孔子以仁为本的本色。   卫灵公的儿、孙相互夺国,孔子最后一次去卫国的时候,正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在位,此时卫灵公已经去世几年了、卫灵公的长子被拥立为国君成为卫出公,可他的爸爸(叫蒯聩【kuǎi kuì】,不叫崩溃,但确实够崩溃的了)被卫灵公放逐在外。崩溃三番五次地要回国理政,但是他儿子就再三阻挠。所以孔子师徒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帮谁不帮谁、支持谁不支持谁呢?作为孔子这么对政治有兴趣的人,这是个躲不过的命题。而且孔子在卫国,也算是寄人篱下,到底怎么表示是个立场问题。徒弟们很着急不知所措,孔子自己倒是不在意。冉有就问子贡:夫子到底会不会支持现在在位的卫君(卫出公、卫灵公的孙子)呢?【估计是没有米下锅了】子贡说:好,我去问问他。子贡进到里屋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这还用问,古代的贤人呢。子贡说:噢。他们当时心里会后悔么?孔子说:求仁得仁,有什么好后悔的。子贡出来说:夫子不支持卫君!(子贡的逻辑是:伯夷叔齐,是古代仁能让国饿死的典范,孔子也是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问孔子伯夷叔齐会不会后悔,孔子如果有所游移的话,一定是根据自己现在的处境别有说辞,但他竟然干脆地支持伯夷叔齐丝毫不打折扣,说明决心很大、即使无粟可吃也求仁不已。在这里,并不能说子贡用心阴险拿话把孔子给挤住了、让孔子自己事后也无法食言。而是他对孔子的心思非常了解,又非常善于用比较富于艺术的方法了解孔子的想法。而这当然是跟孔子熏陶来的。孔子也用这方法试探过颜渊。有些不方便直接说破的环节如果不设法弄清楚就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孔子就会使用巧妙的方法。子贡学到了!)   当然,这件事的核心,还是说,孔子做事、判断,还是“依于仁”,而不像普通人那样根据自己当时的情状,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一条:   孔子(年轻的时候)用鱼钩钓鱼,而不用网打鱼。也不打晚上回家的鸟。   这个也有别处在讲,意思是说孔子少贫贱的时候,为了养啊、祭祀啊,不得已要弄点儿鱼呀鸟呀的,也不会尽数取之,即使无意中碰上了,也不会这样做。可见他发不了财。   这条也是在说孔子的“仁”,不仅表现在与人上,也及于动物。现在更是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扯上了关系。   下面一条,好像各处的注解都最少,似乎是最好懂的、无需注解: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这条应该是在说礼节,场面的太过铺陈或者太过简陋都不好。是说太过铺陈的话,反而在礼节上不驯顺,而太简陋的话,就显得不够重视,与其这样,还不如简单些好呢,省下钱来派别的用场。可见,所重,在所遵循的礼节,而不是场面的奢华。其实世人都能体会到两者的不同,但常常就因为物质上的强大反而在礼节上、精神上有所偏颇。这一点确实是很有见地的。   如果这一条,也从“依于仁”来理解的话,礼,就是仁的外在表现了。稳得很。      孔子对颜渊说:用呢就好用,不用呢就老实地歇着。我就在你身上看到了这个优点。子路说:要是谈到行军打仗的话,你觉得我们谁行呢?