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bookbug
来自: bookbug (北京) 2018-06-19 18:52:34创建   2022-01-07 11:38:40更新
1 人关注
可播放的影视 (13)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567页的一本厚书,又有诺贝尔文学奖光环加持,不免让人望而生畏。没想到语言简单流畅,不晦涩,没有什么阅读门槛。而且莫言还贴心地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阎罗殿油炸坏人写起,让读者很顺利就进入书的氛围之中。读时你可能会想起莫言好友余华的评价...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如果以是否怀揣书店梦想的两分法来给世上的人进行分类的话,我无疑是那些少数派,就像肖恩·白塞尔一样。 说起来,我从小到大共有三个梦想与书有关:拥有自己的书架、书架上有自己写的书、能在自己开的书店里卖最喜欢的书。如今也算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唯书店仍在梦中...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缘起:关于做书的偶然与非偶然 第一次在版代的信息中看到这个标题,就非常感兴趣。而在看到书的内容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到这个选题。老实说,并不是所有选题都能让编辑有着卓绝的信念,必须把它拿下,做出来,做好它。很多时候,当编辑也有取舍,这本书也许利...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对于爱书人而言,一次性批量收入某个心仪作家或主题的系列作品,无疑是最幸运的书事之一。更何况这批书籍被大洋彼岸的藏家颇为精细地保存了数十年之久,且本本都有原作者亲笔签名或题词。因此,当我从漂洋过海而来的书箱中逐册拆开这些珍贵的签赠本时,那种满满的幸...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由于拍过《黑骏马》,对蒙古民族的历史一直兴趣浓厚。这本日本学者的书,角度独特,资料多样,文字简洁,还是很好读的。 上部讲完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阿里布哥到忽必烈的历史发展,配以图示和家族关系图,可以较清晰地了解这半个世纪中“蒙古欧亚大帝国”的兴衰。至于日本人的史学观优劣,那是专家们研究的事了。 2019-11-19。 11-30 读完下册。本书让你简单明了地知道了160多年的大蒙古帝国之发展史,视角不仅...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择定李叔同与《送别》作为压卷后,我即知要正式与这本小书告别了——它即将成为一件独立的物事脱离我而存在,故而在它被第一位读者拆封之前,我想再在此留下几句只属于我与书之间的话。 写这组人物,动念始于一位最终不曾被选入本书的末代翰林林志烜。他以解元之身赴考,却于会试遭到暗箱,公推的会元被让了人,但即使权人有意矮化,林志烜仍在最终的殿试位列二甲第十三位,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士人。进入翰林院后,会试暗箱的事情...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几乎人人都知道,《熔炉》在韩国是一部改变了法律和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电影,但是对于整个改变的历程和始末未必清楚。本月,《熔炉》小说原著的十周年纪念中文版上市,书中特别收录的作者孔枝泳给中国读者的信以及《熔炉》原型案件记录的时间轴,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这是目前国内一部较好的二十五史选本,对于广大的历史爱好者,这是很好的选择。 该书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二十五史浩如烟海,有人计算过,全部二十五史,3781卷,共有汉字27338304个。国内可以选择的版本,最专业的是中华书局的版本。繁体竖排的点校本有三百四十一册,而简体横排本也有63册(不含《清史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曾出版过缩印版的《二十五史》,也有十七册之多。虽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一般读者是可以买...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对书话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海》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唐弢先生当年提出的那么一句关于现代书话写作的议论,于今已成为书话写作绕过不过去的山。当然从唐弢、阿英那辈到现在,真正能做到“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的,恐怕不多。目前比较有名的一些书话写作者,其实很多侧重的已经不是这个“事实、掌故、观点、抒情气息”了。反倒是新书走老路,甚至很多成了考据了,一篇文章两三千字,最后的结论是某文章...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记得今年八月的书展上,无意中看到了范用先生编著的一本《买书琐记》,里面收录了现当代一些作家关于买书的小事。我随即拍了一张照片传给书虫,调侃道:这本书不会是你写的吧!怎想没过多久,他写的“买书琐记”,也就是这本《书海寄余生》问世了。作为一个执着的爱...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豆瓣著名的书虫bookbug的书话终于变成纸质书,刚好当当2-1活动,这本签名书也就收下了。 虽然以前在豆瓣每篇都读过,不过,作为纸质书读起来,似乎感受并不一样。也许是同样对书的爱,在豆瓣读的时候更多地关心的是其中有关的书;周六一口气读完纸质书,感受到的却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如果说去年在签名本的搜罗上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毛姆的话,那么当毛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书架上后,今年最让我津津乐道的收获里,这本1912年女作家简·韦伯斯特(Jean Webster)的初版签赠本《 长腿叔叔 》(Daddy-Long-Legs)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简·韦伯斯特(1876-1916),原名爱丽丝·简·钱德勒·韦伯斯特(Alice Jane Chandler Webster),1876年出生于纽约州的弗里多尼亚(Fredonia),是韦伯斯特家的长女。