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神话题材老少咸宜,充满想象力。孩子虽然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在想象力方面比大人强多了。《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经典神话作品,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要素材来源,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也大有裨益。有插图本真是棒极了。小一点的孩子可以跟着父母看图、学习认字,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照着插图画画玩。这本书很适合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促进亲子关系。
来自:豆瓣日记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参加陌生人社交活动要想表现得自信、自如、外向,需要大量社交经验积累与快速融入此类场合的方法。 先说实际干货方法,我说的方法会和一般方法不太一样,都是我通过自身长期参加社交活动后的总结,都是实战经验。 一般外向、能量气场...
来自:豆瓣日记
同样是需要与人沟通一件事情,你更倾向于电话交流?当面交流?还是微信文字交流,或者电子邮件?看起来当面或者电话是更好的方式,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自内心地觉得——最好不要! 很多人表示自己已经有了“电话恐惧症”,最怕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而涵盖更为广泛的“社交恐惧症”也正在流行,“患者”们在网络上用包括段子、漫画在内的五花八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有多么不愿意和人打交道,自称“社恐”。 这些标签化的表达有蔓延开的趋势,所以,“社恐”是人群中一个性格偏内向的群体吗?还是真的需要治疗和干预的心理疾病?在网上自我...
来自:豆瓣日记
最近开始学英语,前几天还在看语法书。被一个朋友嘲笑,明明大学学了四年英语,还没学够啊。而这里面的关键差别在于,大学的英语专业是被动选择的,这时候想学英语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有时候想想,人生还真的是断层的。从小读书从未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的同龄人都在上学。高中毕业填志愿,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懵懵懂懂的选择了一个在大家看起来比较有前途的学校跟专业。读书的时候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禁止谈恋爱。大学毕业父母又希望你能立马结婚生子。 我们走的每一步,很多时候都是被大环境推着走的,走上一个大部分人会选择的道路...
来自:豆瓣日记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打算攒够多少钱才开始你的理想生活? 就在前几天,微博上有一条博文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这个故事引起了一番热议。评论里看法多样,有关于恐婚不生孩子的,有赞同表达对现状不满的,还有一大批人考究起月薪两万能不能这么“玩”,买不买的起一线城市的房,哪来这么多假期的,甚至各种现身说法的......总之,这个小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文中关键人物是这位月薪两万、有房有闲、时不时出去旅游,心血来潮就来场说走就走的美食之旅的“姐姐”。原博主言词里面的羡慕之意,可能同很多人是一样。且不论是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我前两年很迷成功学的书籍,从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一路下来的成功学大师的著作都逐一拜读过。其实,更多的时候,书籍会使一个人愚笨——同那些“书籍使人进步”的言论恰恰相反。我不是哗众取宠,这是我观察的经验。叔本华也曾说过,阅读很容易使人放弃思考。 那些成功学的作品确实使人心血澎湃,但是,往往是,你在激动过后还是继续面对现实,大师的经验仅仅是使你的知识得以增长,它们根本没有改变你的生活。 这本...
来自:豆瓣日记
(一) 小时候我曾为自己的一种状态感到多年的困扰。 我好像是那种特别敏感的小孩,我对于别人的情绪、内心活动,有种过度的敏锐。在与人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他人对我的期望。然后我看似是主动自愿地在说一些话,做一些事。但事实上,这种意志是否自发,让我感到迷惑。 当我面对着别人的时候,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对方在那一刻的需要,它们就好像是潜藏在对方看起平常的话语背后的深洞。而这黑洞不知为何对我有着一种吸引力。它诱惑着我,给出一些能够填补它的东西。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觉得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我总是会随...
来自:豆瓣日记
每一个上班的人都得看透,老板还是要看你的打扮。当然,你的老板可能并不单纯,但是上班穿的得体,是一个上班人的必修课。有的人上班要求穿的很正式,比如在银行的,那样的上班服装选择的余地较小,但是对于大部分姑娘来说,上班都不会对服装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
来自:豆瓣日记
文中所有餐厅均为po主亲自尝试过。 照片均来自手拙的自己以及二三陪我出去疯的闺蜜。 注明:这并不是软文推广文。PO不过就是一枚普通的爱吃的妹子。 杭州现在的确很多卖情怀卖文艺,但是推荐的餐厅也是都去吃过的,写得都是有留下不错印象的。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