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截止今天,豆瓣上这本书有88人读过,50人在读,给出评分的有105人,综合评分6.3分。考虑到读过这本书的88人中,[像我一样认真读过的]应该不会超过8人;给出评分的105人中,刷书评的“书托”至少有10人(给出满分并且短评、书评满是溢美之词的新注册用户尤其可疑),这本书目前的评分还是高了,预计最终会在4.5上下。 这本书在翻译上一塌糊涂,甚至校对也大面积翻车,大量的翻译语句不通和重复啰嗦让我怀疑翻译者“谢志曈”其实...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一部简史 一个学科,一个艺术门类,真正成熟的标志,是这个行当的从业者有意识地梳理其历史,并确定“经典”的序列。眼前的这本《科幻编年史:银河系伟大科幻作品视觉宝典》(盖伊·哈雷主编,王佳音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版),便是科幻界的从业者们最新的一次尝...
来自:豆瓣相册
《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资料来源:首都图书馆)
来自:豆瓣日记
穆罕默德的形象 克里斯蒂安·格鲁伯/文 王立秋/译 [按]本文译自ChristianeGruber, “Images”, in Coeil Fitzpatrick, AdamHani Walker eds., Muhammad in History,Thought and Culture, ABC-CLIO, 2014。除原文附图外我也补出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图片均取自互联网。译文和相关资源仅供学术交流使用。 克里斯蒂安·格鲁伯(Christiane Gruber),美国艺术史家,密歇根大学历史系...
来自:豆瓣日记
成瘾症有助于创作吗?这是个问题。 作者:傅适野 34年前的6月25日,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福柯在巴黎萨勒贝蒂尔医院病逝。在他死后的几天里,关于他是否死于艾滋病的讨论一直在巴黎上空飘荡。在最近再版的传记《福柯的生死爱欲》一书中,作者詹姆斯·米勒一开篇便回到了那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死亡现场,但他所做的不只是如八卦小报般猎奇式的、窥探性的书写。相反,他在书中提出一种理解福柯的著作与生活相关性的途径——以福柯对于成瘾性药物、极端性体验以及死亡的迷恋形成的稳固三角结构为核心,来重新审视并探究他的思想、言论以及著...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作者: 蔡一能 媒介研究学者孟冰纯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媒体与传播系副主任。多年来,她的研究基本围绕体制、技术、市场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展开。 在对版权、超女、双11、恶搞视频这些案例的分析中,她考察了当代传播实践中从微观到宏观,覆盖政府、大...
来自:豆瓣日记
“我最深、最真、最确切的恐惧,是当我告诉你我是谁的时候,你会离开我。” “被抛弃的感受就是:死去。是真的,那感觉就好像我在死去。” “我想要和人们说话,但我又不想和人们说话。我想要和他人联结,但我不能和他们联结。周围发生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这种疼痛我一秒都忍受不了。这就是被抛弃的感觉。” 这是作家Celia Finkelstein在《爱在边缘时》(Love in the Time of Borderline)一文中,对自己感受的一段描述。此前,她被确诊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
来自:豆瓣日记
关系性美学几乎是重新扩大定义了被“物质性”局限的现代艺术,视艺术是在符号、形式、行动和物体的媒介中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一种行为。艺术的领域自此向世界敞开,不再囿于艺术家的个体情感表达。 关键词:关系性美学 参与式艺术 历史前卫 现代性批判 交往理性理论 歧感美学 新政治经济批判 谱系性脉络 现代艺术中的“关系性”,随着20世纪末布里欧(N. Bourriaud)的“关系性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的提出,摆脱固有的物质性,跨越形式化的“物体”、“身体”、“行为”,进而转以互...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Paideia)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英国作家,著有《福楼拜的鹦鹉》、《10½章世界史》、《终结感》等书。 我的书痴人生 朱利安·巴恩斯 / 文 baiya / 译 我活在书里,为书而活,以书为生,与书共存。近些年,...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女主 Lena 是一名基因生物学教授,有七年的从军背景,丈夫Kane 亦是一名军人。然而自上次执行任务后,丈夫便音信皆无,直到一年后才突然出现在家中,却性情大变,神情恍惚,而且身患重病吐血不止。原来他所在的部队参与了对「X区域」——一个由小行星坠落后形成的不...
来自:豆瓣日记
2004年的某一天,我偶然看了一部BBC的电视剧《轻舔丝绒》,这剧拍得豪情奔放,载歌载舞,情节几次离奇反转,不羁放纵爱自由的笑中带泪,予人印象颇深。起初我以为出自男性之手,一看编剧,才知是改编于小说,作者萨拉·沃特斯,当时就想找她的原版来看看。几个月之后逛书店,恰好店里促销她的三部曲套装(英国Virago出版社版本),于是就买了回家,就这样遇到了沃特斯。 读的她的文字是从《灵契》开始,感觉惊艳。《灵契》篇幅短小人物也少,枯冷晦暗,哥特氛围弥漫书页,尤其最后几章,悬念和心理惊悚让人既纠结又无法放下...
来自:豆瓣日记
新书《人间须尽欢》,起这个书名,其实人生哪有多少“尽欢”的事情,成人的世界里哪有“容易”两个字。不过是写一点看上去快乐的事情,娱人娱已。 《人间须尽欢》这本书要上市了,出版方要我写篇文章说一下。说老实话我自己看到书也觉得很陌生的,因为这本书的出版用了很长时间,前前后后大概三四年。这期间经历了一些不可抵抗的外力。 现在终于拿到书了,想到陶渊明的一首诗:“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这首诗取自于《庄子·天地篇》:“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
来自:豆瓣日记
1986年的某一天,我在想一件别的事情时,却想到要做一本谁都读不懂的书。这想法让我激动,这种激动是那种只有自己身体才能感觉到的。第二天早上醒来,想到这件事仍然很激动。连续许多天都如此。几个月过去了还是这样。而每次激动,思维也跟着激动起来,不断地为这个...
来自:豆瓣日记
福柯与苏联的生命政治 Sergei Prozorov/文;若望/译 [本文译自Sergei Prozorov, “Foucault and Soviet biopolitics,”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2014, Vol. 27(5) 6–25.作者名为[谢尔盖·普罗佐罗夫(Sergei Prozorov )],是[生命政治的专家],亦是[阿甘本研究的权威],有趣的是他似乎是俄裔,两相结合,出了一本[《斯大林主义的生命政治》],这篇文章是该书所属研究计划的...
来自:豆瓣日记
晚年他的书法泯灭了波捺挑笔,所有的笔画都一样粗细,也没有什么横竖的区别。忽然到了“悲欣交集”这个境界,身上的人的光一下散发出来。有个学生与弘一法师同登山,站在山顶。他看法师对着山下人家的阡陌人家沉吟不语。就问他现在想什么?法师说:想人世间的事情。 1942年10月的一个下午,弘一法师知道那个日子要来了。他听到偏殿里有个小沙弥在念经,声音时断时续。因为有人来敬香,小沙弥抖擞起精神念上几句,人走后他就被睡意俘虏了。声音开始慢慢小下去。 弘一法师结跏趺坐在禅床上,自从他到泉州温陵晚晴室之后,他觉得大约...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malingcat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
- 我的收藏 (5人关注)
- 豆上 (2人关注)
- 好奇心害惨怪阿姨之荷兰静物画系列 (155人关注)
- 红衣美男 (392人关注)
- 我的“中国风” (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