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是一个“传奇”
曾母暗沙游过泳
叙利亚内战时期入境考察
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绑架
重走过长征路、丝绸之路、玄奘取经路
走过世界116个国家
世界的90%以上的土地
遍访了几乎中国所有的县级行政区
下乡当过农民、乡村教师
当过汽车厂维修工人、航运技术员
记者、律师、干部和海外中国企业负责人
曾经投笔从商
如今弃商执教
他是清华园的“奇葩”老师
他的学生都惊叹于他的人生阅历和演讲口才
他曾经在中财演讲
一位学生听完之后
立志要成为何老师的学生
从中财的金融专业第一跨专业攻读清华国际关系研究生
本周六下午2点
何茂春老师
将在706为你讲述
他的读行经历
他的学思感悟
嘉宾:
何茂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先后毕业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广州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有工科、文学、法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学历,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并多次出国进修。
阅历丰富。下乡当过农民、乡村教师,当过汽车厂维修工人、航运技术员、记者、律师、商人、干部和海外中企负责人,考察过中国所有的34个省市自治区、单独关税区(台港澳),游访过世界110多个国家。
多次参加国际经贸谈判和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和主持过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研项目,独立主持完成过数个重大投资项目的规划工作和国家级课题。
时间:11月23日下午2点
地点:706青年空间——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华清嘉园15号楼2006室
费用:15元场地费(含茶水);706青豆(会员)免费
以下是
他的一篇采访
清华大学何茂春教授——读书、行走、看未来
古诗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见到何教授的第一眼,我们就知道他不简单。
他不同于一般人穿正装,一身黑色或者藏青色,而是灰色外套配白色裤子,有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他不高,和许多中年人一样微微发胖,始终都在微笑着听我们问问题或者回答我们的问题。
当我们提出希望录音方便整理时,他也会说:“还有录音啊,我会紧张的。”于是,随着笑声我们开始了采访。
读万卷书
如果稍微有心的人,看到何教授的简历都会大吃一惊。因为他学过的专业实在太多了。
最初,在大别山长大的他,只知道“当海员好,听说海员的工资比毛泽东拿的还要多。”于是,何教授的第一个专业就是航运。但是,这样单纯的想法很难让一个心中有抱负的青年甘愿一辈子都在船上在江河湖海中工作。“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只好回锅再煮。”于是,何教授第二次参加高考。时逢改革开放,他认为学好外语是获得更多机遇的最好办法,于是他第二次高考便进入了外语专业学习。
但后来,何教授觉得外语专业也不是他的最终的目的。于是他继续学习,考入了人大的国际关系系,就这样,他接触到外交事业。毕业后,何教授觉得“国际关系比较虚。我觉得国际关系要科学必须要学数学,学经济学。我就去学经济,出国去学贸易学。觉得不够,还要学法律,又考了法学博士。还是不够,最后还是读了理论经济学的博士后。”
张开手掌细细数来,何教授先后学了七门专业,这是绝大多数教授和学者都没有的宽广的学术跨度。虽然从航运到外语,外语到经济,有些南辕北辙之感,但是这些学科之间暗含的联系却又让学全这些学科似乎成理所当然之事。
何教授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经济外交。他之所以能在众多研究经济或外交的学者之中脱颖而出,能够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乐观处之,正确预测中国经济的走向,都是因为他读万卷书的渊博学识。
何教授自己比较推崇经济学,他的最高学位也是理论经济学的博士后。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用何教授自己的话来说:“了解它之后,社会学的方法论会变得简单,要学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虽然何教授强调他曲折的人生历程事实上是一种比较迷茫的选择的结果,他的成功算是一种幸运,希望大家最好干一行就爱一行。但是,他还是对我们说了他的“四脚着地”理论。
“第一只脚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一定要过硬。中文是母语,英语是第一外语,法语是第二外语。其他的语言尽量多学。第二只脚是法学。虽然外交学也是法学学位,但我们是虚的,应该学的是法学原理,是刑法,商法,这以后才能为解决国家争端实打实的出力。第三只脚是经济学。了解它之后,社会学的方法论会变得简单。要学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国家谋利益,就要一点点的算计,这算计是数学,经济的功夫。第四只脚,是自己的专业。要有良好的交流能力,谈判能力,和扎实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知识。所以要四脚落地。”
