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Luton
来自: Luton (北京) 2018-06-21 12:52:59创建   2021-02-16 16:06:43更新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小小虫 817人喜欢
无声电影转有声电影绝对是个讲不尽的话题。半个世纪以前的singin' in the rain在说,半个世纪后的the artist仍在说。说这个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一点也不为过。singin' in the rain中就用很多诙谐的方式讲了那个时代的变化。 影片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剪辑的变化。无声电影因为不受念台词的声音制约,剪辑电影的自由度很大。格里菲斯在默片时期就发展出古典剪辑和主题蒙太奇等剪辑方式。但有声电影出现的初期,是采取声影同步...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盐lynn 1735人喜欢
【第一个讽刺:关于欲望】 一条宽广的公路,横贯了广阔的平原,在荒芜的公路上,六个主角人物在漫无边际的行走着,一共三男三女,装束皆非常体面。镜头外是飞机马达的轰鸣声,这条路仿佛没有了尽头,他们齐头并进,步伐一致,但是显然开始感觉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满心闷堵…… 这是《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反复出现的一段,梦境般的段落,单一的色调,一如布努艾尔以往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暗含了某种贴切的隐喻。 换言之,在...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开罗紫玫瑰的广播: TSPDT统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3573位电影人、影评人、电影学者、策展选片人的佳片榜单,整理出21世纪最受业界/评论界好评的一千部电影。TSPDT2020年最新版21世纪华语电影三十佳: 1王家卫《|movie:1291557|花样年华|》 2杨德昌《一一》 3李安《卧虎藏龙》 4王兵《铁西区》 5贾樟柯《站台》 6贾樟柯《三峡好人》 7蔡明亮《不散》 8王家卫《2046》 9侯孝贤《|movie:2303845|刺客聂隐娘|》 10贾樟柯《世界》 11张艺谋《|movie:1306123|英雄|》 12周星驰《|movie:1291543|功夫|》 13蔡明亮《|movie:1294540|你那边几点|》 14侯孝贤《|movie:1421809|最好的时光|》 15张艺谋《|movie:1308722|十面埋伏|》 16刘伟强《|movie:1307914|无间道|》 17贾樟柯《天注定》 18侯孝贤《千禧曼波》 19贾樟柯《|book:4319562|任逍遥|》 20蔡明亮《郊游》 21姜文《|movie:1291858|鬼子来了|》 22李安《|movie:1828115|色,戒|》 23蔡明亮《黑眼圈》 24刘伽茵《|movie:1762478|牛皮|》 25陆川《|music:3685557|南京南京|》 26贾樟柯《|movie:3053521|二十四城记|》 27娄烨《不能提》 28贾樟柯《|movie:26972258|江湖儿女|》 29赵亮《不能提》 30胡波《|movie:27172891|大象席地而坐|》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霹雳 406人喜欢
有的人浅薄 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 有一天 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 当你遇到这个人后 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 -----------------------------------不简单的外公 不好的爱情是 你为一个人失去整个世界 好的爱情是 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 一直想努力的充实自己 让自己不断变得比从前更好一点 做一个外公口中内心绚烂的人 这样 就可以用一个强大美好的自己遇到你 漂亮的雪莉只会讨论帐篷和...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艾小柯 4980人喜欢
根据儿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2001年的小说《怦然心动》(Flipped)改编的同名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小女生。这家伙7岁就开始准备恋爱了,缠着新搬来的邻家男孩布莱斯不放,举止大胆热烈,直吓得布莱斯躲她如躲瘟神。布莱斯的老爸也不喜欢朱莉,更看不惯朱莉当业余画家的爸爸,还总嘲笑他家杂草丛生的丑陋院子。总之,朱莉一家是街区里的异类,朱莉是个小怪人,小小年纪就因妨碍邻居砍树上了当地报纸...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柏邦妮 27602人喜欢
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卡列宁的微笑 3665人喜欢
浅析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以《惊魂记》为例[1] 一、关于导演:悬念大师的艺术世界[2]    希区柯克是一位独特的导演。他是英国人,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移居美国,在美国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1980年,在希区柯克去世前的几个月,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封号。他一生拍过50多部电影,大部分是悬念片或者惊险片,因为他认为这类题材是最吸引人的。他没有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不喜欢在学术上做文章,也没有当过老师,但几乎...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diaoduoxi 2915人喜欢
