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梦迹沙河
来自: 梦迹沙河 (荆州) 2018-06-21 04:49:32创建   2022-02-07 23:57:30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23人喜欢
很多人认为,情绪产生后,如果不及时排解,就会越积越多,像房间里塞满了东西。再塞下去,就会把房间撑塌。因此,如果用压抑的方式对待情绪,不排解,不发泄,就会对精神和身体带来潜在的伤害,乃至显然的伤害。 基于这样的设想,就会觉得,“发泄情绪”是必要的,或者说,“排遣情绪”是必要的。那么,说话时候带几句骂人的口头禅——并不是骂谁,只是为了释放情绪;生气时候打打沙袋,捏捏方便面、摔摔不值钱的东西来“减压”,就是合理的了。 事实恐怕未必这样。那些总是“释放情绪”的人,一开口就在释放情绪的人,情绪还是释放不完。而很少释放情绪的人,似乎也并没有太多情绪需要释放。如果把情绪比喻成一间屋子里塞满的东西,那么,只要你不断地往外取,它总该越来越少。但通过“发泄”或者“释放”来减压的人,往往取了半天并没有情绪变少的迹象。 虽然也有类似小孩闹人——哭累了就睡着的情况,一个人打沙袋,也会出现打累了就没那么生气的现象,但...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王路 270人喜欢
日本近年流行一种家居整理术,叫“断舍离”。听起来似乎会联想到剃度出家什么的,翻开书看,松了一口气,和那些都没有关系,就是收拾整理旧东西的技术。换个流行的说法,叫“人生整理观念”。 断呢,就是不该买的东西别买;舍呢,就是该扔的东西果断扔;离也一样。发明这方法的人,是个女人,叫山下英子。我请教过周围好些奇男子,他们熟稔长篇累牍的日本女人名字,却未尝听说过这个山下英子。倒是一位女编辑听过,从陈慧琳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37人喜欢
看到一封抑郁症自杀者留在网上的遗书,想聊几句。他说很早就想自杀,绸缪很久,安排好了一切,准备自杀的时候,突然被人发现了。这让他对世界“从失望变成了失望透顶”。那之前他也想过自杀,但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老天爷很清楚我不想死在一个这样的时期,所以它在我做了决定之后就开始想法设法的扰乱我的计划”——在他的认知里,老天爷阻止他自杀的手段,首先是让全球范围的疫情爆发,其次是他去年的自杀被发现,他认为老天爷这样不是要帮他,只是想戏耍他,于是最近又自杀,这次真的死了。 为什么疫情爆发是老天爷为阻止他自杀而安排的,他在遗书中解释道:“在此我想说一下,我不是说别的死去的人都是不重要的或者说是扰乱我计划的外界因素,在他们的人生里他们就是主人公,而在我这边我就是主人公,这个世界是由以大家每个人为不同的主人公而重叠起来的。我也不是没想过老天这样做可能是想要挽留我,但是仔细想了一下还是比较确定它就是想耍我罢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40人喜欢
不抽烟的人不需要抽烟,也没有烟的需求。但当他开始抽第一口烟的时候,需求就在暗中滋生。抽烟的行为,制造了抽烟的需求。 走在街上的人,本来可能完全没想到和异性有关的事情。这时,突然有个漂亮异性从身边经过,他看了一眼。因为这一眼,他就想看第二眼。“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也就是说,第一眼制造出了第二眼的需求,而第一眼和第二眼合起来,又制造出多看几眼的需求。贪欲就顺着这条蔓藤爬上来。以至于对方早已消失不见,他的需求却没有磨灭。这没有磨灭的需求,可能引导他去想别的事情,甚至做出一些原本没有预计的行为。 很多东西,当你不了解的时候,是没有兴趣的。或者说,兴趣没有被开发出来。《水浒传》里面,李逵在梁山的时候,想的也就是吃肉喝酒,没有想过女人的事情。但跟着宋江去了一回东京,见过李师师,回来路上就烦恼得不得了,发现借宿家的太公女儿和小伙子私通,恨得把他们都剁了。 人的需求是可以被...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43人喜欢
