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dimcantilever
来自: dimcantilever (重庆) 2018-06-19 18:20:20创建   2024-01-10 11:57:59更新
3 人关注
来自:豆瓣相册
chenghaochung 7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丘长弓山 3人喜欢
©热气建筑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Bollo 94人喜欢
回国之后有感于城市里的大部分路都修的坑坑洼洼,不是地砖破损就是路面积水,处理很多微小高差经常是水泥乱糊一通。回想起西班牙街道的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即便是复杂的地形也能用合适的几何形式处理。于是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存放于此。
回复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FAKEWORM 8人喜欢
又到了双年展了,又到了足不出户可以看展的时候了,哈哈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AUV建筑 10人喜欢
原载于公众号:auv_architecture 0. 引子 “法国建筑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围绕着两三位杰出的代表展开,他/她们的建筑代表了一种对继承了现代主义建筑遗产的上一代建筑师(以让·努维尔、多米尼克·佩罗、克里斯蒂安·德·波赞巴克以及伯纳德·屈米为代表)的批判...... 建筑的目标不再是形式或一件静态的艺术品,而是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这种方法挑战了现代主义唯一的价值观:“阳光下精妙的、正确的和壮丽的体量游戏”。取而代之,他/她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筑概念,将建筑所有关于材料和世俗的维度以及它...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丘长弓山 63人喜欢
纯纯的标题党,有些朋友在看到标题的一瞬间大脑可能已经提前兴奋了。其实关于大舍有价值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我只是啰里啰唆念一念。把XX作为方法是近期的热门句式,比如项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或者马工的把建筑作为方法。无论他们真实的意思是什么,在我看来,一旦把一个事物作为方法,就要有一种舍生取义的预设,不然怎么好意思让别人也使用这种方法呢。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或者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找到合适的方法何其重要。我又套了笔记人老师的《为谁而写》,其实就是为了自己而写。 在当下的中国建筑界,大舍或柳亦春建筑师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42人喜欢
清平市场二期地块项目是象城建筑又一个全周期的老城更新项目,其中启动区一期建筑设计通过架空、退让,恢复老城区的连续公共空间;将小街铺的建筑体验与商场大空间结合,通过比例、尺度、材质的操作,回应文物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在密集城区中创造轻盈、通透的感受,呈现广州性的城市建筑。 背景与历史 清平中药材市场是我国唯一在老城中心的中药材市场,因规模发展需要,将荔湾区清平路以西地块作为二期发展区域,也成为广州市首个以私企为主体的城市更新与开发项目。在清代中晚时期,用地区域东邻十三行,南近沙面岛领馆区,因此各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72人喜欢
1、项目背景: “泮塘五约”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泮塘路,紧邻荔湾湖公园,“是历史城区中几乎仅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历史上的“泮塘五约”地处西关荔枝湾畔,这里从汉唐起就是皇家苑囿,明清之后则为郊野胜地、行商园林。解放后建设的荔湾湖公园,与泮塘村仅一墙之隔。从2009年荔枝湾的揭盖复涌开始,“泮塘五约”就伴随着这一宝贵的老城区开放空间,进入了更加公共化的过程。(出自华南理工大学《泮塘及周边地区城市更新概念方案》) 微改造前的“泮塘五约”,隐藏...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远古超萌武士 167人喜欢
微排水,顾名思义,它主要指很小一块面积的屋顶排出少少的水。因为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基于雨水量的排水管和溢流口,数量/高度等),所以有很大潜力做出艺术感觉。真因如此,微排水也就成了各路建筑大师的逼格必争之地。 为了方便梳理,我们把微排水再拆解成 “汇,聚,导,散”四个细分步骤: 汇:难度在于坡度组织 聚:特殊在于滴水设计 导:排水导流 散:回归大地 但是再进入这四步之前,建筑学层面还会有个美学之争:要让雨水留下岁月的痕迹(源于对物质性欣赏,比如hdm)?还是理性一切抽象到底(源于启蒙运动,比如现代主...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39人喜欢
不定形小组(Uncertainty Network Office/UN-Office)是和朋友自2017年起在业余时间零散经营的假工作室。五年小结之时,将“三无作品”(无甲方,无预算,无建成)与参考图像并置,狐假虎威。将此拼盘名为“无实物”。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黄油老虎饼 204人喜欢
写在前面的废话:本文为个人资料整理收集,观点及部分事实请自行鉴别。其中照片与图表如无另注均为自摄自绘,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豆油询问。 1970年中期,各地经济开始逐步转向常规发展。人们终于开始有余力体味跳舞,恋爱,喝茶这样的“非生产性活动”,城市中的公园建设也再次起步。这时期,广州的园林小品建筑开始受到大量关注,它们往往带有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平屋面,混凝土结构,使用大量预制构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园林的意向符号。更重要的是,这类建筑施工简易,造价低廉。正适应经济复苏时期的城市建设需求。...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愁容袋鼠 14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 34人喜欢