何谓文明?根据公认的观点,文明就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符合人性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思想、物质创造和规范的集合。 何谓蛮荒?就是把这些文明成果都抹去之后,人类的自然状态。如今承平日久,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胜利,蛮荒已被征服。然而,不必高...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心生 600人喜欢
(提示:严重剧透) 久违的让我看得五体投地、目瞪口呆的电影!这是一个用人性、欲望和生命三者,来影响并且控制的一场文本、角色和影像的对峙!整个影片,从克劳德下笔为原点,慢慢发展延伸至欲望的最深处,惊悚,赞叹! 克劳德的第一篇“待续”的作文,勾起了吉尔曼和妻子的好奇,而后这种好奇很快地升级为偷窥的欲望。 【第一个阶段:开始】 开始的阶段,老师吉尔曼占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里,他控制着一次次“入室”...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浮生 1129人喜欢
剧透线 ~~~~~~~~~~~~~~~~~~~~~~~~~~~~~~~~~~~~~~~~~~~~~~~~~~~~~~~~~~~~~~~~~~~~~~~~~~~~~~~~~~~~~~~~~~~~~~~~~~~~~~~~~~~~~~~~~~~~~~~~~~~~~~~~~~~~~~~~~~~~~~~~~~~~~~~~~~~~~~~ 片中元素很多 在这里对片中部分元素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 1.恋父:影片刚开始就交代了克劳德的家庭情况,母亲出走,父亲冷漠且残废。父爱的缺失势必造成他对于年长男士的关注。影片里重点刻画了老师吉尔曼和拉斐尔的父亲。在克劳德第二...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酒仙桥14号 8人喜欢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触目惊心。 而当真实事件遇上儿童性侵案件,更是多增几倍绝望感。 令人痛心的,不只是发现之时,更是真相揭露、却依然无能为力的那一刻。 伤害已经造成,如何弥补,谁来弥补,怎么走出伤害,预防伤害,是这些影片共同探讨的话题。 今年年初...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暖小喵 8人喜欢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煽情情节的电影,但当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往回家的车站走的路上,我竟流下了眼泪。并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一种共情反应。当所有的事情被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大众的关注,神父被调查,进入司法程序,可是然后呢?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男孩,大多都到了为人父的年龄,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痛苦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减了吗?这一切抗争,并不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质疑...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杳杳 34人喜欢
首先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宣传主流思潮的片子。90年代初的中国北方农村,经历了10几年的内部改革,农民的经济生活比大锅饭时期要好了很多。物质生活的好转,必然伴随着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表现在人心里,就是“面子”。红事和白事,是农民最主要的两项大事儿,这两件事儿办的风风光光,就会被认作体面。传统的土葬会占用耕地,大操大办,会耗费金钱,而政府又在提倡新事新办,宣传火葬,人只剩下了骨灰,就不需要坟头埋了,也不...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已注销] 202人喜欢
三餐之间其实有很强烈的关联性。 Breakfast 灰暗色调,人来人往,麻木不仁。 刻板社会体系下,这里没有疑问,没有想象,没有创造。 他们机械地充当理论复制者,欲望复制者。 人性丧失,只剩欲望,获得,扮演和服从。 Lunch 从未停留的侍者是对欲求不满的暗示。 衣冠楚楚也好,简陋粗俗也好。 在本能的驱动下,无一不是一层一层地剥去文明,道德,人性各种外衣,为了达到一己私欲,直到吃人的地步。 JAN的世界观是非常冷漠悲...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Lauren 314人喜欢
不知道这能不能算得上荒诞派,颇具张力的食物、餐具、文具以及泥人,看似无厘头的动画背后隐藏着Jan Svankmajer对交流的深刻思考。对话的维度,揭示的是对话的三个角度:趋同对话、激情对话、自由对话。 第一幕是趋同对话。三个个性鲜明的人互相吞噬,最后由食物、餐具、文具全部成为了同样的泥人。在思想的交流中有一种趋同性,弱势的一方总是会被较强的一方吞噬,强的被更强的吞噬,周而复始,万物归一。就如同文明的发展,...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已注销] 397人喜欢
这部电影拍于1929年,布努埃尔向妈妈借了一点钱,两个星期内完成了拍摄。达利贡献了前期构思,但其实没怎么参与制作。 开头割眼睛的片段,拍出来之后引起极多猜测,布努埃尔拒绝评论,70年代才在一次访谈中透露,割的是一头死牛的眼睛,并且用了强光灯掩盖牛皮的纹路。 割眼睛的男人是布努埃尔,后面被Pierre Batcheff绑在钢琴下面拖着走的两个牧师中,有一个是达利。 布努埃尔和达利曾经表示,剧本构思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Papri 6人喜欢
一下午晚上 看了三遍 好喜欢它的独白 关于记忆 时间的母题 黑白影像有着独特的风格 简单的耳语 心跳 音效 有着独有的震撼力 选择静止的画面,因为一旦画面流动如影像就意味拥有了时间 而他穿搜到过去 那里是没有日期和时间的世界 如同有一天 你遇见一个人似曾相识 不要刻意回忆过去 也许你遇见她 是在未来的某一刻 附上短片独白: 這是一個無法忘卻童年時一幅景象的男人的故事 那個暴力場面讓他不安 而且要幾年以後才會...