写文章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写什么。分两种:写之前不知道,写的时候不知道。 写之前不知道,就写不出来。写不出来怎么办?最廉价的建议是:多读书。人家问季羡林写不出来论文怎么办,季羡林说,水喝多了,尿自然有了。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有严重的误导性。 一般来说,自发想写东西的人,只要不是别人逼你写,你的阅读量基本不会太少,不会少到必须靠多读书来补课的地步。可是你又写不出来,这种情况下,再去多阅读,想靠“增加输入”来形成“有效产出”,作用非常小。 写文章和拉撒不一样。拉撒是被动的,只要吃喝,排泄物是自然出来的,屎尿向下走,但文章向上走,提笔是主动的。食物变成残渣,是从有秩序到无秩序,而阅读形成文章,是从无秩序到有秩序。 吃了不拉,憋得难受;但天天看小说,一个字不写,并不憋得难受。一个人,不让他吃东西,确实拉不出来,但要想堵住他的心,不让他产生任何想法和情绪,做不到。只要他不死,每天在生活,就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43人喜欢
我的父母没有去过国外,却一直对国外挺向往,每当听到别人眉飞色舞谈起去国外旅游的经历时,也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只是我爷爷身体不好,加上家中诸事繁琐,一直没有机会。我曾经想,如果将来我在国外生活,有条件的话,也要带父母过去。但到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很难。 他们没有办法在国外生活。旅游还可以,但生活的话,可能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不具备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下适应的能力。 那位父亲的朋友,在我家谈起去美国旅游的经历的时候,我稍一了解,就发现其实乏善可陈。他的旅游远远比他讲的没意思得多。——他是跟随公司一起去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杜瑟 446人喜欢
最近《纽约客》刊登了Jiayang Fan的关于宁夏生产葡萄酒的长篇文章,提到中国从2000年到2011年进口葡萄酒增加了2600%, 并引用知名酒评人Suzanne Mustacich的评论:“(中国人)对葡萄酒概念的热忱超越了具体实在的知识。” 喝点葡萄酒真的需要那么多知识? 1. 今宵酒醒何处 有次去朋友家里聚会,有个哥们儿晚到了一个小时,说因为事先有约已经在外面吃过,带了两瓶葡萄酒,让大家随便喝喝。我看了下都是加州纳帕谷(Napa Valley)的酒。开了其中一瓶后,哥们又拿出来一样新式...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39人喜欢
辛苦不止是一天到晚都得干活,更体现在,哪怕闲下来,脑子仍然会被某些事情牵缠,不自觉地要去想它。我们常说“思想的自由”。而解脱,是“不思想的自由”。换句话说,我不愿意去想一件事情,完全可以不去想它。没有任何外力或者外境,能够逼迫我、诱导我,去想任何一件事情,这是真正的自由,也是解脱。彻底的自由,不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可以不做,而是不愿意想的事情可以不想。 我们都做不到这一点。“不想什么”的自由,被剥夺最厉害的人,可能是精神疾病患者。我们也多多少少地被剥夺。比如,早上中了五百万彩票,你能在得知中奖后一天不去想它,该干嘛干嘛,那你很有本事。如果突然检查出癌症,猝不及防,要说在之后的24小时里一秒钟也不要想它,你做不到的。 好在这样的事情并不多。一般只有少量时候、少量事情,拥有占据我们大脑不出来的势力,如果变成大量时候、大量事情,就需要去看精神科了。 想一件事情,佛教叫“造业”,造的是意业。造业在很多...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她生活 1人喜欢
发明高跟鞋的人一定是个奇才,女人一穿上它,不自觉地就会前凸后翘起来,走起路来光是姿势就能释放荷尔蒙气息。问题是:高跟鞋为什么如此诱惑人心? 第一个穿高跟鞋的竟然是男人? 高跟鞋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但高跟鞋并非一下子就蹿起三寸高,它的高度是从十六...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856人喜欢