孔子说:和饿老虎肉搏、淌水过深河,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可不会赞成这样的人去统帅三军。这事一定要临时心怀敬畏、喜欢谋划并能一举成功的人才会干得好。(否则士兵们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条也算是“依于仁”么?   应该是。   被征召调用,就使事情顺遂;   被弃用,就收心收行藏;   无意无必;   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   恒如日月,   升不骄,落不馁。   孔子一定是看到了颜渊能够这样子,才这么说的。      遥想孔子当年,欲派解经第一的颜渊去赴鲁国大夫的盛情邀约   颜渊面无表情地说:行。   其余弟子门人这个艳羡呢就别提了   颜渊刚走到门口,孔子说:慢。渊你别去了,还是让冉有去吧。   颜渊回过身来仍然是面无表情地说:诺。   所以孔子才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句《诗经》里的话我觉得只有你才配!   子路撇嘴了,不就是赴个宴嘛!要是去指挥三军,你能派谁去呢?(还不得是我嘛!)   孔子照例白了他一眼,说:那可不一定!   光能掐死老虎、只身度过黄河、死了也不怕的,我不会派他去的。   必须是能够顶住压力、善于谋划、一举成功的人才算称职!   这些说的都是“依于仁”,好像是在拽着悬在头上两尺的一条绳索行事   而不是仅凭着自己的肉身、肉欲、胆汁、做其他动物都会做的事。   孔子病了,子路请求为孔子祷告。孔子说:礼仪上有这个说法么?子路说:有啊。我现查的,《诔》书上说:为你在上下神祗那里祷告。孔子说:哦,这样的祷告我早就在做了。   这条好像有一个意思并没有体现出来。这种祷告的内容是:祈求天地神仙保佑将去世的人悔过迁善,如果没有过错就不必祈祷。孔子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未尝有过,无善可迁。但孔子并没有直接拒绝子路,只是说没什么事情可以祷告这个意思。这样看来,孔子问“有诸”的意思是问:我有什么过错要祷告么?子路答的显然low得不止一点儿半点儿。但是孔子并没有生他的气。哦,这样啊,我自己从15岁就开始在祷告了,(就不必祷告了吧)估计这样的回答子路还是不会懂,心想:那到底还用不用我祷告啊?   下面两条是“游于艺”:   孔子和人一起唱歌,要是觉得对方唱得好的话,一定会让他再唱一遍、自己再和他一和。   那时候,唱歌应该是项显学,可能比唐诗在唐朝的地位还要高。因为那时候文字刚刚流行开来,还不占主导地位。文化靠口口相传这条途径仍是主流。歌、乐的地位当然就更高了。(文字的方兴未艾,可能也是之后“圣人”不再有的一个并非可有可无的背景和主因。)   总之这是一条游于艺。   孔子在齐的时候听到了据说是舜时作的韶乐,在反复揣摩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肉的滋味。朱熹的说法是“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孔子并且慨叹舜时竟然能把音乐做到如此的地步!   这条也是在说孔子在乐这方面的造诣是非常之高。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孔子跟师襄子学琴的时候,竟然弹琴弹到看见了周文王的影像的地步!最后让师襄子跪下来拜他为老师了。   试想,孔子若果能神游于斯,岂复下就凡俗争些许蝇头小利玩乎   这一篇就完了。 ... 快樂

