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日记
我有一位好友,读书很快,读完后聊起来一套一套的,俨然行走中的知乎大神。可我却不喜欢和他聊书。我觉得他读书多半被纯感官体验驱动,太多时候是在用身体阅读。当然啦,感官享受并不是不好的。感官体验本身是件好事,享受就是享受,身体诚实也是一种诚实。但是,不同类型的享受会造成不同后果,有些不错,有些更好,有些是暂时的,有些却能形成持久的愉悦。神农尝遍百草,才能对症下药,读书也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选择的过程。 我常常打趣我的朋友,说他是在实践一种A片式的阅读。这种说法出自总爱开《无尽玩笑》的 大卫·华莱士 。华...
来自:豆瓣日记
流体绘画是我自己乱起的名字,国外多叫pouring painting, 我觉得叫泼画可能更接近发音而且简洁。 大家随便叫吧。 话说pouring painting欧美国家非常非常火,原因很简单---太好看了,而且不用绘画基础。 我觉得这完全是个玩耍性质的科学试验. 口说无凭,先上老外实例为敬。 看得人心里痒痒啊。 于是凑了工具。 mod podge是一种美国手工胶水,最主要的用途是做蝶谷巴特的,但是近年来已经被玩坏了。 图片转印啥的也搞,画画也用了。 (链接http://www.weibo.co...
来自:豆瓣小组
2016,我的動畫選
冬番 – 《昭和元禄落语心中》
春番 – 《甲鉄城のカバネリ》
夏番 – 《モブサイコ100》
秋番 – 《ユーリ!!! on ICE》《フリップフラッパーズ》
其他 – 《花とアリス殺人事件》《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 劇場版》
年度 – 《フリップフラッパーズ》
地雷 – 《コードギアス 亡国のアキト 最終章 愛シキモノタチヘ》
EP選
平川哲生《甲鉄城のカバネリ》#5〈逃げられぬ闇〉
平川哲生《甲鉄城...
来自:豆瓣小组
关于制作方面的想法(没法实践==)
和着音乐节拍的战斗画面是常用的吧,搭配BGM是一定会考虑的吧;
那44拍和43拍的感觉会不会有不同呢?
其他拍子呢?
欢迎吐槽。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比利·林恩》散场后,一些观众选择了回到妥帖的日子中去。因为信奉着“这个世界不会更好,但也不至于更糟”的无神论,稳定才是生活的关键。对于电影中的主人公,选择是别开生面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的一次改变。哪怕是坚定了所谓的意志信念,稍有的激荡和动摇,就足够支撑电影的黄金时长。 可《我不是潘金莲》却是拧巴的,硬是要反着来,这可能是很多文学改编电影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径。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
来自:豆瓣日记
八月第四周,《海洋中的爱与性》以科学(咦?)名义探究石斑鱼与美国龙虾们五花八门的X生活;豆瓣鳄鱼姐新作《今夜必有暴雪》深挖整容行业秘闻,谱写行业菜鸟奋斗史;布克奖、龚古尔奖获奖作品《深入北方的小路》《温柔之歌》中译本全新问世。 虚构类 《独居的一年》《小说灯笼》《下一站,天国》本周占据虚构类榜单前三位。新上榜的四本新书中,第六位的《今夜必有暴雪》,是豆瓣人气作者 鳄鱼姐 的轻职场群像小说新作。作者以亲身经历为材料营造故事,窥测整容行业中那些隐秘又荒唐的潜规则,熬制出一碗添加了大剂量冷幽默的职场毒鸡汤。而继前段时间的《幽灵》之后,北欧犯罪小说天王 尤·奈斯博 的《警察》,则用令人窒息的连环杀警案,将哈利·霍勒警探系列推入愈加暗黑压抑的氛围。 两部国际文学大奖获奖作品本周也进入榜单。2014年布克奖得主理查德·弗兰纳根的《深入北方的小路》,以父亲在二战日军战俘营中的真实经历为材料,历时十二载创...
来自:豆瓣日记
今年三月中旬从欧洲回来,我基本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在在沙子里,只读书听音乐,不允许自己过于关心美国时政,几个月来不看电视新闻,只选择性地听新闻。但平静的日子一次次被扰乱,夏洛茨维尔暴力事件发生后,我感觉不能再视而不见。看了两天电视新闻,仍然觉得speechless,却又感到必须说点什么,同时也通过整理这篇文字,去阅读一些有关文章,与朋友交谈讨论,了解到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历史背景。作为一个公民,这些也是应该知...
