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柯木湾
来自: 柯木湾 (广州) 2018-06-20 01:34:08创建   2021-05-05 00:01:46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云也退 69人喜欢
就这样,不说话,把俄国人给出的霸王条款,当作君子协定那样接受。 文静的俄国人 云也退 老太太点了一下头,确认我没有走错。这大厅罩在一片棕黄色的光里,中间有一大一小两个四脚陈列柜。四面墙上挂着些影印照片及说明文字,别的就没了。照片上,纳博科夫和蝴蝶网兜在一起,有的则是他在其他地方旅居时的宅第的旧影。 74号,波许莫斯克大街,就是纳博科夫的圣彼得堡故居,他在这里留下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初的印记。不过,这个印记,更多地是经他的回忆录《说吧,记忆》而保存的,所以买书得花钱,我参观故居却免了门票。 陈列柜...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北岛 904人喜欢
刘伯伯是我妻子的继父,可自打我认识他,就管他叫刘伯伯,叫了快二十年了,好在他不挑理。我搞对象那会儿,他也正跟我岳母谈恋爱——我们像两颗行星同时进入一个家庭。 今年3月,他们老两口来美国探亲。几年没见,他的背更驼了,头发胡子全白了,牙也快掉光了。他是个乐观派,只要有酒,日子总是美好的。他闲不住,要么在后院种菜浇水,要么骑车满城转悠,驮些减价的菜回来。在美国住了这么久,我都不知道这儿的大店竟和北京农贸市场一样,菜不新鲜也撮堆卖。他爱钓鱼。听说附近河沟里有鱼,我们先去视察了一趟。 他手背在身后,像首长在河边溜达,笑眯眯的,可见心里有数。买了钓鱼证,备好鱼竿,我一早开车送他过去。头两回不是断线,就是连鱼竿都拽跑了,可见鱼大。换上粗线,那些美国傻鲤鱼可算遭了殃,一条跟着一条被拉到我们家的餐桌上来。他牙齿数目有限,只能抿些软食。待白酒下肚,眼睛生出些光辉。酒后他喜欢讲故事,多是他的亲身经历。 他爷爷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豆单 140人喜欢
这世上没有骗子行业,骗子却永远不会灭绝。 或许你对自己太有自信,深谙二维码骗钱、求助帖诈骗之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使这样,这辈子走不完的还是骗子的套路。 这次豆小单为大家推荐6部惊天大骗局电影,保准你看完不敢小瞧骗子们!(变色龙:还是人类厉害……) 01 《骗中骗》 复古而温情的经典之作 《骗中骗》 这部1973年的老电影讲述了一个诈骗集团在芝加哥附近行骗的故事,骗局从设套、赌马到出击,线索一一展开,动人心魄又耐人寻味。 除了演员纽曼和雷德福值得一看外,剧情更是环环相扣,骗局被安排地天衣无缝。...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时间之葬 26人喜欢
2018年7月19日,日本著名编剧桥本忍因肺炎辞世,享年一百岁整。 对于任何一位对日影稍有了解的影迷而言,桥本忍,都是一个不可能绕过去的名字。如果你未曾看过他的作品,你就没有看过日本电影史上最好的一批电影。 桥本忍入行的处女作,便是名满天下的《罗生门》。《罗生门》的影史地位,应该已经无需赘言,不但让世界第一次真正为日本电影的魅力所倾倒,更因其开创了一种“罗生门式”的叙事手法而成为后人不断效仿的标杆。《罗生门》的剧本,由桥本忍与黑泽明合作完成,两人也因此相识,就此开启了后来长时间的合作。 在编剧事业的起步阶段,能遇见黑泽明这样百年难遇的大师,是桥本忍的幸运。在与黑泽明合作的早期,黑泽明之于桥本忍,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这一时期,黑泽明拍片遵循的是“编剧先行”的原则。 所谓的“编剧先行”,也即黑泽自己在脑海中事先勾勒了一个主题,然后把这一主题交给他最信任的几位合作编剧(除了桥本忍,另一位主要编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陈哈 214人喜欢
一些闷片, 他人的人生,可能也是你的人生II——不出门,便看片 豆瓣不许放下载链接。要链接的见文尾公号文链接。 我知道有些人长假是不喜欢出去参与肉夹馍活动的,看片和发呆是他们的爱好。我也好久没发新的片单了,先发闷片吧,这几天空了再打包发其他类型片。 只代表我的口味,我的口味可能不那么“爆款”,但肯定没烂货。只有你喜欢或不喜欢。 《酒会》 简单粗暴地归纳的话,像是《杀戮》+《完美陌生人》的混合体。 导演此片功力不输罗曼·波兰斯基。张力,转折,冲突都拿捏得很好。一众演员也都到位。还有,此片只有71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腔调电影 871人喜欢
最近又陷入了片荒,正在上映的电影有很多本来非常期待的,看了后也觉得差强人意。好吧,还是来几部让人颤抖的经典电影来抚慰一下受伤的小心脏吧! 1、入殓师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应该是继黑泽明那部《徳苏乌扎拉》后日本又一次赢得此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个想当大提琴...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造就 3055人喜欢