行万里路
我们能够看出来,何教授以自己行万里路的经历为一种骄傲,一种财富。
“学国际关系,不能依赖书本,更不能依靠互联网信息。我走过世界116个国家、世界的90%以上的土地,走过中国全部地级市,只有150个县没去过。”
中华大地和116个国家,一卷卷菲林是他走过的最好证明。就在前些日子,何教授还前往叙利亚,实地考察当地的情况。“走完才知道,我们的很多学问,有些似是而非,必须要了解现场,了解现状。”
何教授认为:“外交是国际关系中实践类的课程,要了解别人,了解天下。不能认为自己的东西最完美的、最科学的、最好的。这种国际社会学,得了解对方,走进对方的心理。要和个文化各民族去接触。”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别的国家走一走,看一看。
就记者自身的经历而言,也发现有些事情在国内通过二手资料了解到,到了另一个国家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一个民族的性格,心理,不是坐在书桌边翻翻历史,读读别人的记录就可以理解的了的。
走过万里路是形式,但不是目的。我们自己不会因为磨破的鞋多了,拍下的照片多了就可以成为国际关系的大家。我们需要的是开眼看世界的胸怀,需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气量。“不丹、老挝这些国家远远没有我们国家发达,但是那里人民的幸福指数比我们高,这是有没有信仰的问题;印度的航母、软件、法制、民主社会都值得我们学习;普京两次竞选,第一次竞选时俄罗斯人均GDP3000美元,第二次16000美元……”
“一个自信的民族必然能发现各个国家的优点,崇洋但不媚外。必须开眼看世界!”
谋未来事
“21世纪如果有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中国崛起。如果只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崛起!”
在采访中,我们的话题从中国崛起,WTO,聊到政府工作报告,南海问题,每一句回答都是切中了中国乃至世界在发展中的问题。而何教授,用未来学的角度给我们了许多耳目一新,却又合情合理的解释。
对何教授而言,未来学也是一门新鲜的学科。但每个人都有对未来的困惑。而对何教授这样一位经济外交的专家而言,困惑他的问题是:全球化下的未来还是今天这样吗?全球化是把我们带去哪个方向?全球化是让人们继续冲突还是融合?是老死不相往来,还是全人类大同?
事实上,未来学是一门正在探讨的学科,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令人信服的框架,但是指导人们越来越多的把未来的推测科学化,做到少犯错误。
“今天我第一次讲未来学,把我宝贵的第一次奉献给了外交学院。”
虽然未来学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新鲜事物,但何教授对未来的预见却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初期,他就曾发表文章《苦不堪言,也妙不可言》,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有着积极的预测。
他说他用一个例子就让其他对世界经济抱有消极预测的学者无话可说:“今天的危机有1929年的厉害吗?没有。我们今天应对危机的能力是不是比以前强了?是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对世界经济乐观起来呢?”
而面对中国如今的经济发展之路,何教授的态度依旧乐观。“我们今天处理世界问题和对经济增长的调整已经比过去要自信得多得多得多。我们敢回调,就是因为我们不怕。”
中国的经济已经完全配得上大国的名字了,而我们现在逐渐恢复的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中国勇于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下来,一方面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更体现了中国的自信。“以前,我们怕出口降下来,因为怕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但现在我们不怕了。”
中国要成为大国,经济上好办,政治上好办,军事上也好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海纳百川的大国胸怀与舍我其谁的大国信心。
“大国都有由小到大的辉煌和悲壮,无史不足以称大;大国承担人类最重的责任,无忧不足以称大;大国有道,无德不足以称大;大国敢做敢当,无勇不足以称大;大国自律,无信不足以称大;大国海纳百川,无容不足以称大;大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无梦不足以称大。”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