      呜呼!   竟然花这么长时间、写了这么长!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11 17:36:12

    为政第二排完序了。改天发串讲吧。 还有就是现在终于看完了《礼记》、开始看《周易》了。 想来,《礼记》到底是什么呢? 其中确实是有一部分说周朝的礼节的, 但是很多的部分,竟然还是有孔子师徒的问答形成的篇章。 包括中庸、大学在内,还有很多。 儒行等等。 所以,很奇怪。 《周易》好像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比较枯燥,而且明显就是孔子口味的东西。 我想看原汁原味周文王的东西,估计是不可得了。 所有历史之所以以孔子为主, 是因为他的东西传下来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12 16:26:45

      等我看完了《周易》,我一定要给理查德·马克思唱的《Right Here Waiting》算一卦不可!   我觉得这歌没以前认为的那么好   如果《周易》是用来算卦的话。   还要给《Lemon Tree》算一卦,   感觉它的配乐和歌词完全是两回事。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13 11:31:55

      为政第二:   孔子经历了鲁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几个鲁国的国君。   鲁襄公的时候,孔子还小;   鲁昭公,在孔子生了孔鲤的时候送了条鲤鱼祝贺;但后来迫于三家的压迫逃到别国去了。后来就在国外去世了。所以在定公初年的时候,孔子没有做官,有人就讽刺他是在吹牛、自己反而没去做官。就有了这一篇的第一句:有人评论孔子说:你咋不去做官呢?(你说得那么头头是道的!)   孔子呢,他的回答既是打哈哈、又确实有道理。他说:《书经》上不是说嘛:“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就是说:能孝于亲,友于兄弟,又能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这也是政啊,为什么一定要出去做官才算是为政呢?   这一篇呢,就是按照孔子这句话的思路来说应该如何为政的。   下面几句,先说了孝。   孟懿子问孝。   孟懿子是鲁国三家之一的宗主,其父没前令其兄弟拜孔子为师学礼。是孟子的六世祖。位尊岁长、仅遵父命而已,实无诚心,因此孔子回答他的时候言语颇为简略。后来还是跟自己驾车的学生补说了几句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孔子是觉得他不够孝,所以为政也不怎么地。后来就是他反对孔子把孔子赶出鲁国的。   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估计是还年轻的时候去孔子那里请教。孔子听闻这个孩子是个纨绔子弟,孔子说:爸妈会担心子女的身体。要是能检点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少生病、他们少担忧,就算是孝了。孔子的话语里一般多是无主句。即使有,也会用泛指的称呼,而不是具体地指向某个人。这样的话,如果是比较严厉的话,对方不至于太不自在而过于脸红。等回头自己想的时候,还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子游问孝。   子游是孔子的徒弟。孔子在这里提醒他:过于亲昵的关系中,有时会疏忽敬字诀。   子夏问的时候,孔子表达的内容更微妙。也算是敬了,但是如果脸色难看也不算是孝。一层一层递进。表达了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是非常有层次、并且可以因人而异地加以指导,同时又会采用不同的手腕。对弟子稍稍有些不客气,但也没指名道姓地破口大骂。   我现在又想调整顺序了!可是已经在主贴里发了图片了!   因为:上面讲了如何才算是“孝于亲”,那么怎么才能“友于兄弟”呢?   孔子在这一篇里的这部分,讲的是如何识人!   (把蓝色的部分放到黄色的下面)   如果不能识,如何能友呢?   所以孔子说:视其所以。。。。   也就是认识一个人,就看他做事的根据是什么、经过什么方式、看他乐于做什么!这样看后,什么人还能逃得过这样的审视而不显露真实的存在呢?   如果不是他们家的鬼、他反而去祭祀,那他就是在谄媚!   看到该做的事不去做,那就是没ball!   这是两条泛泛的例子,下面是一个孔子考察颜回的例子:   (颜回刚来的时候,)我和颜回说话,他整天都唯唯诺诺的,一个屁都说不出来,好像傻瓜一样。   后来我暗地里观察了他几次,发现他倒也是足以启发开窍的。   回这小子,不是外表上显得那么傻。   下面加了一条孔子对人的一个非常看重的品质的评论:   人呢,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可不可以。(这是孔子一贯的伪善。其实他的意思是绝对不可以,但是他就是不那样说。