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Marcellus
来自: Marcellus (北京) 2018-06-20 22:23:10创建   2022-12-10 20:37:10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道之 53人喜欢
德法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ies in Germany and France) 开课院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2014年秋 上课时间:周二第三四节课 开课教师:蒋洪生 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德国和法国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理论现状。本课程将从下述德法批判理论大家中选取若干进行重点讲授:德国的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奥斯卡.内格特、亚历山大.克鲁格、斯洛特戴克等。法国的阿尔都塞、巴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黄小邪 15人喜欢
Transmedia and Film Culture: from the 1920s to WWII List for: Ling Zhang List Advisor: Prof. Tom Gunning Abel, Richard, ed. French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A History/ Anthology, 1907-1939.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Allen, Richard and Turvey, Malcolm, eds. Camera Obscura, Camera Lucida: Essays in Honor of Annette Michelson.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uyan 115人喜欢
首发澎湃·思想市场 序:“在心脏位置的摄影机” 由固定班底合作完成的《眼泪之盐》(Le Sel des larmes)是菲利普·加莱尔的最新电影,让-克洛德·卡里埃尔(Jean-Claude Carrière)与阿莱特·郎格曼(Arlette Langmann)作为联合编剧,雷纳托·伯尔塔(Renato Berta)美妙绝伦的胶片黑白摄影佐以让-路易·奥贝尔(Jean-Louis Aubert)间奏且抒情的音乐,都使得这部典型的加莱尔作品一如惯常地令人赏心悦目。年初参赛柏林电影节并展映于上海电影...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VCD影促会 10人喜欢
按:从影像的角度讨论劳动关系与无产阶级的审美意识形态,我们必然无法绕开爱森斯坦这样一个关键的起始点。作为蒙太奇手法的奠基人,爱森斯坦以革命性的艺术语言结合鲜明的政治主张,成为了苏联先锋派的领军者之一。作为今日的观者,我们应该如何拆解影像形式与政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王璞一零一 15人喜欢
(请勿转载) 在莫斯科,通过观察自己的情敌、阿西娅·拉西斯的伴侣赖希,瓦尔特·本雅明认识到,组织生活对人大有益处,给人以耐心,提供必要的纪律。 在进入学术体制失败后,本雅明一度非常接近“入党问题”,自称,阻碍他的,只剩下“外部考量”。 他和弟弟格奥尔格亲近了。格奥尔格·本雅明已加入德国共产党,而且声望日高。格奥尔格和希尔德·朗格结婚时,本雅明还开玩笑说希尔德的天主教父母遭到了双重损失——女儿不仅嫁人了,还嫁了个党员。其实,希尔德作为当时少有的追求法律事业的德意志女性,有自己通向左翼的道路。 耐心,纪律,持续的工作,韧的战斗,这在格奥尔格和希尔德·本雅明身上体现更深吧。格奥尔格持续在柏林工人区做医生,搞公卫科普,为工人阶级子女体检,希尔德一直努力为底层做法援。他们的二人世界成为了柏林进步知识分子的沙龙,瓦尔特·本雅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歌德论,就在那里萌芽。纳粹上台,格奥尔格被捕,瓦尔特在巴黎...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evis 64人喜欢
迈克尔·斯科特·克里斯托弗森/文 王立秋/译 译自Michael Scott Christofferson, “Maoism and the French Six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12 (2) 195-204。中译得到作者许可,条件是:完整引用原文作者和出处,并保证内容,不做删改。对中译文的使用也应遵循这一要求。文章首发于“四季书评”:http://www.4sbooks.com/archives/6319.html 本文是一篇书评论文,评论的是: 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灰狼 38人喜欢
本文首发于学术研究公众号【观察者的技术】Tech-observer 导言:这篇文章为2007年弗朗西斯科·卡塞蒂为耶鲁大学电影学系研究生开设的“电影经验研讨班”(研讨班最初命名为“经验与反身性”[Experience and Reflexivity])主题内容的文字稿。电影经验研讨班是卡塞蒂在撰写《世纪之眼》(Eye of the Century)时最重要的衍生成果之一,立足于回顾过往一百年中电影的“经验”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卡塞蒂最初使用了Filmic Experience这个术语来指称“电影...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愈思长林 2723人喜欢
我从不囤电子书,因为我永远不愁找不到资源! 今天,笔者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码住,满满干货! 全文目录 01综合性搜书网站 02外文资料 03学术文献综合 04台港繁体资料 05古籍方志家谱 01 综合性搜书网站 1. 鸠摩搜书 网址:http://www.jiumodiary.com 功能无比强大,豆瓣友邻制作,连接微盘、我的小书屋、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多家网站,专门用来解决找书难题。每当我有书找不到,第一时间上鸠摩。 2.世界数字图书馆 网址:https://www.wdl.org/zh/ ...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只身打马过草原 3294人喜欢