读金庸之后的十年里,我都以为金庸没有什么文笔,全靠情节取胜。十年后,偶然翻《天龙八部》,惊叹金庸的文笔。后来我逢人就说,金庸有文笔,文笔非常好。 金庸的文笔,好就好在,让你完全忽略了他的文笔——你根本不会在意他这个词用得是不是优美,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上去了。这个很要命的。有些作家,文笔很不错,一个平庸的故事,借用了文笔上的技巧,呈现出来感觉还可以。比如,阎连科的《日光流年》...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可乐的广播: 不要网恋😂😂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149人喜欢
1、 经常有人问我:你孤独吗? 我说:有时候会啊。 别人就说:噢,原来你也会孤独呀。 是的。不过,这里面有误解,而且是两重误解。有时候交流是困难的,一个人袒露自己的状态,别人照着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就错会了。 像我们这样还没有从烦恼中解脱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不管是单身,还是热恋,还是已婚,不管是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婴儿,还是情窦初开的少年,或是垂暮西风的晚年。世间哪个凡人没有孤独的时候呢? 而且,有时候孤独,并不代表常常孤独,不意味着生活因孤独的造访而陷溺在绝望痛苦中,从而急切地渴望开始一段感情,渴望某人的陪伴,或者恣情的放纵。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的人里,还没有谁从来不孤独。有没有不孤独的人呢?一定是有的。但我们见不到。就算见到了,也不认得。有些人的生活很清寂,比如长久在山上住茅棚的道士,墙壁被火不知烧过多少次,从井里挑水煮饭,我们觉得很孤独,对他而言,也可能是其乐陶陶的淡然。 但对绝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31人喜欢
看新闻,男子一家发现死去的儿媳坟墓被动过,棺木被撬开,尸骨和埋进去的三金都不见了。报警,发现是死者父母半夜迁走的。迁走是为了给其他家配冥婚,收了八万彩礼。男子一家要起诉,律师说,父母迁走女儿的尸骨并不违反法律。 在相对贫穷的地方,有冥婚的习俗。本来家里的经济已经够困难了,还要花一笔相对不菲的钱,给死去的亲人配冥婚。瞒着亲家半夜迁走女儿尸骨的父母,倒是不难理解,因为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八万块,而愿意花八万买这尸骨的家庭,倒令我更唏嘘。 买的算什么呢?是活着的人无处排遣的悲伤迫切需要一样东西来抚慰。假如是中年人的父母过世,孩子想必多半不会为死去的父母再配冥婚,但如果是年迈的父母尚在,而孩子——尤其是尚未成家的儿子过世,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恐怕父母为死去的儿子配冥婚的动力是很强劲的。用报道里的话说,有人排队等着。 那些老头老太太真的觉得死去的儿子需要这个吗?也许觉得,也许不一定。觉得不一定的人,也未...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17人喜欢
在 《聊聊弘一法师》 中,我说,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在轮回中,99%的时间是在三恶道的,剩下0.99%在天道,0.01%在人道。有情造业,99%都是在人道,0.99%在天道,0.01%在三恶道。还说,三恶道的众生,主要是去受报的,几乎不造业;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造业也非常少。 这些说法,有根据吗?这篇文章就用《长阿含经》来解释解释。 1、 《长阿含经》说,“阎浮提人”有三事胜“拘耶尼人”。阎浮提,就是南赡部洲,我们所在的地方。拘耶尼,就是西牛货洲。还有东胜身洲,也叫“弗于逮”;北拘卢洲,也叫“郁单曰”。 经上说,南阎浮提,有三种事胜过西牛货洲: 一、勇猛强记,能造业行。 二、勇猛强记,勤修梵行。 三、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西牛货洲也有三事胜过南阎浮提: “一者多牛,二者多羊,三者多珠宝。” 西牛货洲,就是贸易牛的地方,所以多牛、多羊、多珠宝。 阎浮提还有三事胜过“弗于逮”,也就是东胜身洲...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16人喜欢
