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苏格拉底大王
来自: 苏格拉底大王 (南京) 2018-06-19 18:12:57创建   2021-12-30 11:10:16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豆友14860663 3人喜欢
和大部分同类书籍一样,少不了汤汤水水,保证读者能够嗨起来,但干货确实不少。刚开始读,最感兴趣的是两点: 一是inappropirate vocabulary and improvements部分。母语非英语的人写英文论文最苦恼的是很难察觉词A和词B的细微差别,如果你知道还有个同义词B那还是比较乐观的,最悲观的情况是你都不知道还有B的存在。这本书的这个部分就很有种雪中送炭的感觉了,比如different其实不如distinct/diverse/various/varied,用litte...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lxqshss 3167人喜欢
我看了之后觉得写得很好,就搬过来了,奇文共赏。 强烈支持去看原文,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dresslessleep/blog/7938159/ 另外还推荐,《大而不倒》 《监守自盗》 《社交网络》 《利益风暴》 《大空头》的剧本来源于美国著名金融记者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著作 The Big Short,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一次大规模的做空行动”,在对冲基金行业,这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迈克尔·刘易斯在业内久负盛名,因此此书一经...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叶洲 3731人喜欢
2008年的次贷危机已经被多次搬上荧幕,从文艺界的左翼纪录片《监守自盗》,到HBO讲述政府救市的纪实故事片《大而不倒》,还有影射高盛在崩盘前夜火线甩卖的《利益风暴》,分别从不同角度把这场危机呈现给了观众,可谓是相当全面,留给后来者的空白已经不多。然而《大空头》还是找到了一个新角度, 并且拍摄的十足地带感和过瘾。 这个新角度,就是准确预见危机的洞察者们。他们通过做空,在这场危机中危机中大赚了一笔。很多人...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纳兰杜若 54人喜欢
我是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才知道这个童话故事还反映19世纪末的美国货币政策的一种影射。 从1880年到1896年,美国物价下降了23%,美国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农民成了债务人,而他们的债权人是东部的银行家,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它引起这些债务的实际价值上升。这就以损害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而富了银行。人民党政治家建议自由的银币铸造,198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william jennings bryan倡导自由银币,但败...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吴小光 22人喜欢
以前写过的一篇读书报告,算是对《实践理论大纲》这本书的概要梳理,真的很难读。这本书是布迪厄早期建立实践理论的尝试,书中呈现了“未完成”的理论大纲,但不失为了解实践理论的起点;另一方面,本书的初衷在于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进行辩护,就此引入了对卡比...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Luftmeer 4人喜欢
布从对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生活着的卡比尔人日常生活的人类学观察起步,从隐隐约约的名誉感中提炼出disposition和habitus这些概念:从卡比尔人居室中发掘男——女,自然——去自然这些意象;从卡比尔人的亲属关系中发现在法律条文之下具有结构生产特性的habitus。 从与人类学圈子的对话来说,habitus,Pratique的提出也是他试图批判【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尝试,中间有些“啰嗦”地提了很多法国德国哲学、社会理论领域的前辈...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pensieve 23人喜欢
1. Nancy年轻的时候和DNA的发现者Watson工作,其中有一天Francis Crick来实验室作报告,结果对Nancy进行了sexual harassment……她很震惊但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状况,也没有和Watson说 2. Nancy当时已经是senior faculty了想争取更大的实验室空间,去抗议说有些junior faculty的空间都比我大,那人不信。于是Nancy利用课余时间量了每间房间的位置,并发现了男女教授的办公空间的巨大差距,然而把这数据递给管space分配的面...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美剧院线 43人喜欢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什么是你长大后才知道的事情?? 热评第一的是:承认自己的平凡需要很大的勇气。 小时候的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最特别的一个,幻想着长大后一定干出一番大事业,可待真的长大了,却发现自己不过沧海一粟罢了。 但成为一个普通人真的很逊吗? 这个问题...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哲夫成城 8人喜欢