许立志,男,1990年生,出生于广东揭阳。 2011年2月进入深圳富士康,成...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ztshin 184人喜欢
写下这篇总结的初衷很简单,希望通过申请季的回顾得到对北美文科博士申请策略的新思考,并希望这种叙述能够有机会触碰到同样在经历或者准备要经历这个过程的同学。作为一个媒介研究的学生,我一直相信Open Access和Information Network的重要性,而文科博士申请的信息板块,可能仍然是现有的(尤其中文)网络平台里面最欠缺的部分。我因为拥有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而深感自己拥有了一种奇特的、专属于网络时代的“特权”。但也因为网络的存在及其媒介的自反性,它给予了我们乌托邦式的去建筑开放环境的可能性。而“申请北美文科博士的分享”(包括我这个日记)可能是这个设想中,最现实的、微小的、可行的实践。 在这个实践中,我会分析每个申请component的重要性,并想要论述的是:1、考北美文科博士大多数时候不需要你是天才,也不需要你是全才,但需要你是有调查能力的可塑之才;2、考北美文科博士需要100分的话...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丁萌 28人喜欢
[根据现有的中译本校对。请勿转载。不喜勿入。]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们》 开场白 有个人,你或者我,站起身说:“最终,我愿意学会生活。” 但为什么是最终? “学会生活”:多么奇特的一个警句。谁去学?向谁学?教会人怎么生活,但向谁教?我们会明白吗?我们会懂得怎样去生活吗?并且首先,“学会生活”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有,为什么是“最终”? 单单就其本身而言,脱离了语境——但语境常常是开放性的,因而难免出差错...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池升琬的广播: 我一直都不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我注意力不专注,很难持续学习很长时间,并且拖延症严重,到ddl还有破罐子破摔的习惯,所以我研究了好久终于找到了适合我的学习方法。 因为现在在大学,每天虽然课不多,但是时间被分散开了,又要准备考研和考证,很难达到别的人那种一天8-12小时的学习时间,而且结合我实际学习状态也不现实。所以我每天规定的学习时间是3小时,每天最差也要完成3小时的专注学习时间。 我会在前一天规定一个3小时的学习内容。内容主要是两类,眼前必须完成的和必须坚持的。 比如最近有考试,我每天需要做一套题,大概需要2h;另外我要准备考研,每天需要坚持背单词,所以3h里剩下的1h我用来背考研单词。 3h的任务非常轻松,其实也就是两件事。因为对于我来说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就是开始难,容易走神。所以在3h专注时间内完成必须完成和必须坚持的两件事,已经达成了我本日必须做的目标了。然而学习其实是会产生惯性的,因为考研时间紧迫,学习惯性产生之后你会发现“还有好多任务需要做”:比如做完卷子你会发现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需要背诵,或者是有很多作文经典句式可以套用,在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可能就延长了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个时间里因为你对学习产生了惯性和求知欲,其实也是十分专注的。 这个方法总体目标就是保证每天都有在学习,不给自己规定过重的任务,凭借学习惯性而不是强迫症延长学习时间(因为我的强迫症是如果完不成我会很痛苦,反而排斥学习这件事)。后期我会三小时制调整为4小时。然后慢慢延长以适应自己的学习强度。 这是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给大家提供参考😋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杰瑞猫 790人喜欢
在拿到二战成绩单前,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迫切,目光却比你们更加迷茫... 先附上自己的成绩单~~ 一战:7月07日 看这成绩,口语和写作简直是不忍直视!!口语全程结结巴巴,写作也是胡编乱造(捂脸)。。这两科考后我就知道凉凉了。。 眼看着9月份的申请马上要到了,我慌啊!知道成绩后赶紧报了8月18日的考试。 二战:8月18日 二战把复习重点放在写作和口语了,虽也不是高分,但比一战好很多,总成绩也提高了1分。 虽然成绩在某些高能大佬那边不算神马,但是站在普通烤鸭党的角度来说,我的经历可能对大家更适用,是...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山东民间智库 1人喜欢
柏林文化状况中的克拉考尔 ——从生命经历到电影观念 Kracauer in th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纪恩同学 663人喜欢
前几天的吐槽下面有朋友想让我推荐几个可能还对年轻学者比较友善的C刊,我这里提几个我知道的。有几点要声明的啊:第一,说它们友善只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对,可能别的朋友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第二,我这里说年轻学者,主要是指青椒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我真的不知道了(文章真的牛,你们可以直接投《社会学研究》、《社会》,它们也有发本科生论文的先例);第三,期刊各自也有选题的喜好和写作形式,大家投稿时候应该先把它们以往发表的文章多看看,了解一下它们的选题和风格,不合适的也就不用投了;第四,这里提的主要还是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刊物,尤其本人关注的小领域。 名单如下: 中国青年研究(前几天有朋友提了,确实编辑们都比较负责,作者投稿过去应该都会回复,不合适就拒了,不会拖着石沉大海。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投过,虽然被拒。选题时髦,年轻学者发的挺多) 探索与争鸣(也有朋友提了,据说对年轻学者有支持。我理解它还是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离商 129人喜欢