“我对小鲜肉的攻击有认同感,但不是因为‘娘炮’。” “大女主作品,只是更换了角色性别,却没有改变故事权力逻辑。” “把女性问题,当做一个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尺,会犯错的。” “我真的经常认为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 ——戴锦华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老师接受造就的独家专访 01. 造就:在您看来,“小鲜肉”为什么会成为当下的娱乐潮流? 戴锦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在社会多重层面的变化之下形成的潮流,而不单纯是一个娱乐层...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阿修罗 19人喜欢
我一定是在某个懵懂未开化的心智阶段看过这部影片,时隔这么多年偶然重温,陡然发现竟对片中部分镜头——波涛汹涌的黄河、孤独飘零的远影、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大标题——都有着强烈的熟悉感。 在那个年代,或许一切都是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物质极度匮乏催生出火山一般的热情,迸发出的这股耀眼的光芒,即便是现在看上去也如此璀璨夺目。 用现在眼光来看1987年拍摄的大陆武侠片,很多问题确实是比较明显的: 服装道具...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天堂是个隐喻 480人喜欢
钱穆:我们如何读古诗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2/1/142016613.html (一) 今天我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天才捕手计划 131人喜欢
今天要讲的,是沈星星刚到金三角的事儿。去缅甸之前,他对那儿有好多想象,担心语言不通,又怕离乡背井。 去了之后,他发现中文才是边境的主要语言,开旅馆的老挝人会说中文,缅甸本地也有很多中国商人和赌客。 一些缅甸工人并不喜欢中国,可他跟随的缅甸老大猜叔,却是个中国迷,爱听八九十年代的港台歌曲,热爱成语和古诗词,尤其欣赏毛泽东。 偷渡缅甸 沈星星/文 2009年3月,我从云南偷渡去缅甸,心里想象过无数种可能,被蛇头敲诈、给缅甸武装一枪打死,或是被武装边防抓回去坐牢。却只看见边境线上茂密的芭蕉林。 出发之...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楊不歡 1372人喜欢
1 粤语talk show第一人黄子华,决定在他收山前最后一轮表演中,用最后、最系统的篇幅,表达三个观点。第一,为什么香港同性恋现在还没有合法化?第二,性工作者应该得到更多的系统保障。第三,我要为陈冠希平反。 从1990年举办自己的第一场栋笃笑开始,黄子华的表达与香港一同成长。那些年香港发生过的大小事件,香港人日常微妙的生活心态,都融入在他的表演当中,成为香港历史的一个映射。 在2016年,黄子华在接受访问时说,自己可能不会再做栋笃笑,自谦“已经江郎才尽很多年”,但作为一个地道香港人,希望说一个...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Shirleysays 6人喜欢
文/夏丽柠 在中国,应该有很多小孩的小名叫“小艾”。但连续几年都收到爸爸图文并茂,连写带画亲笔信的小艾,恐怕只一个。她就是著名漫画家丁午的女儿蹇艾。 丁午,原名蹇人斌,生于1931年。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任《中国青年报》美术编辑。后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参与创办并主编《儿童漫画》和《漫画大王》月刊。不仅创作长篇连环漫画《熊猫小胖》和《小刺猬》,还最早引进了日本漫画《机器猫》和《樱桃小丸子》。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界面文化 2335人喜欢
“三观审查”背后,当代中国人的私人生活自由与枷锁并存。 作者:张之琪 7月8日,为纪念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50年而颁发的“金布克奖”(Golden Man Booker Prize)在伦敦揭晓。加拿大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英国病人》,获得了“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奖最佳小说作品”这一殊荣。 金布克奖的评选流程分为评委提名和公众投票两部分,先由评委提名五部作品,每十年一部,再由公众投票,从这五部提名作品中评选出最终的获奖作品。这样的评选流程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郑礼 221人喜欢
