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
hedge
确切地说,《万历十五年》,根本不是什么历史书,更象是一本随笔集,1587年作为切取的细胞切片,切片中仅仅勾略了与之有关的六个人,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明末几近崩溃的历史现实。读起来,通俗易懂,又能深入浅出,能引发人们沉重的思索,从我自己的出发,主要是看到: 一、封建体制的制度依赖——道德。张居正的财政经济改革,申时行道德修饰,海瑞的廉政建设,戚继光的国防现代化,李贽的自相矛盾的哲学,还有万历皇帝的励精图治,都失败了。他们葬身在赖以生存的体制,僵化而无法转身的体制,以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为基础,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的体制下。 道德的力量是中国能够保持几千年的延续传承,这是其最大的功绩,影响延续至今。其不利处在于不能量化不能精确,整个社会体制陷入其是非争执之中,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力量不断壮大,令人窒息,无法突破。道德成为社会制度的管理基石以后,最大的悲哀在于它阻碍现代制度的构建,无法建立保障社会运行的法律、学科知识体制。 二、封建体制的路径依赖——封闭。皇帝是大户人家的户主,同时也是一个代理人,他的力量来自于整个统治集团,也被沉重地束缚在这个体制里面。皇帝个人的作为,对一个朝代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也只是瓷器上的点缀。 自皇帝始,整个体制采用一种简单的想象而成的抽象化的数字公式来管理国家,权力机构的建立从上而下,而其中的反复,王朝的更替,最终也只能在低级的圈子里轮回,而圈子越来越小。 1587年的相关人等,不论是张居正、申时行,还是海瑞、戚继光,甚至万历皇帝都或多或少,洞察了这个围栏的边缘,可他们也只不过是这个制度最后的祭品。或身败、或名裂、或身败名裂,掩书枯坐,不由心中戚戚然。 试想300多年前的围栏未曾洞开,来日何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