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主题:阎连科X陆庆屹:读懂我的父亲母亲
提到“我的父亲母亲”,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无尽想说的话。每一代年轻人都是出奇地相似,而老一辈人的想法也是相差无几,可即使这样,两代人之间似乎也总是会出现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
年轻一辈与老一辈人的冲突在所难免,但面对冲突,年轻人一贯的做法就是极力反抗,甚至有不少人仗着自己有文化又见过世面,想要强行扭转老一辈人的观念。但老一辈人却往往采取包容和隐忍的态度,这种沉稳的态度在事后让我们每每想起来,都会加强一分忏悔和自责的力度——年轻时的激进有时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一时的沉淀才能让我们看清楚心之所向。
年轻人去远方追梦,年老人在家乡安身立命,这几乎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老一辈人与年轻人分别是守旧与创新,保守与开放,狭隘与开阔、陈腐与朝气的代名词。而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似乎后者才能迎合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但在《我与父辈》里,阎连科却偏偏赋予了老一辈人“智慧”的形象,像明灯一样,照亮着“鲁莽”年轻人前进的路。
《我与父辈》《我与父辈》:是阎连科可送人的一本自传散文集
(豆瓣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04939/)
阎连科在第二届做书颁奖典礼上说:“如果一定要选择唯一一本我的书送给读者或和我不熟悉的人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我与父辈》。”
《我与父辈》是阎连科首部非虚构自传作品,这本书主要围绕阎连科的童年和少年、父辈们的人生轨迹展开,真实记录了一个充满贫穷和饥饿的年代,和父辈们平淡又坎坷的一生。跟同类亲情、乡愁题材作品相比,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则显得沉重很多,作品里更多地展现出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忏悔、活着、死亡、回归。
《我与父辈》于2009年首次出版,被中央电视台、《新京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年度优秀作品”,获《亚洲周刊》“全球华语优秀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奖,还获得中国散文年会评选的2009年中国百篇散文奖第一名,被网友称为“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
2012年,著名央视主持人张绍刚在《读书》栏目里推荐了《我与父辈》,他说:“这本书好厚重,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每一篇都不好翻过去。”
而阎连科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有种特殊的感情,他在书里说: “《我与父辈》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所有的奖项和盛誉都显得太轻了。”
2019年,《我与父辈》再版,新增了7000字自序。阎连科在序言里传达出一种新的理解和感悟:“无论是你一生都守在一块土地上,还是你必须离开土地闯到哪儿去,命定的事情是不能抗违的。我们所能改变的,都是在命定范围内,一如一切的成败都必须在生死轮回中。”
《四个春天》:是陆庆屹献给父母的礼物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191492/)
纪录片《四个春天》去年,一部名叫《四个春天》的纪录片突然火了,整部片子是由导演父母4年的生活片段构成,没有戏剧张力,也没有情节冲突,只有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影人。
导演陆庆屹最初做这个纪录片,是为了记录日渐老去的父母,以家庭影像的方式作为礼物献给父母:“当我从一个生活的参与者转换为观察者后,越来越被父母在与人和自然的日常交流中显露出来的豁达、质朴的生活哲学所感动。”于是,就有了这部豆瓣高分的作品。
陆庆屹也因为这部片子火了,随即他的故事也渐渐地为人所知:一个北漂了29年的45岁大叔,做过足球运动员、酒吧歌手、出版社编辑、摄影师、矿工等多种职业。
他的故事如同影片一样精彩。
3月2日,来西西弗书店·上海静安大悦城店,与阎连科、陆庆屹一起,读懂我的父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