商务印书馆--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意大利文学史》 弗朗切斯科•德•桑科蒂斯 《审美的政治:英国艺术运动的十个瞬间》郭婷 《漫游中世纪的英格兰》[英]伊安·莫蒂默 / 鞠熙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艾略特.温伯格 / 光哲 (已出) 《朝圣者的碗钵 : 莫兰迪画作诗思录》 菲利普.雅各泰 / 光哲 《观看的技艺:里尔克谈塞尚书信选》里尔克/光哲(已出) 《书写真实的奇迹 : 葡萄牙语文学漫谈》闵雪飞 等(已出) 《文学的异与同》张治(已出) 《翻译之耻:走向差异伦理》[美]劳伦斯·韦努蒂/蔡受百(已出) 《斐德若篇》 [古希腊] 柏拉图 /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批评的艺术史家》[英]迈克尔•波德罗著,杨振宇译 《人民的形象——库尔贝与1848年革命》[英]T.J.克拉克著,张茜译 《时间的形状》 [美] 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已出) 《描绘的艺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UFO攻击磁器口 8193人喜欢
这是一篇关于赛博朋克世界观的粗浅入门。 当我们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出一派宏伟瑰丽的图景。但在另一种可能性中,我们的未来将被技术、网络和科技寡头所支配,人性则泯灭、迷失于充满冰冷高科技的反乌托邦之中。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催生了科幻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流派:赛博朋克。 赛博朋克脱胎于在60-70年代兴起的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后者试图改变传统科幻小说重视技术、奇观与历险而忽视人文精神内核的创作风格,不再单纯从科学与理性出发进行创作,而是将神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更为复杂的题...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陆钓雪de飘飘 333人喜欢
前言: 1、该推荐书目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文艺学考研推荐书目]为前提。 2、如果与以上书目有所重复,则代表该书非常重要;若没有重复,则并不表示孰优孰劣,只是在此基础上增添的一些个人力荐的阅读。也许有几本恰恰是应该研究生或者本科生阶段阅读的。 3、全文随意分为基础篇、精选篇、番外篇、史哲篇,有的过于简单而有的过于深刻,但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况且每个学校甚至每个方向每个老师的招生要求都是大相径庭的,比如有的偏古典、有的偏后现代、有的偏中国、有的偏西方、有的偏文学经典、有的偏电影电视剧等等,不论是比较文学还是文艺学还是什么学,最后还是要自己把握啦。 一、基础篇: 1、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 较为全面,可操作性强。 2、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八卷本) 扛鼎之作,大师风范。做文学批评家当如韦勒克,以文学为家事,无一字不着力,无一句无来历,无一段不客观,无一章不信史。 3、张沛...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剧旁 2675人喜欢
有考研之后的学妹说不信天道酬勤了,刚好,我酝酿颇久的这篇文章就算是弘扬以下正能量。 【引子】 马上要博士毕业了,不久前,一个以前的同学打电话跟我抱怨说,现在的工作好难找啊,文章数量要求好高……可是,现在的C刊文章好难发啊,大家都是走关系的,有些C刊都卖到上万一篇了,实在太黑了! 我跟他说,其实只要多下点功夫,三年博士,发一篇C刊还是不难的,我有个同学小W读博三年,发了五篇C刊,九篇C刊扩展版(比C刊低一...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朝暮雪 2395人喜欢
《解除好友2》的片头我们能看到OTL公司的logo,OTL公司同样也是前段时间的热门电影《升级》的发行公司。 《解除好友2》和《升级》都具有科幻、犯罪、恐怖的属性,探讨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潜在隐患。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解除好友2》前半部分让人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造就 3026人喜欢
“我对小鲜肉的攻击有认同感,但不是因为‘娘炮’。” “大女主作品,只是更换了角色性别,却没有改变故事权力逻辑。” “把女性问题,当做一个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尺,会犯错的。” “我真的经常认为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 ——戴锦华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老师接受造就的独家专访 01. 造就:在您看来,“小鲜肉”为什么会成为当下的娱乐潮流? 戴锦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在社会多重层面的变化之下形成的潮流,而不单纯是一个娱乐层...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Marcellus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