他就说:不知那样做可不可以。也许是可以的,但是我没见过。)   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轮子,它怎么走呢?   大小车的例子还可以仔细玩味一下。孔子并没有说没有信用就不是人,只是说没有信用的话,就走不了。什么东西走不了呢?牛走了、车没走。人走了,该承担的义务没跟着走。这不好。   然后下面一条出现了:子贡说:君子什么样呢?孔子说,在这方面,君子总是先按他想说的做,然后再按他做了的说。(当然这只限于该做的时候,而不能用于需要沟通的时候。)   子张也是孔子的学生,他想学怎么做官。     孔子说:多听少说少犯错、多看慢做少后悔,这样做官就可以了。   子张心想这和做官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也是这样教大家做人么?   孔子看出了子张的心思,同时瞟了子贡一眼,接着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按照君子的标准做人,就可以轻松做官,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君子并不一定要做成什么固定的模样、完成固定的用途。好东西干啥都行。君子样样都行、人人都敬,只有小人才是只拼一途沾沾自喜以骄人。   以上就是友于兄弟之识人。   下面开始说真正的为政了。   孔子说:用行政、刑罚来管理国家,老百姓也能为了免于惩罚而不去做违法的事,但是就会特别没有廉耻,踩着水边走。如果用美好的德行来做引导、用井然有序的礼来熏陶指引,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而且非常有追求。   孔子还说,那什么叫为政以德呢,就好比北斗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端居不动(也就是勤修德行、为天下楷模的样子),众星自会以它为指引而向他看齐!   鲁哀公请教孔子说:别说没用的,问个实在的:怎么让老百姓服我。孔子回答道:您只要选择好真正贤良的大臣就OK了。否则,老百姓就不服。(其实,选对大臣也是需要良好的德行才成。孔子没说而已。故意说得比较直白,否则哀公听不懂。)   季康子(三家之一)问:怎么让老百姓对我表示尊敬、忠诚、听我的话呢?孔子说:对待他们要庄重,不要总瞧不起他们总想着显摆鄙视他们,他们自然就尊敬你了。对自己的父母孝顺,老百姓就对你忠诚。表扬好的、照顾贫苦的,他们就听你的话了。   子张问:像您这样看通透的话,十世以后的政治您是不是也能预见到?   孔子说:看不到。但是八九不离十。殷商因袭了夏朝的礼,所增减的部分是可以看到的;周因袭的是殷的礼,所增减的部分是可以看到的;那有可能代替周的,所增减的部分即使经过了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在孔子看来,天下的治理就是这种模式,不会有别的。事实上,中国的朝代更迭的确是按照孔子的这个说法来的。包括现在都是。牛吧。只不过那时候不知道还有西方诸国,还无从论及。但是如果论的话,想来还是这一套。从这一点上,孔子是对的,老子是“不对的”。但是从整个地球来讲,老子是对的,孔子是不对的。核着他们俩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关系了。   下面就是几个关于学习方法的段子。   因为,孝、信、政,对于弟子们来说,都涉及到如何学的问题。所以有下面这个环节。   学和思之间的关系。第一句基本不用强调了,除非是针对那些根本没心思学习的弟子、混日子的弟子、根本学不进去的弟子来说,从外在的方面提醒他们:学习的时候,要积极思考、不能只是被动接受。否则不但掌握不了所学的内容,而且整个人会陷入迷惘状态:被缴了野性的械、而又没有戴上文明的枷,成了行尸走肉了。当然这里的思应该主要是正面思考,而不是上来就暴力质疑。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思得要适可而止、不能漫无边际,否则结果也差不多,会失去动力。这是孔子的经验之谈。   温故而知新,新,应该是指未温之前没有领会到的地方,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进行温、习,就可以指导别的门人了。   教训子路的那句话,也是弟子们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在学习的时候不要不懂装懂,这和做人的信和言行一致是一回事。   诗三百思无邪也是一个意思。   异端,是指把心思花在一些不着边际的方面是有害的。   最后一条,是孔子把自己的学术生涯总结了一下。后世的人觉得自己活到了相应的岁数就和孔子一样了真是恬不知耻。孔子在这里想说的是,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孔子并没有提到他的身体生理方面的情况。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15 15:39:51