乡野奇谈几则,闲来涂鸦,聊以自慰。真假只靠诸位看官自辨。 昨天小假,去同事家里喝茶。他住在阁楼上,天气阴沉,室内光线昏暗,我们开灯围坐茶桌,从中午一直闲聊到下午四点。临走前他借我两本书,其中一本名《懒慢抄》,内录奇闻逸事,类《世说新语》。 回家路上,天微雨,柳色却为之一新,显得这钢铁城市别有柔情。 地铁上翻几页书,忽记起少年时所闻乡野奇谈,又思如今年长,竟无人再讲此类故事,颇有感,遂记之。 ——此文缘由 血 杏 1980年,我村出异事。村民冯某,门前长出一芽,从春至夏,几月时间,竟长成臂粗杏树,传为奇谈,方圆人皆来争看。第二年,此树与常树无异,开花结果。至夏,全树杏子只剩一颗,及熟,橘黄润亮,人皆垂涎。一日,冯某子偷摘此杏,杏肉血红,破其核,杏仁呈人形,蜷卧核内。冯某子惧,告其事于父。冯某乃掘其树,树根团为球状,怀抱人骨一具,主根从骨腹中长出。村有耄耋老者,以旧事相告:民国十八年,有陕西...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334人喜欢
十几年前的旧文了。 《天下无贼》(中国/2004年) 导演:冯小刚 主演:刘德华、刘若英、葛优 出品:华谊兄弟 坐下来观赏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但只看了一半左右便很不耐烦,换成了刘家昌的《少林三十六房》,又看了一半,便起身去读书了。这两年来,除了工作关系之外,很少有能让我耐心看完的电影,有时甚至觉得看电影是浪费自己生命的蠢事,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片。《天下无贼》和《手机》一样,让我看得非常不舒服。我想,以后或许可以不再捧冯老师的场了。 冯小刚之前的《大腕》我很喜欢。第一,我喜欢这种“灾难喜剧”,就是主人公想用一个谎言盖住另一个谎言,用一个错误遮掩另一个错误,结果祸越闯越大,最后无法收拾。“灾难喜剧”的主人公往往会陷于困境焦头烂额,却能承载作者对人性弱点的辛辣揭露。而且,“灾难喜剧”要求作者兼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是对其智商的一大考验。第二,《大腕》对当代中国社会种种乱象的挖苦讥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等等 134人喜欢
每届世界杯,我都会想起我爸,并不是因为我和我爸有过多么印象深刻的看球经历,相反,我和我爸只共同经历过三届世界杯,九四年我刚记事,零二年我爸养病去了,不在身边,剩下的九八年那届,我也毫无印象。 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想起我爸,因为他是个体育迷,足球是其中之一,而我对足球一无所知,因此每逢世界杯,全世界为之疯狂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有个人能和我一起看球,在我问“这是谁”“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能为我引经据典,答疑解惑,我就能融入这份疯狂,热闹就不再只是他们的,也能是我自己的了。 这个人不必一定是我爸,但恰好他就是最合适的。还记得小时候我爸和邻居的叔叔伯伯谈论足球的样子,他们认真得和谈论政治话题的时候并无二致,原来一项体育运动可以和政治一样严肃,我开始认真听他们谈话。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到“尤文图斯”这种奇怪的不是成语的四字名词,也好奇“国际米兰”和“AC米兰”有什么关系,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大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锦瑟 411人喜欢
我时常会想到托马斯和特里萨,这些年中,也许他们是我想到次数最多的文学形象。 第一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当时的译名还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并不喜欢。对门的朋友热情洋溢地把枕边挚爱荐与我,颇有共妻之大度,然而每读两页,我便跨过走廊捶门抱怨:你看这个捷克人有多做!卖弄些自以为深刻实则逻辑不通的哲学,打着狗屁哲学的幌子来描写滥交他很过瘾吗?九十年代初,我对罗素着迷,以为哲学问题就是逻辑问题,且自以为已经经历过布拉格之春。 二十年后,对着昆德拉的作品,我只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萨宾娜是轻的,特里萨是重的,托马斯原本是轻的,却被特里萨拖入了沉重的土里。轻不可承受,然而重的代价更是惨重的。托马斯跟随特里萨回到布拉格,生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且不说自由这等高尚的精神追求,连糊口都成了问题。生活从中产上层骤跌,托马斯只能靠打零工过活。非常轴的一根筋的特里萨,当她不辞而别离开苏黎世返国的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曾于里 2346人喜欢
关于读书的好处、读书的意义,已经不必多谈了,从小到大,我们从老师、家长、媒体乃至于我们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听得足够多、看得足够多、也感受得足够多了。不过,当“多读书”成了一种“舆论正确”时,反倒鲜有人去思考,该怎么读书才是真正的“好”,或者说,是否也存在某些可能,“多读书”反倒弊大于利?本文有意对此展开思考,读书虽好,但它是否也可能存在着哪些陷阱呢? 屏蔽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古语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只读书,书中有着一切。在古代中国,这句...