来自:豆瓣日记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地精平权运动”。曾经,他们是粗鄙、恶毒、愚蠢的邪恶势力炮灰,而随着幻想的世界日益复杂与深邃,地精这一种族形象也自然要变得立体起来。 作者丨Kalisse 丨 地精=哥布林≠侏儒 正式开始之前,咱首先得把俩名词给分清:地精(Goblin),亦即哥布林,与侏儒(Gnome)是完全不同的物种。 关于侏儒(Gnome)的词源,说法较为一致:它由16世纪著名的炼金术士帕拉塞尔苏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你可以在《钢之炼金术师》及《Fate/Grand Order》中见到这位炼金术士的踪迹)。在...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寺山修司是个俳句作者,诗人。在根源文化的纯粹里,诗是不可翻译的,所以当我们在寺山修司诡异的影像世界里漫游,我们试图以文本理性的解构是徒劳的,因为映画反映在个体的头脑里,它的投射只是寻求每个人自己主观意志认同,以弗洛伊德或者对其他大师的认同性了认知往往是一厢情愿的,潜意识是私我的事件,对于观众而言视觉的冲击只能造就自己对影像语言的再造,解读出自己的东西。而将他定位成情色大师显然...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还可以顺便检讨他自己渴望神秘却陷于言说困境的浅薄。 连美的细节都没有,一切都敷衍在简单粗浅的意象性言说上面。 连模仿圣经都那么死板。 不由得想起,里面探讨到了很多东西,想来导演也是一知半解。 不知在哪里骗到的100万美元的投资。 在看《鼹鼠》的时候,就感觉到导演的功力确实有问题。总是脱离不了文学性的压迫。 在故事上《鼹鼠》还算是漂亮,但是,看到《圣山》之后,我只能这么想——人家好不容易凑成一部完整电影...
来自:豆瓣日记
【映画考察】映画「さらば青春の光」を通してのED解釈 《四重人格》(日译:永别了青春之光)是英国乐队“The Who”以他们的同名专辑《Quadrophenia》为基础制作的1973年的电影,山田导演在制作《电影 轻音!》的ED时在这部电影上得到了灵感。ED中的舞台,有着白色...
来自:豆瓣日记
未来的木果: 听你妈妈说起过,有一阵子你很喜欢和 Siri 说话。很多大人也喜欢有事没事就和 Siri 说上两句。不过,大人们只把 Siri 看作一个好玩的应用,而孩子们却很可能把它当作一个有趣但又有些呆头呆脑的小伙伴。 想想看,如果睡觉前给你讲故事的是机器,你一个人玩时在旁边跟你有一搭没一搭聊天的是机器,而你的很多新词儿也是从机器那儿学来的,为什么不可以把机器当作一个亲密的小伙伴呢? 机器可以用最好听、最温柔的声音跟你说话,机器不会像大人们那样时不时对你发脾气,机器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都陪伴在你...
来自:豆瓣日记
日志一直有被禁止的内容。。 http://pan.baidu.com/s/1i3JYhO5
来自:豆瓣日记
*提前祝黑色电影小站的友邻们,特别是站长惧色、大奇特新年快乐,这篇译文送给你们! 原文地址:http://www.sensesofcinema.com/2003/25/de_toth_interview/ 本次访谈原刊载于《黑色电影读本(第三卷)》(2001.2.12). 人物简介:安德烈•德•托斯1913年5月12日生于...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2017年7月番中,《人马小姐不迷茫》应该是最被忽视的一个了,毕竟百合题材已经过气了,人外题材也没限期过波澜,连京都做的《小林家的女仆龙》都扑街了,在2017年还搞这样的作品跟自杀没两样。动画第一话,用百合吻戏作为开场,更是坐定了媚俗无聊的罪名,就好像20年...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几个朋友说《口吃》的声音做的好,闲来无事,我就试着简单的分析了一下,以下分析纯属个人揣测,供大家交流分析。 开篇未出正片画面,就给出了打电话的音效,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角的口吃上。而声音略大的话务员的声音,和后面对方挂电话后有些刺耳的嘟嘟声,都...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