韦伯斯特在美国文学和出版史上是个不...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2018年新年伊始,我在笔记本上标注今年想要做的几件事,其中排在首位的即是寒食节带着《寒食帖》去黄州拜谒男神苏东坡。3月底,女朋友向日葵邀我出游,她是湖北人,同为东坡迷粉。我表达黄州之愿,正中她意。于是订票出行,先去洛阳看牡丹与石窟,4月4号如期赴寒食约。黄州,已经更名为黄冈了。 夜里两人喝了一瓶东坡酒,微醺静坐江边吹风,迷离中望向徜徉在江面的明月,粼粼波光,随风舞动。女朋友用手机轻放《月光》,旋律和着夜晚的花香,一同轻柔弥漫。那些熟谙的诗句如水一般在我眼前汩汩而流,大概因为主观情境与心境的贴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原本没有出行的计划,出行前一天看到一个关于杭州风景的文章,龙井西湖一些小景云云,再者前段时间有看到很多地方和城市的风光景致的照片,也想拍一些简单的旅人视角,遂起兴此行。想起来的时候去往杭州的车票已经售空,只买到金山北,开启徒然的独自旅行。再三考虑之下,未带数码单反,带一台小胶片和几个胶卷,一个手机,两件衣物,一个平日小包,带最少的东西,轻便自在,如同平日一样出门去。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拙作上市已经快两个月了,原本计划的首发及签售会是放在北京主场的,规模也比较大,但是没想到和旷世盛会撞了车,于是事先并未张扬的10月28日苏州“慢书房”之约,转而成了接下来十场左右巡签分享会的首场,也算是奇缘巧合。更巧的是,承办此次活动的苏州“慢书房”,此前虽无任何单线联系,但早在两年前,我就曾关注书店的公众号,只不过直到上月联系签售活动时,我都没有把二者联系起来,后来有些恍然大悟。 说起来,拙作中恰有前年赴苏州访书后留下的一篇《苏州访书记》,回溯了十年来与这座城市的缘分;加上苏州本来也是我最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爱书之人,大抵从小都有一种愿望,盼着某天书房里的小书架上能有一本署着自己名字的书,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虽然没出过书,但第一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豆腐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收在某本书话合集中,都曾有过一种或浓或淡的激动。不过到底不是自己写的书,也和情...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中唐文人中,韩愈不以诗名,而且历代诗评家不乏对其“以文为诗”的风格多有诟病者,当然也有如叶燮一般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原诗》),给予较高评价,但总体上和他“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少年时学诗,以怪奇和险韵著称的韩诗,从来不是老师的首选,但或许也是因为地处商州的缘故,老师对脍炙人口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极为推崇,所以早早就要求吟诵和默写,并对其背后的谏迎佛骨一事大讲特讲,不厌其烦: 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半月前,赴杭州公干,事毕有一日闲暇,颇为难得。此前三赴杭州均只偷闲半日,故西湖之外,许多心仪之地无缘得往,多有遗憾。乃邀杭州友人相伴,晨起上灵隐、拜永福,正午谒于公、食美味,午后访晓风(书屋)、游胡宅(雪岩),傍晚在吴山下穿南宋御街,一路流连往返,至今怀念。这其中,往于公墓拜谒,恐怕是心仪最久之事了。 于公墓祠,在西湖之畔,三台山麓,远望岳坟,近邻花港,建有祠堂三进,墓冢一座,芳草萋萋和绿树浓荫中连成一片景区,墓道之前有“热血千秋”牌坊一座,穿行其中别有一种静谧。三拜之后,我与友人在悠悠千载白云...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相比较美国作家戴维·伽特森(David Guterson)的小说名作《雪落香杉树》(Snow Falling on Cedars)在大洋彼岸的畅销,本书的中文译本堪称姗姗来迟:既不能和出版次年摘下福克纳奖(1995年)的盛况同步,也没有赶上四年后同名电影上映的热点,同样和2007年首次改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1913年2月5日,流亡海外的俄国革命者尼古拉斯·鲁塞尔有一封给时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宋蔼龄的信,内容涉及俄国革命与中国外蒙问题。早在1905年,孙中山就与鲁塞尔相识,两人一直保持着来往。从鲁塞尔给蔼龄这封信的内容与语气看,尽管为孙工作还不到一年,但蔼龄已能独当一面处理一些对外联络的问题,还不到24岁的她已日渐显露聪明与干练。 宋小姐: 你1月27日的信涉及面很广,涉及若干重大问题。我只能大致谈谈其每一部分,不能详...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自去年夏天山居书房挂上那幅自题的扇面起,至今已有近一年光景,期间呼朋引伴来书房做客游玩之人,上至黄发长辈,下至垂髫幼童;既有桑梓旧知,也有沪上书友;既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各期同学,也有不同履历和职场的同事,可谓纷至沓来。于是偶有人问起,山居书房中最为珍视的书是哪一类,却似乎瞬时难住了我。 我总说读书是件带有记忆功能的事,同一本书,在十二岁、二十岁和三十岁时读起来总会有些不同甚至迥异的感觉,而时隔多年之后,还愿不愿意拿起来重读,有时候也成了问题。所以,在所有相伴一生的书中,我会珍视那些对我有着特殊意义...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bookbug 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bookbug 87人喜欢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4 15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bookbug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