回复
来自:豆瓣讨论区
问路的人不礼貌,他觉得是没规矩。小偷偷了钱包,只要把身份证寄回去就算是守了规矩。一个是没礼貌,一个是偷东西,拿来一视同仁说明脑子乱掉了,是讲小规矩坏大规矩,用小处做姿态企图混淆掩盖大是大非。全社会...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蓬蓬 370人喜欢
#短视频日记001 今天是汪曾祺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请北京的拍客采访了汪老的长子汪朗。聊了一个多小时,整理出近万字,然后……短视频就是删除删除,裁剪裁剪,做成了现在这个5分钟的版本。好在,长得很像他父亲的汪朗先生,讲话特别生动,特别北京,所以很不容易地,难得我可以说,视频比文字好看:http://www.pearvideo.com/video_1078965 附上脚本: [老头儿好玩吗?] 我们家有个镜框,特别老,大概50年代,现在还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胡子 32人喜欢
以前跟师兄们在基地养螺,觉得大家不是一路人,除了说黄色笑话,抱怨抱怨食堂菜难吃,并不再说其他。有天发了张自拍,见有个师兄回复,就打电话过去聊了会。他在福建的乡下出差,正搭车去养殖户那,说每天写工作短信,毕业两年竟然写了十多万字。我问和小燕结婚没有?他自嘲道,还结婚,能不能在一起都悬。原来小燕去年毕业回了老家常德,父母不想女儿离家太远 ,要她考公务员或老师,可惜一直没考好。小燕和他是同门师兄妹,大学两人开始谈恋爱,后来考研也考到一个学校。小燕我见过很多次,她经常到实验室来等这个师兄去外面吃饭,有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海伯利安 2176人喜欢
1993年,由于经营不善,我把饭馆转让给了一个湖南人,剩下的钱还给了父母,只身回了潜山老家。事实证明,我确实不是做生意的料。由于想躲清静,我没有告知老家的朋友,每日闭门谢客,开一次火,吃两顿饭。常常睡到日上三竿,下午爬到阁楼上,上面的书架积了老厚的灰,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打扫了书架和藤椅,为了在这里度过接下来几十个悠闲的下午时光。在此期间,我梳理了以前在奇门遁甲上不够深入的部分,然后一一想明白,并写了一篇《浅析奇门遁甲中的数学原理》寄到山东《周易研究》杂志社,很快杂志社回信,说我的文章已被录用,将刊载在第二季刊。 大约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杂志,附有62元稿费单。紧接着连续几周陆续有信件寄过来,约莫有十七八封,大多是溢美之词,“读兄之文,令我豁然开朗,他日有机会,望当面承教”云云。只有一篇从山东日照寄来的信件使我惊骇莫名,信很短,用毛笔写就,信纸既非通用,也非古代信笺,而是一张不规则的黄色毛边纸...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水滴 34人喜欢
我们哪,是梦中的人物。猛抬头秣陵重到,也只是一生酣睡之中的幻景。 【上篇】 秣陵,南京旧称之一,在层层叠叠的历史上,和别的端严庄重的旧名——建康、建业、应天、金陵,味道全不一样。秣,是残照之下的莽莽草色,是秣马厉兵,预兆不定。欢喜“秣陵”之人,泰半是因为《桃花扇》一句戏文: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而唱这戏文的人,李香君的授曲师父苏昆生,明亡后已是樵夫,试想他躬身挑着柴草挑子,走向城门,他必是从正南门——南京城的咽喉所在入城,在高筑厚实的城墙下猛一抬头,聚宝门三字镌在券洞上方,一切已恍若隔...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柯木湾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