赵鼎新,浙江大学社会学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 本文分析了社会学家对机制概念常见的误解、社会机制的关键性质和基本类型,阐明了机制解释的主要弱点。这些弱点包括机制与宏观结构之间的紧张、结构/机制解释与行动者解释之间的紧张、归纳性机制分析与演绎性机制分析之间的紧张,以及机制解释不得不面对的过度决定和重要性多变两个难点。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准确地掌握机制概念,更好地运用机制解释,最终建立起基于机制解释...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czy 27人喜欢
1 不知道是不是大约十年前Yau和Nadis的那本《The shape of inner space》反响不错,随后Yau又和Nadis合作写了这本《The shape of my life》。如果说第一本算是一本关于Calabi-Yau和string theory的科普之作,那么这一本就完完全全是一本关于Yau的自传。当然,以Yau波澜壮阔的经历,写一本自传也是极为合理的。毕竟,Villani刚得了Fields奖就在quit之前写了一本《Théorème vivant》(《一个定理的诞生》)。 2 早在《The shape...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已注销] 13人喜欢
1. 贝克尔将艺术视为一种集体活动的产物,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共同行动的产物。如果我们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观念、创作、成形、接受等)所涉及到的艺术家、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员、媒材、传播等因素全部考虑在内,那么几乎所有的艺术现象均可视为一种集体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做法取消了(或者无限扩大了)“艺术”这一概念的内涵。 2.在第一版前言中,贝克尔就已经说明他的“分析原则是社会组织的,而不是美学的”,用...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豆友146772149 9人喜欢
首先,这并非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本文旨在简要梳理近年来 "人机传播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下文简称 HMC) 研究" 在国际传播学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Science) 学界诞生的源起与发展现状,希望能给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传播的进化》一书中所关注到的 "...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此刻有冰 8349人喜欢
Educated是一个简洁有力的词,谁都可以读懂。但如果将它直译过来,是否还能保留这种力量? 它的被动语态,既传递一种结果,又表达一种状态。 “受过教育”和“教养”是这个词的两个层面,选择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原意。 “受教”更像一个抱拳的动作,生硬而有年...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en route 15人喜欢
 我们现在读到的苏格拉底其人,主要是柏拉图和色诺芬笔下塑造出来的人物。这个塑造出来的人物,距离历史上其人究竟有多远?      柏拉图和色诺芬各自塑造的苏格拉底又有区别。在两人的《申辩篇》里,柏拉图将苏格拉底描绘成履行哲学方式的楷模;而色诺芬则强调苏格拉底身上的虔诚和德性。      一个是最智慧,智慧之处体现在苏格拉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一个是最虔诚,虔诚之处在于苏格拉底的反诘体现了他履行神圣...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six-up 4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珍珠奶猹 7385人喜欢
如果剧情背景仅仅是穿越或者一场梦,那只能算一部普通的合家欢喜剧。 【剧透警告】 ——————— ——————— 结果结尾说,李焕英是48岁的李焕英。 整个剧情就升华了。 我们最开始的视角,是贾晓玲视角,以为是穿越,又或者梦,我们跟随着贾晓玲,试着改变母亲的命运,让她更加开心。剧情很好笑,又有些荒诞。 而当我们知道,李焕英是48岁的李焕英的时候,回头一想,如果主角视角是李焕英,那几乎是一部全新的电影。 每个...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loloco 4678人喜欢
电影开始没多久,陈赫演的冷特以一句“谁是贾晓玲”出场,看惯了老套穿越剧情的我就猜冷特估计就是贾晓玲的亲生爸爸了,直到最后真爸爸出现… 那么冷特这个角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仿佛剔除了他故事也能照样进行,甚至可以说整个故事里他只与贾晓玲有一定联系和牵绊。直到我看到一个提问“贾晓玲只跟别人说了自己叫晓玲,但是冷特却一出场就问‘谁是贾晓玲’?”,我突然明白这个几乎可以成为男主角的冷特其实就是虚构的。 整个...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天地远行客 6人喜欢
