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博物图鉴
来自: 博物图鉴 (武汉) 2018-06-20 00:26:38创建   2021-06-29 08:32:30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初晓♛ 4人喜欢
古代帝王渴望通过炼丹成仙,七仙女却极其迷恋凡间; 小美人鱼救下王子,却发现王子爱上了别人;小王子厌倦了玫瑰,离开B612星球,却又开始想念玫瑰花…… 现实生活中,有人满怀期待结婚,有人却整日想着离婚。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有时候,童话故事,也寓意了现实。《精灵王之女》便是这样一本有寓意的童话故事。故事内容很简单:一个有七百余年历史的王国里,人们希望被“有魔法的君主”统治,于是国王派遣年轻的王子前往精灵王...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Eurêka 3人喜欢
“乘着一艘并不驶在任何海域的船,到达一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南美洲的某个地方……奇怪、悲剧但是无所畏惧……”E.M.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这样描述伍尔夫的第一部小说。早前因为伍尔夫的名声实在太过响亮,女性主义、意识流、现代主义,围绕着布卢姆斯伯里的上流社会阶层里的男男女女,这样的标签曾经让我敬而远之,加之年少贪多嚼不烂时读过的《达洛卫夫人》或多或少加深了这一刻板印象,总觉得伍尔夫是一个阅读门槛非常高的作者...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梅菲斯突 1人喜欢
凌晨一点钟读完,读到最后的时候很矛盾地在感到平静的同时浑身颤抖,像是我的身体比我的精神更快一步地知道它是否让我喜欢。每次读到这样的作品时,我总是不清楚自己究竟有没有意会到它最想要传递的是什么,吸引我的那些微妙而细小的东西到底是被刻意安排在那儿的,还是只是作者无意识中将几个字堆砌在一起的成果,我不知道。这样一本书,它比我想得更简单也更复杂——家庭、婚姻、两种视角下的一段呼啸而过的时间,几乎没有什...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大熊乖乖 2人喜欢
同是“六人行”,基调却走在经典美剧《六人行》的另一个极端,满满的欲、恨、嫉妒、厌世、黑暗与死亡。 文字确实像诗歌般优美,讲述六个人从少年时期到死亡的心路历程。六个人,六种截然不同的暗黑性格,哈哈,阅读起来有点压抑,但又能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看见身边...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orna 2人喜欢
达洛维夫人最经常被人称呼的是克拉丽莎。她喜欢别人这样叫他,也喜欢别人这样称呼自己,好像自己年轻时的青春活力还在,而不是达洛维先生的附属。在多本关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书籍中都读到过wloof的大名,意识流派作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一位体弱的女作家,身体上的动作全都转到了心理活动。 《达洛维夫人》讲了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早上克拉丽莎为晚上的宴会出门买花,中午理查德去参加她没有得到邀请的午宴,下午史密斯自...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曼靑 7人喜欢
拿到书之前,就早早的在歌单里收藏了电影《时时刻刻》的原声带,打算用来做阅读的 BGM。 电影《时时刻刻》讲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演员妮可·基德曼,凭借此片摘得第...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张慕甄 4人喜欢
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她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她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就是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的这本《达洛维夫人》是我记忆中接...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红袖沁香 5人喜欢
《达洛维夫人》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意识流文学代表作之一。这部发表于1925年,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已经熄灭,但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依然存在。 故事开篇,达洛维夫人准备上街采买鲜花布置晚宴。达洛维夫人在路上想起了少女时代的自己,那时,达洛维夫...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每当人们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很容易精神崩溃,甚至忍不住怀疑人生。不要问我为什么会知道,因为经历过的人都懂。换句话说,人生要么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获得成长,要么就直接走向了毁灭。 倘若是前者,那么我想这样的人一定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价值,并最终以此为...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云卷云舒 1人喜欢
奥兰多诡异地由男性变为女性,并在两性间又交替转换性别,时而是男,时而为女,扑朔迷离,用心灵体验着不同地性别、不同地身份、不同地空间及时间所引发异样的知觉。 她 的心绪在起与伏间不停地切换着,幻觉和现实间也在切换着,“自我在切换的速度就像开车一样快,每转一个弯,就有一个新的自我的出现”。有时合成一个整体,有时分裂破碎……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Moffee 1人喜欢
普通人的一生不足以容纳作者那细致和饱涨的情感,因此她需要借奥兰多之名穿越英格兰三百年。当一个人经历了从伊丽莎白到维多利亚时代的跨度,她的思想会是什么样的呢?她对人生的定义又是如何?女作家的特点很鲜明,感情特别的细腻、泛滥。优点是信息量大,场景还原度高,缺点是略显啰嗦。我还是觉得感情过于细腻就是一种负担,成为消耗生命的奢侈品,但是我也相信纯粹的东西也在感情中孕育而出。在中世纪之后,纯粹来源于贵族...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Ring 1人喜欢