      北宋理学家:   张载、程颢、程颐   游酢、杨时(程门立雪的那两位)、胡安国、谢良佐、吕大临   朱熹   都是牛必闪闪、名噪一时且名垂青史的人物,   我还没有百度二程和朱熹   昨天看其他那几个人,已然叹为观止了   昨天最后看的是张载   他是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他说的。)   唐僧取经是唐朝的事,从长安向西出发,最后也是回到长安   离张载不远。   应该就是他,把儒、道、释结合在一起的。   朱熹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有利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朱子类语》)   我看到了那句话:   “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   这明显是从瑜伽那里抄来的,   但是他应该也没有注明出处。   印度的学说真惨,被中国人抄、被德国人抄,都不带注明出处的。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儒、道的源头。      宋理学昌明,被元灭了   明理学又起,被清灭了   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到时候只有一死了之,慎之慎之。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21 17:16:51

      看了百度百科里的朱熹。   “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文集》)   用这话说梭罗的话,   算不算诛心之论?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在孔子、老子那个以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偷享的年代1600年后的宋代,   书籍已经成了浩如烟海的邪魔了。      现在不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个人所能专注的方面也越来越窄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25 15:54:15

      八佾第三,主要说的是礼,最后两条是乐。   不想详细演绎了。累了。   孔子说:夏礼、殷礼我都知道一些,但是看到现在杞人、宋人搞得那一套,我哭的心都有。就是找不到文献,否则我会煳他们一脸。   周朝参考夏、殷,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周朝礼仪大典(文献),我心从周哇!   有人问禘礼(皇帝大祭),孔子说:滚!我不知道。那是皇帝的事。我不配知道。   鲁国的礼节废得差不多了,但却每年都要赐死一名羊;子贡觉得很浪费,就想救下这羊。孔子说:我倒是想让这告朔的礼仪复活。   哀公问孔子的学生宰我关于往朝社祭的事,宰我说夏后的时候栽种松树、殷朝栽种柏树,周朝栽种栗树,是想让百姓战栗的意思。孔子听了并没有大骂宰我,只是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说古时候君子即使比赛射箭的话都是相互作揖的。而且比中不比力。   孔子说:管仲太小家子气了!干的一些事不符合君子所行。(虽然他对中原文化的绵延有大功。)贪官会做的事他都做了。他根本就不知礼!   林放问:那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孔子说:问得好!宁可俭朴不要奢侈,宁可悲戚不要太轻松。这就是礼的本质。   比如说:关关雎鸠这篇诗文,里面的欢乐就合乎礼仪,不是很过分、哀愁也不伤身体,非常值得提倡。   子夏讪讪滴问:巧笑这首,素以为绚是什么意思?孔子白了他一眼,说:就是在白布上画画。子夏说:哦,那么礼是不是也是在白布上画的画?孔子听了眨眨眼,说:哦呦。你倒是启发了我了!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仁、忠信,那就像猴戴帽子一样!以后你可以上我的《诗经》提高班了。   接着孔子又对鲁国三家的各种无耻之行抱怨了一通。最后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么?不会想想礼的根本是什么、而被三家给蒙了么?人要是丧良心了,还要那个虚礼给谁看呢?良心都没了,还摆什么谱呢?!   下面几句说了孔子在太庙的举动。孔子做了解释,说哎,看了半天,都什么玩意儿啊!还不如不去看呢。   再下面说了几句君臣之间的礼节。   然后说了两句关于乐的。   最后一句,是总结性的:通过仪封人之口,说孔子就像个敲梆子的人那样,在对天下之道满大街地宣扬。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2-27 15:13:56

      周敦颐、二程、陆九渊   管仲、   董仲舒、扬雄   荀子   王国维   韩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04 11:02:55

      人们想当然的数学模型及其生理基础。   当代人的思维水平。   与孔子小人、君子划分的数学分析。   利、义的数学表现。   言行一致的数学特征。   弦理论在当代的推进方向。   内容阙如。   看完《易》再说。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04 11:07:03

      《易》勉强看完前三十爻辞之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因为这就像字典一样七零八碎的。   所以就先看《系辞》了。这个系辞,应该是被孔子续了好多貂,也分不清哪儿是孔子前的人留下的、哪儿是他和他的弟子的理解了。先好歹看完吧。   如果2600年后的人不能对这些东东说出更多的东西来,那这东东就没必要存在了。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08 09:30:38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使秦之时,被同学李斯等谗言所害,入狱,后服毒自杀。《韩非子》五十五篇。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从荀子学帝王之术。佐秦统一,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后为赵高所害。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14 14:00:39