上篇文章里写:有人用魔鬼的手段对待魔鬼,还以为自己是人。其实,人用了魔鬼的手段,就是魔鬼。魔鬼用了人的手段,就是人。 有朋友说:“想起六祖坛经里,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 我当时检索了一下,没找到。不知是表达不同,还是六祖压根儿没说过。 不过,大德那么多,万一真有人说过,在特定场合下,也可以给它一种合理的解释: “正人用邪法”,说的是正的发心,发心清净,在特殊情况下,迫不得已,用点权宜之计,是可以的。 其实,发心正,就是正法,发心不正,就是邪法。只不过,发心隐微难见,人们常从事相上看。 这就像儒家说的,嫂嫂与叔叔拉手,是不正当的,但如果嫂嫂掉到河里,叔叔把她拉上来,就是正当的。 只是,权不能当常用。因此,即便有大德说过,“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也不宜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践行的依据,否则,就可能出大篓子。 你觉得自己是正人君子,强奸是邪法,好,我去强奸一个人,正人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曾良君 79人喜欢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古龙先生常常写4个字“握紧刀锋”,这是一种很痛的人生态度,如果要做一个纵情肆意的浪子,就要过危险而疼痛的生活,如果你没有身处在危险之中,那么事实上浪子也就失去了身为浪子的魅力,握紧刀锋是因为刀锋下悬挂着想要的东西,是美酒也是美人,是豪情也是义气,是孤独也是痛苦,这些东西共同构筑成了古龙的江湖,所以他要握紧刀锋。 然而我没有什么想要握紧的东西,我人生的刀锋下空空如也,我的世界并非剑走偏锋、波诡云谲的江湖,而是一片宁静的乡间池塘,池塘边有一颗刚刚开始结果的苹果树。 我人生中的愿望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78人喜欢
很多人爱说“做自己”。或者叫,“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问题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是什么,你知道吗? 反正我是不知道的。这个太难了。过去的禅师,当头棒喝,面壁十年,就是想见到“本来的样子”,但绝大多数的人,都失败了。 “本来的样子”,是极难见到的。误以为容易,只是因为人们往往喜欢用一时的情绪和感受替代它。比如,在一件事情做得很挫的时候,心想:我真挫呀,我就是一个笨人呀,随即回忆起,我从小就有什么事情做不好,比人家都慢半拍,这样想出一系列例证后,就归纳出结论:我是个笨人,笨才是我本来的样子。或者,我是个缺乏勇气的人,缺乏勇气才是我本来的样子。 这样想的时候,先前涌出的烦恼,对自己的不能接纳,一时平息下去了,好像得到了治愈。但这只能叫“治”,不能叫“愈”。当心绪平静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会开始对自己的“缺乏勇气”产生不满。如果他碰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时,会变得十分自信,很有勇气,当自信和勇气给他带来胜利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45人喜欢
1、 历史很残酷。但生活在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完全意识不到历史的残酷。因为当他们一旦要看见历史的残酷时,自身就很快成为了历史。而历史之所以残酷,就在于它总是不断地把现存的某些事物变成历史。如果一个人、一件事物,寿终正寝而成为历史,是不算太残酷的。残酷的是,寿本来没有终,却稀里糊涂成了历史。就像一辆车,开十几年报废了,也算不上啥。但如果是刚买的新车,还没开回家就报废了,这有点残酷。这种残酷不用说,多半是人为的。 2、 我爸兄弟三人。大伯得了癌症。小叔的妻子得了癌症。我爸说,怎么癌症都赶到咱家人身上了呢?类似的话,我在老家亲戚中不知听多少人说过。我大伯刚检查出癌症的时候,拒绝相信,“咋能会得这病呢?” 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问:“怎么可能不得这病呢?” 以现代人的预期寿命看,患癌症的概率大概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也就是说,三四口人的家庭,如果都顺利活到老,出现一个人得癌症,是平均水平。如...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10人喜欢
