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触摸历史,重返现场——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嘉宾:陈平原、杨早
时间:2015年6月14日(周日)15:00-17:00
地点:言几又书店(北京市海淀西大街海淀图书城35号3幢一层)
主办方:凤凰网读书频道、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
协办:言几又书店
【活动介绍】
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可以有很多角度;从“物质文化”入手,不仅合情合理,而且颇有新意。所谓“文学”的“物质性”,不外乎作为文字载体的报刊、书籍,作为生产者的报社、出版社,以及作为流通环节的书店、图书馆等。最近二十年,做文学史研究,多有从新闻出版切入者。比如,借阅读报刊,得以返回历史现场;借考稽书局,从中辨析文学思潮;还有借报刊书局谈论“公共空间”或“文学场”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对于古旧书籍的沉潜把玩中,增长见识,提升品味,进而养成学问的兴趣。
为纪念《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陈平原先生选择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谈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专题文章的结集就是这本《“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谈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报刊研究的视野和策略、“图像”与文学研究......
查看全部 »
【主题】
触摸历史,重返现场——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嘉宾:陈平原、杨早
时间:2015年6月14日(周日)15:00-17:00
地点:言几又书店(北京市海淀西大街海淀图书城35号3幢一层)
主办方:凤凰网读书频道、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博雅讲坛
协办:言几又书店
【活动介绍】
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可以有很多角度;从“物质文化”入手,不仅合情合理,而且颇有新意。所谓“文学”的“物质性”,不外乎作为文字载体的报刊、书籍,作为生产者的报社、出版社,以及作为流通环节的书店、图书馆等。最近二十年,做文学史研究,多有从新闻出版切入者。比如,借阅读报刊,得以返回历史现场;借考稽书局,从中辨析文学思潮;还有借报刊书局谈论“公共空间”或“文学场”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对于古旧书籍的沉潜把玩中,增长见识,提升品味,进而养成学问的兴趣。
为纪念《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陈平原先生选择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谈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专题文章的结集就是这本《“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谈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报刊研究的视野和策略、“图像”与文学研究、作为“文化工程”“启蒙生意”以及“文学趣味”的书籍,以物见史,以物见人,以物见文,深入研究了报刊和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的深刻影响。
今天,本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杨早先生做客凤凰网读书会,触摸历史,重返文化现场,对谈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活动过程】
30分钟主题演讲
60分钟嘉宾对谈
30分钟读者交流
【嘉宾介绍】
陈平原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中国散文小说史》《读书的“风景”》《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
杨早
杨早,知名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作品有《野史记》等,正编《话题》系列丛书。
【主题图书】
《“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
陈平原/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4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或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更吸引了无数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学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谈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和传播方式、报刊研究的视野和策略、“图像”与文学研究、“文化工程”与出版的关系,深入研究了报刊和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的深刻影响。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