      《春秋》、孔子编辑整理的只是鲁国的《春秋》?只是目录大纲?   《春秋》三大家:     公羊高:《公羊传》,辩而裁,俗;主要解释微言大义;子夏的弟子;   谷梁赤:《谷梁传》,清而婉,短;主要阐发经文;子夏的弟子;   左丘明:《左氏春秋》,艳而富,俗。主要是叙事的史书;现存只有这个版本?岁数竟然比孔子还大些,鲁国史官,和孔子同去周图书馆查《春秋》资料。孔子只写了简明的笔札;而左写成小说了。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左传》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14 14:12:47

      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19 16:47:55

      主要还在嚼论语、排序。《周易》的系辞停了几天了。   感觉到目前为止,觉得《论语》其实就是孔子的聊天记录。或者说答疑?   那么孔子教弟子们的正课是什么呢?   实是缺如。   诗、书、礼、乐、易,   孔子对这些古已有之的文献进行了整理,   想来当时是教材用的。   《论语》里有些话题是针对这些文献的总结语,   有些是对时政人物的评价,   有些是对弟子的评价,   有些是对自己的评价,   仅此而已。      后世的学子们想从论语中体味些东西的话,   比较摸不着头脑。   所以朱熹才又排了排序:   把《大学》这篇文章提到第一篇的位置,让后来的学子知道学习为了什么、要怎么学、要学什么;   第二就是这个《论语》了。   可见实在也没别的了。   第三是《孟子》,这是孟子自己的著作,很大的部分是自己的想法,里面很多也是在解释论语、孔子的言论。可见他也没学到什么。   第四是《中庸》。这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被单提出来了。可见也是实在没有什么别的用以填充牛肚、使之成为牛皮的东西了。   然后才是诗、书、礼、乐、易。   乐是彻底丢了。没了。   诗看不见孔子的每篇评价,但是论语等篇总能看到他的诗云谓也的话。   书,论语里有他赞美尧舜禹的言辞。   乐,论语里也有他对于乐的感受和造诣的言辞。   易,这个稍稍复杂。晚年他才发觉易的重要,先让颜回替他整理,之后他自己注解。写了很多。都分不出来哪些是他写的、哪些是原来有的了。而且关键是他说的对不对都成问题。而且周易本身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现在也不甚清楚。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26 10:46:56

      藕益智旭。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3-29 14:32:34

      钱穆。   《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6-23 17:20:03

    周易终于看完了,现在开始看左传。 我早上好像写了一堆,现在一看手机啥也没有了,好像要重写了。 周易拖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是看完刻意练习之后,刻意看才把最后的几十页看完的。 感觉倒数第2篇的那个写的挺好的,一下子我就领会了很多。 以后当然还会详细看的,现在基本上知道他是大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 现在主要在论语会的那个小组里,看好几年前一帮人在讨论论语。 左传不知道会看成什么样,但是书的厚度好像没有周易厚,似乎是个选本? 如果可能的话就尽快看完吧。 然后把论语再那么看一遍之后就详细看周易。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6-26 07:30:57

    这周易是被谁注了多少遍呢这是! 嗯,说不定有颜回注的呢?也未可知。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6-27 07:37:08

    若《易》之爻卦之象,则在上古伏牺之时,但其时理尚质素,圣道凝寂,直观其象,足以垂教矣。 但中古之时,事渐浇浮,非象可以为教,又须系以文辞,示其变动吉凶,故爻卦之辞,起於中古。则《连山》起於神农,《归藏》起於黄帝,周《易》起於文王及周公也。此之所论,谓《周易》也。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者,若无忧患,何思何虑,不须营作。今既作《易》,故知有忧患也。身既患忧,须垂法以示於后,以防忧患之事,故系之以文辞,明其失得与吉凶也。 人生忧患作易始,呵呵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7-06 07:27:24