这是一部关于雌雄同体的记录,这更是一部关于人之自我的记录。在奥兰多的一生中,经历了由男性到女性的转变,在他是男性时有些流动的女性气质,她变成女性时同样有些流动的男性气质,而不管是哪种流动的状态,都是千万个自我显现的体现。同样重要的是,弗吉尼亚记述了奥兰多上下四百年的故事,从伊丽莎白到维多利亚时代,从后中世纪到现代,这样的跨度充满了时代的变幻,奥兰多的自我也在这种变幻之中随之变幻,由千万个时代映...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安第斯山脉 1人喜欢
一月九日傍晚六点,他刚跳过几曲四步舞或小步舞,便瞥见一个身影,从莫斯科大公国使馆凉亭那边飘了过来。他的好奇心大发,因为那人身着宽松的俄罗斯式束腰衣裤,让人辨不出男女。这位不知姓名,不辨性别的人,中等身材,苗条纤细,一身牡蛎色的天鹅绒,用罕见的绿色皮毛镶边。然而在那全身散发出的特殊魅力映照下,所有这些细节都淡化了。奥兰多脑中迅速涌出各种最极端和最奢侈的意象和比喻。他称她为西瓜、菠萝、橄榄树、翡翠...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orna 1人喜欢
如果是位不熟悉伍尔夫风格的人翻开《奥兰多》,大概开始会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真实的传记,然后越来越疑惑越来越混乱,直到读到转变性别那里才终于下定论:哦,原来这是一个假装成传记的小说。伍尔夫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意识流大拿,心理刻画很准确,经常激起我的共鸣。...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 有些人虽然行走于人世间,但我们知道,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尽管过完了一辈子,却还没有出生,有些人说自己只有三十六岁,但实际上他们已度过了几百年。”——《奥兰多》 生命的长度是否会决定我们生存的意义呢?或许我们也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样问自己,可...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orna 1人喜欢
如果是位不熟悉伍尔夫风格的人翻开《奥兰多》,大概开始会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真实的传记,然后越来越疑惑越来越混乱,直到读到转变性别那里才终于下定论:哦,原来这是一个假装成传记的小说。伍尔夫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意识流大拿,心理刻画很准确,经常激起我的共鸣。...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樗栎 3人喜欢
奥兰多以男性的身份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随后的日子里她变成了一个女人。TA的自我同一地经历了男性与女性体验;但是,同一的、不随生理性别改变的“自我”,并不是天然的,而是生成的,是在规训中被塑造的。 奥兰多在最初是一个男人;他以男人的身份获得产业与名号,以男人的身份受教育,以男人的身份出入宫廷,以男人的身份探索了世界。是在一觉醒来之后她明白自己变成了女人,而她对此接受良好;此刻她的人格已经是成熟...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奥兰多到底存在了或者说活了多少年,于我而言就像林黛玉去贾府从苏州坐船走了多少年一样是个谜。当然,多少年并不是作者故事的主线,清楚与否无伤大雅,伍尔夫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了另一个舞台和世界,你只需要相信,并且进入其中。书中只留下了最后一个清楚的线索1928年,文学的时代大势已去。 第一次对弗吉尼亚.伍尔夫了解,是因为意识流的<<墙上的斑点>>,之后或买书凑单,或好奇地收集了《阿弗小传 》《 到灯塔去 ...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永不忘 18人喜欢
伍尔夫的确是意识流大师,在这本《奥兰多》里伍尔夫对男性和女性的心理都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引领着读者在意识流的裹挟下展开一段奇幻旅程。这本带有浪漫色彩的自传式传记从传主到写作手法都十分不同寻常。 首先说它的写作手法。这是一部反传统的实验性传记作品。...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澹台未昀 10人喜欢
相比伍尔夫的其他作品,这部轻松有趣的多。它几乎隐去了伍尔夫惯用的意识流手法,故事连贯而流畅。不像阅读《海浪》那样,被碎片化的呓语逼到发疯,不断捡起丢下。《奥兰多》只花了我两个下午就酣畅地读完了。 人物设定很有意思,作者一本正经地做出为奥兰多写传记的样子,配上照片、时代背景和精确的时间节点,一本正经地写出,“是的,她发誓三百年前她听她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一本正经地告诉读者奥兰多一开始毫无疑问是个...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初识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在高中,好像那篇是《墙上的斑点》节选,那会儿对她的意识流作品赏析总是很害怕,因为感觉理解不了。印象之中,我们班有个大才子对她的作品情有独钟,也有过模仿她的经历,写下几篇自己认为的意识流作品,有一篇还刊登在了校刊上,我有幸还存...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江色绿且明 11人喜欢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出名的作品之一,虽久闻其名,但我对伍尔夫作品的了解,一直以来仅停留在“意识流小说”的模糊概念上。但通过这本《到灯塔去》,我才首次真正地认识伍尔夫,以及她的文学魅力。 阅读伍尔夫,理应通过她写作的母语,这样你才能懂得...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摩耶之墓 1人喜欢
中文香调成分中,有老鹳草和天竺葵之分,而英语香调中用的统统是Geraniu...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Store St. Esp 0人喜欢
大家好,我们正在寻找靠谱译者,英国植物艺术相关,英译中。 . 要求:...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博物图鉴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