我说话是比较笨的。和写文章不一样。写文章可以慢慢思考、调整。表达不精确的地方,琢磨来琢磨去,慢慢敲定下来。但是说话,说出去的字,作为声波振荡消散在空气中,没办法让它再振回来修改了。 有时候,会有一些网上的平台找到我,聊合作。我因为不会说话,就容易把事情处理得不太好。通常是,听别人聊,别人一说,我就说,好啊,行吧。给人一种似乎答应了的感觉。 但是,回头一看合同,总是觉得不对劲儿。虽然合同里看起来也大体像电话里聊过的,但就是会让你觉得和之前聊的有点不同。 这里面很有意思。同样的事情和条款,口头沟通的时候,总感觉也可以考虑,而一旦落实到合同上,就完全不想考虑了,看起来一旦签了就会“动辄得咎”。这弄得我也比较尴尬,之前口头聊,对人家说了“好啊”“行啊”,再反悔,显得自己像出尔反尔,不重承诺。 之前看过一篇范伟的报道,我觉得我有点像范伟。一方面,不太擅长口头表达,像生活中的范伟;另一方面,像小品中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路 31人喜欢
(此文是在善导书屋的讲座。感谢宗道法师和各位听众。这是第六讲,约18000字。) 1、 讲今天的内容之前,先讲个词:无我。 佛教讲“无我”,我们学佛,嘴上说“无我无我”,心里很难理解“无我”,更难接受“无我”。如果理解了,接受了,就从凡夫变成圣者了。之前讲过,成为圣者要断三结,其中一个就是“身见”。“身见”包括“我见”和“我所见”。我见,就是认为什么东西是我;我所见,就是认为什么东西是我的。 大家想想:父母是不是我?父母不是我。但父母是我的父母,这也是身见,是“我所见”。同样,子女也不是我。但你再想想:一个女人刚怀孕的时候,孩子在肚子里,这时候孩子是不是我?如果说不是我,那还没怀孕的时候,身体里的一个卵细胞,是不是我?如果说不是,那身体里的其他细胞,是不是我?如果说都不是,那把所有细胞都排除掉,我还剩下什么?如果说卵细胞是我,那为什么慢慢从它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呢?从哪一瞬间开始,本来是我的东...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豆友3885817 21人喜欢
哲学电影微课堂系列 第二讲:一个孤独的朝圣者 ——《荒野生存》与存在主义 (开课时间明晚,即2月7日、8日晚8点开始) 每当我不知道该看什么电影的时候,都会询问我表弟斌斌的意见。因为他阅片近万,品位不俗,欣赏水平不低于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记得某年寒假,我返乡后去他家玩,让他推荐我一部他心中最震撼人心的电影。他毫不犹豫地向我推荐了肖恩·潘(Sean Penn)的《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 斌斌陪着我看完了《荒野生存》,然后问我感觉如何?我从心底蹦出两个字:“震撼”。直到多年后撰写...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版纳君 6人喜欢
开花结果,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延续香火,以保证种群生命代代相传,这不仅是动物生存之根本,也是植物存在的意义。为了生存,植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进化出了古老的孢子生殖,快速高效的无性生殖,以及五彩缤纷的有性生殖。花,当今世界最为缤纷多彩的植物构建,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冬惊 23人喜欢
如果你点开这篇文章,多少能说明你认为自己在某方面有些许过人的才华。或者至少曾经做过一个靠才华吃饭的梦吧。 那么你或许和我一样,在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时候,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灵光闪现,多少有一种做梦一样的感觉。“原来我曾经这么有才华!我怎么就变成今天这样...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0 11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梦迹沙河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