赶着今年开放的最后一个周末终于第一次去了Ballenberg Freilichtmuseum,也就是收集了瑞士各地民居的露天博物馆。博物馆网上可以查到信息这里就不多讲,想陆续讲几个我喜欢的房子。有些房子博物馆网站有详细的资料,我就多讲(摘抄)两句,信息不多的我就贴贴照片。我对民居没有特别多的研究,多是直观感受,希望大家指正补充。 这些房子都极佳地体现了使用生活方式和形式的结合,有简练的构造和装饰(因为没钱做的华丽),有舒适的内外空间的相互关系和精巧的对高差的处理(楼梯能省就省)。当然不好的方面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玉米稀饭 203人喜欢
“诶,阳西,好久不见”,小和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出现我在面前,带着他的实习生小张,在大理古城南门外吃着为游客准备的石板烧,看我来了,又加了一份他最喜欢的土豆片。 我们上一次见面是在疫情前了,那时候我们是同一个建筑师的助手,在那里没有上下班时间,也几乎没有个人生活,我们高强度的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半,为了一个从未实现的设计。 这未见面的四五年里世界已天翻地覆,再也回不去昨日模样,小和却好像还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样子 “我们明天要去丙中洛,滇西北去往西藏方向的最后一个村子,我在那边做了一点事情,你要不要跟我...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FAKEWORM 16人喜欢
by Noritaka Minami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0 61人喜欢
春天的时候去小田原看了杉本博司的江之浦测候所,后来偶尔阅读到他的随笔集《艺术的起源》。觉得空间和文字有着共通之处,对照来解读挺有趣的。 江之浦测候所——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实在是个奇怪的名字。更奇怪的是,将其设计并建造出来的人并非是建筑师,而是以摄影闻名的艺术家,杉本博司。 当然,将这片占地面积9496㎡的园区定义为“美术馆”并不精确。江之浦测候所位于小田原的一片高地之上,原为柑橘林的山地,向着相模湾之海敞开。在起伏不定的山林地带中,散落着茶室、玻璃舞台、画廊、庭院等建筑。 虽然体量很小,建筑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希腊小庙 85人喜欢
2014.12 高铁至台中 经绿川 宫原眼科 brt至东海大学 夜至逢甲 迷路偶遇中区再生基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 43人喜欢
Sergison Bates经常爱提Peter和Alison Smithson对他的影响,对他们的各种著作都深有研究。其实不光是他们俩,这一代的英国不少建筑师如Peter St John, Adam Caruso人等都(曾)是Smithsons粉。前一阵纠了一下个中缘由,列于下文,可能很多都是基本历史知识 (但我并不了解。。。)。有不少是引用了原话是英文我就没翻译抱歉。出处我也偷懒不列了,毕竟不是学术论文。 ---------------------- Smithsons和新粗野主义 英国在一战...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Pompano烤企!鹅 36人喜欢
————斯德哥尔摩划船俱乐部船屋———— 1913年7月13号,就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一周年之际,在斯德哥尔摩一处风景宜人的森林里,新建了一座小木屋。这座小木屋的建筑师是Sigurd Lewerentz(与建筑师Torsten Stubelius合作),那年他还没有满27岁。 现代奥运会对瑞典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令人无法想象的。瑞典人将探索自然的追求发展成了一系列娱乐以及健身活动,这导致了对于“全民运动”的需求也愈演愈烈,斯德哥尔摩划船俱乐部也应运而生。这座房子即划船俱乐部的活动中心,建造在一...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starry 43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丘长弓山 4人喜欢
Architects don't take beautiful pictures.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issing 92人喜欢
最近几个月来跟哥本哈根同事合作,闲来又听了公司北美分部的几场报告,横向对比下来一个直观感受:德系建筑师非常能打。 这里戏谑地用“能打”这个词,是比喻项目实践中建筑师对项目的控制程度。举个不恰当的比方:世界发生核战化作废墟,所有生产工具悉数在战争中被摧毁,幸存下来的一小撮人决定要重建家园。团队中刚好刚好有北欧,德国和北美的建筑师(可惜没有工程师生还)。那么大概率估计,最先能用核爆后的残骸把房子盖起来的会是德系建筑师。至于盖出来的房子有没有足够的建筑学和美学价值,在这种废土背景下不值得评论。 回到当下这个功能健全的社会,概括来说是本质是分工度的问题: 丹麦的建筑师相比之下需要操心的事情少得多:棘手的比如防火,造价,幕墙等通通外包,什么招标,工期安排工地管理这种破事更是闻所未闻。除此之余令我震惊的是,比如构造细部这种传统建筑学中的基本要素,在丹麦也被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建筑专业之外的工程师。具体来说...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刘昆朋 3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米丝 64人喜欢
译者按:约恩.伍重是一位行遍全球的建筑师。1918年生于丹麦,1942-45年在阿尔托(芬兰)和阿斯普隆德(瑞典)事务所工作;1947-48在欧洲及北非游历考察民居及伊斯兰建筑;1949年考察墨西哥玛雅遗址,并在美国进行现代建筑考察;1957游历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印度及尼泊尔;1959进行伊朗建筑考察,关注伊朗的城市结构、巴扎市场;1963年因悉尼歌剧院项目搬至澳大利亚工作生活;1971-75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执教;1975年之后在丹麦,瑞典和西班牙居住。 跨文化意向(transcultura...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23 24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dimcantilever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