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中华文化之根,行国学教育之事
来自: hyttt12 2017-06-01 14:10:08
提要:国学教育必须重建中华精神信仰体系,传承中华核心价值观,发扬经世致用思想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文化自觉”精神的本质体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还应秉持中华国学的精神,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这是“文化自觉”精神的最高境界。
端午刚刚结束,想必还有很多人沉浸在假期的轻松之中,尚未回归到工作状态。但除了假期,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端午节起源于什么?端午节有什么习俗活动?端午节还有什么别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当代国人知道的少之又少,然而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不少人却可以不假思索、张口就来,无不展现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
当代国人所欠缺的,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扬,为此,海南大学的李英华从国学教育中的文化自觉问题入手,深入探讨蕴涵于国学中的精神信仰、核心价值和经世致用原则,并将有关论文发表在汉斯出版社《国学》期刊中。
1、重建中华精神信仰体系
季羡林先生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根源。中国文化也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其意义无比重大。如今,我国和全人类都处在一个转折关头。在这种关键时刻,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福利,我们必须寻找中华文化之根。
重建中华精神信仰体系,有利于克服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缺失与道德危机,有利于重新彰显中华文明的精神属性。中华精神信仰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博大的包容意识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教化人心和鼓舞人心,使得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精神重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一个坚实而深厚的精神信仰与道德根基。
2、传承中华核心价值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天下为公,保合太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强调个体人格的挺立和发展;“天下为公,保合太和”则指向社会、国家、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至善境界。总之,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治国平天下的魂魄,是协调人与自然、使整个宇宙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理念。
3、发扬经世致用传统
发扬经世致用思想传统,其实质精神就是把中华精神信仰和中华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于各项建设事业。发扬经世致用思想传统,其实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体现。这不仅可以检验国学教育的成效如何,而且也可以在经世致用过程中发展国学和创新国学,使得国学与时俱进。
原文链接:https://www.hanspub.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最新话题 ( 更多 )
- 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简单,他们大智若愚,就藏在我们身边 (萃辰天心书院)
- 招聘啦 (怡辰)
- 标题:活动-上海&温州《阳明年谱》精读No.35期·20... (Kenny)
- 易经玄妙,五行识人——从易经智慧看人生的修行之道 (快乐学佛)
- 活动-上海&温州《阳明年谱》精读No.34期·2018.04.... (K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