先说优点。第一部我打了三星,这一部我打了四星,因为的确有进步。首先,作者似乎摸到了一点脉络,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行文模式,有自己patern的作者总是比那些不知所云随心所欲的“写手”要好的多。另外,剧情紧凑了,主线清晰了,没有太多的常识解释了,男主的情商和智商双双上线,居然不那么招人烦了。这些都是值得表扬的地方。 但是,我还是不得不说,作者的两部作品都弥漫着若隐若现的屌丝或者直男癌的气息,和警察叔叔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蓝云落月 18人喜欢
《Magic tricks》,这本来自牛津阅读树7阶的一本书,成为了我和儿子2020年11月15日临睡前,读的最后一本绘本,也是我们读牛津阅读树这个大部头分级读物中的最后一本。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些不舍,毕竟这套书,在过去的16个月里,是我们睡前共读的必选书目。同时,有一种终于登上山顶的感觉,毕竟406本,虽然每本也就8至32页不等,但累加起来也不少。 当然,我们不会是第一个读完这套大部头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是,生活...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烧光光# 1203人喜欢
1、在我还是处男的那些年,此片无露点,仅靠巩俐姐姐的激凸和呼吸急促就足已激发我过多的青春期性幻想,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让我感到所有AV都可以是浮云。可以说,在那个我还没看过AV的年代,这部片子就是我心中的最佳AV,巩俐姐姐就是我心中的最佳AV女优。 今天,我重温了这个经典作品,才发现情色成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为何我的记忆却是相反的呢,我把原因归结为青春期的压抑,以及那个年代的资源匮乏。当然,依然如我的记...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井底蛙 35人喜欢
本书的内容,读者自可以去看书,不需要译者再画蛇添足。在此,我仅交待几句与书中一些高频词汇的译法有关的事情。 本书题目就是“Thinking Through Methods”。在正文中,我一般将 “Think through”译为“透彻思考”或“透彻理解”。书名的译法则颇费周折。如果直接译为《透彻地思考方法》,似乎不够简明醒目。译者与林佳木编辑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定名为《领悟方法》。但是,读者不必把“领悟”一词作玄虚的理解,它其实就是...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更趋向存在 133人喜欢
本书作为“建构学派”(Constructionist)的宣言式著作,以人和社会的关系为主轴来探讨社会实体的构建,是一部知识社会学论纲。 第一章是导论,介绍知识社会学的论域和理论发展。知识社会学,顾名思义,即是分析在社会中成为“知识”的事物。因为知识本身有着一定的社会条件,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社会情境中发展、传递和维持的;知识社会学便要致力于理解这些“知识”体系是如何由社会构建成为一种“现实”,以及各种“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一条 1509人喜欢
[视频] 2018年初,为了能让孩子入学, 古先生一家6口 从杭州120平米的商品房, 搬到了市中心一套30年房龄的老公房里。 房子室内只有50平米, 阴暗潮湿、空间划分混乱。 古先生忍不住向设计师梁穗明求助, 希望能改造成一套明亮、实用的小公寓。 设计师通过动、静两区的划分, 在50平米里做出了三室、一厅、两卫, 还设计出了六大收纳系统, 创造了17立方的收纳区域, 相当于200个登机箱的空间。 改造完以后,这个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 金堂奖最佳住宅公寓设计奖金奖, 以及iF奖室内设计最佳设计...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四斤 1290人喜欢
“反倒我老想起年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却什么都不怕” 《两只老虎》首映第一场就看了,说实话,没怎么看明白,比如为什么赵薇饰演的周原最后说的话会和开头余凯旋编的一模一样,为什么余凯璇最后要去废弃游泳池,为什么最后一个镜头是张成功出现在车里,等等等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豆友1680017 53人喜欢
你可以把这本书看作理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的延续。确切地说,是这一段话的展开:“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作者声称要指引人类去反抗自私的基因,这非常令人期待。然而遗憾的是,本书虽然大部分论述有理有据,...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40 41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苏格拉底大王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