评语:《堤》的 超诗意独白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亵渎电影 717人喜欢
去年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后文简称:《一次别离》)从柏林电影节夺得金熊奖之后,几乎一路横扫美国各个影评人协会的年度最佳外语片,最终也包揽了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送上一句实至名归有着马后炮的谄媚,对于伊朗这个神秘的国度,《一次别离》里的世界应该最贴近伊朗人民的生活现状。 导演阿斯加•法哈蒂的这部电影对整个伊朗社会进行了一次白描,通过一对夫妻的离婚间接反映了现代与传统、道德与法律...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猪头妖怪 11168人喜欢
一、译名的“分离” 把英文片名"A Separation"直白地译成“一次别离”似乎是欠妥的,个人觉得译成“分离”或许更为贴切。一来,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在接受采访时也说,“Separation”涵盖了诸多的层面,如何去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留给观众自己。"A Separation of...."这个语法结构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解读方式,但中文名“一次别离”却隐约有种一锤定音的意味,弱化了电影本身的多重寓意。二来,看完整部电影,你会发觉所谓“别离...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西域奇童 594人喜欢
记得一段时间前,和一个好友在一家意大利餐馆吃饭,这家餐馆并不便宜,但餐馆的服务员有不少是拉丁裔。突然我的这位友人来了句:“我不喜欢不会说英语的人来这里。”这时刚刚有一个拉丁裔的服务员过来倒饮料说着不流利不地道的英语。其实我的母语也不是英语,虽然我知道我的朋友绝对不是针对我,我也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但是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这位朋友经常去中国,于是我就想说:我也不喜欢不说中文的人来中国。但可惜的...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詹妮弗舟 4人喜欢
陈丹青:即便是极端避世、主题晦涩的摄影者,也是对着世界独自喧嚣的人。 连着看了两个摄影人物的纪录片,一个是Bill Cunningham,另一个是Vivian Mayer,两人都对摄影非常纯粹,他们都是拍自己所想,但相比而言,Bill可能更入世(尽管与其他比起来已非常脱俗),Vivian的摄影,更加反映自我,她也许也曾想过当摄影师,但最终还是为了生计选择了当保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申请护照时,在父母这一栏填了去世,然后她开始了旅游...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许慧晶 1102人喜欢
大家好,我是《棒!少年》导演许慧晶,感谢大家对影片的喜爱与支持。希望我们的影片能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帮助,有更多的人可以关照他们的成长。孩子们成年后或许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一名大学生或教练,每当有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时候可以回想起这部纪录他们成长的影片,提醒他们记得年少的自己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自己是多么的勇猛、坚定和无畏,记得接纳自己过得自然舒坦一些。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卡卡 625人喜欢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CriticalPath 449人喜欢
今天看完喜丧,半天没缓过来。整部电影都沉浸在浓郁的压抑中让人喘不过气,以至于电影结束片尾字幕走完后整个电影院久久无人离席。因为故事太真实,真实的让人无地自容。每个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在深剖自己,好像把最不愿面对的责任,最难以启齿的耻秘和最见不得人的想法挖了出来曝晒。 不得不说电影的叙事方法很中国,各种含蓄委婉暗示,就是不明说。像一道道印在地上的影子,你看不真切,但能猜的八九不...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REXT 24289人喜欢
首先声明,以下是转载的影评。为什么要转载?因为我能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情,却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能猜出和纳粹有关,可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卍字符还要换成两个Z?那么多大牌影星,为何愿意加盟这部荒诞奇葩的作品?为什么非得是布达佩斯的大饭店?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回答,凭什么说这是一部好片? 据说豆瓣上盛产文青,他们一定能够解答我的疑惑吧。可是当我翻遍了全部126篇影评,我发现要么是用文字把剧情再复...
回复
<前页 1 2 3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Luton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