    看了10段儿了,到鲁闵公了。 还是觉得有点儿纳闷:这左传是怎么写成的? 是孔子在鲁国的史书里圈点了一些事例,由左丘明、谷梁、公羊还有其他很多人分别独立写的?为什么? 孔子的目的是什么?本来的目的是什么?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7-06 07:42:33

    百度了一下,nnd,我看的这个竟然是个选本!看到了一个说为什么孔子选鲁隐公开始,早他200多年,是鲁国第十四代君主。大概是虽维护宗法,但已开始礼崩乐坏的意思。 又搜到一个,貌似孔子的笔记确实比较精简,只是个大纲,左及后人把事实故事补充完整作为注解。因此才有谁更符合史实、谁更符合孔子的本意云云。 大概是当时鲁国史书,庞杂无比,巨细靡遗(感觉这词不对),孔子看完《周易》,决定用各国(对,不光是鲁国的事)王位倾轧(这词也不对)的实事来给《易》作注解(我不是故意用这个词的)。就删了《春秋》,以为教材。左氏等同时代人看着是好的,就又把其中的故事稍详细地丰富了一下以示后人。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7-08 15:48:24

      吃早饭的时候,我花了45分钟给家家讲了一下“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没想到她听得津津有味!并对最后的结果感到很满意!   她主要是从情感上去体会这个故事的。   我给她解释了“长子继承制”,她非常赞同。   她对郑庄公的母亲的做法感到非常气愤!   最后,我让她注意了一下左丘明写的文学性:言简意赅、主张仁义。   建议她现在至少要做到没有错字和语句通顺。   以后再在熟练的基础上、追求细节的描写和文意的表达。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7-28 16:52:54

    【经】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 晋侯伐卫。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楚人救卫。三月丙午,晋侯 入曹,执曹伯。畀宋人。夏四月己 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 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楚杀其大 夫得臣。卫侯出奔楚。五月癸丑,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 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陈侯 如会。公朝于王所。六月,卫侯郑 自楚复归于卫。卫元咺出奔晋。陈 侯款卒。秋,杞伯姬来。公子遂如 齐。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 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人、 秦人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壬申, 公朝于王所。晋人执卫侯,归之于 京师。卫元咺自晋复归于卫。诸侯 遂围许。曹伯襄复归于曹,遂会诸 侯围许。【传】二十八年春,晋侯 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 ,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晋郤縠卒。原轸 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晋 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 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 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 牛。 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 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 :“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 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 “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 ,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 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 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 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 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蓺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 “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 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 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 “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 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 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 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 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 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 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 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 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 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 ,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 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 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 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 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 曰: “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 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 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 ?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 ,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 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 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 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 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 :“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 ,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 ,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 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 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 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 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 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 子玉不可。夏四月戊辰,晋侯、宋 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 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 ,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 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 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 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 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 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 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 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 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 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 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 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 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车七百乘,<革显>、靷、鞅、靽 。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 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 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 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 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

  • 快樂

    快樂 (流畅感。) 楼主 2019-09-12 06:34:51

    左传看完了。 嗯,应该开始是想按照孔子的梗概写剧本的,但写着写着入戏太深就写成自己的军政题材的小说了。有历史脉络,有人言动作事迹细节。呒,写得不错。 到最后终于看到孔子的父亲、孔子出场。孔子的父亲竟然是个力气过人的军中勇士!孔子本人也是锋芒毕露。 接下来看什么呢?好像太多。好像又太少。看来这更像个书单。 家家以后大概率会学文科,我该多看些史书才好。这方面上学的时候几乎没讲,我自己也不感兴趣。不过对史记和后汉书情有独钟。但最好不要瞎看。有个目的和线索最好。像这样较长线程的书单就不错,既可以一以贯之,又能省了看一本再想下一本看啥。 哪找去。 孔子的书,不太想看了 看了也没用 继承的都是渣滓 系魂的却难以被确认授权及认可 自古大道是用 不为名称所累

  • ,

    2023-11-05 16:29:09 浙江

    楼主玩得好开心🤣🤣🤣这个excel是自己整理的嘛?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90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