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种种
冬惊的广播: 小学三年级在我妈的大学语文课本上(当时我妈教汉语言文学)读到老舍的《月牙儿》,印象很深,是我看过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又翻出家里书柜上的《老舍幽默诗文集》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大概是九岁左右开始广泛阅读文学作品的的,之前读的大都是画书。除儿童文学之外,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许是《红楼梦》,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孝种种大承笞挞》,当时这题目里面有四个字都不认识。 小学时还有一套绿皮的世界名著少儿版非常流行,为我打开了外国文学的大门。我买过《小公主》《埃及艳后》《孤女努力记》《伦敦塔》等,比我大一岁的二表哥买了《罪与罚》,我和他换着看。还把他买的厚厚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译本看完了。二表哥买苏俄作家的书大概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深度的boy,其实除了武侠之外,他似乎更喜欢看小言和少女漫画。有一年暑假我俩比赛写故事,他写了个王子公主的故事,开头是“在一个城市中心的小镇上”,我妈看了说“城市中心还有小镇?”但我们创作热情高涨,并不在乎这些细节。 我妈喜欢看琼瑶剧,我跟着她看了好多,什么《雪珂》《水云间》《烟锁重楼》《青青河边草》,还在我爸单位图书馆借了一本《雪珂》。小时候我觉得马景涛好帅啊,很A的那种。 《花季雨季》一度非常流行,我也借来看了,不过印象不深。两个表哥当时很喜欢卫斯理,我借了一本《眼睛》来看,感觉有点反胃。大表哥比我大五岁,当时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时空隧道之类的故事,我六七岁的时候听了怕怕的,算是最早的科幻启蒙。 大表哥上中学后觉得应该加强一下文学素养,有一回心血来潮买了当年茅盾文学奖的好几部获奖作品,其中有一套《茶人三部曲》,三大本很快就被我看完了,看的如痴如醉,是小学时印象最深的当代文学。 小学时代最喜欢的杂志是《中外少年》《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儿童漫画》和《读者》,因为《中外少年》知道了刘慵,一度成为他的铁杆书迷,把他的书全看过一遍,连他儿子写的书都买了。后来对他一家子太熟了,感觉梗都是重复的,就脱粉了。《童话大王》也看过一阵子,后期郑渊洁开始讽刺现实,但文笔并不高明,看他写一个堵车的故事连载了好几本一扯起来收不住就弃了。书店里看了《山羊不吃天堂草》印象深刻,开始follow曹文轩。 我爸是报刊社的,单位图书馆藏书丰富,每年还发书票,可以在本市最大的书店买书,一直发到我上大学。我妈学校也有图书馆,她喜欢给我借世界名著,比如莎士比亚,悲惨世界,然而我都没看下去,唯独喜欢《羊脂球》这类又香艳又充满讽喻的故事。莫泊桑和契诃夫都很对胃口。小学三年级时我家对门搬来一个同校同年级同学,从小就是饱读诗书的才女,有天放学回家谈起红楼,她跟我说贾母只是“披着脉脉温情的面纱”,我惊讶于她的见地和用词,更因为我小时候不爱查字典,之前还以为“脉脉”读麦麦呢。小学毕业在我爸单位借了一摞《红楼梦新评》《红楼梦论稿》之类红学专著回家“研究”。 和同龄人相比,我读书唯一的优点就是比较有毅力,无论多长,只要有兴趣就会看完,并且深深沉浸其中,所以哥哥们和大人们买了没耐心看的书都让我看完了。或许就是这份痴劲儿,让我格外喜欢红楼梦吧。 五六年级最喜欢的漫画是《美少女战士》和《溜冰娃娃》。一本一本的买,用了几个学期才凑齐一套美少女战士。一开始我妈不屑于动漫,不支持我买,我就偷偷买。后来她看到我床头攒了一摞,说你干脆都买回来吧,一本一本的费劲不?得了特赦,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看漫画了,每次回老家还会专门让表哥带我去他中学门口的小书店买,可以砍价,能比我学校门口便宜一点一点。当时连载本土漫画的杂志《卡通王》《少年漫画》也有不少优秀作品,尤其是《女船王》超级喜欢,可惜看的连载不全,也没有单行本,剧情还是多年后看小说才补全。 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两三个小时可以看完一本十万字左右的当代文学,那段时间大概是我看书最频繁的时候了,基本上抓到什么看什么,从世界文学到奶奶订阅的《妇女生活》。看得多了就想写,十二岁的时候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写一个差生的故事,一下午写了五千多字,投稿给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的内部杂志,老师们回信说基调太灰暗了。后悔没有直接投给《儿童文学》或者《少年文艺》,否则我说不定也成了个少年作家了吧。 那之后给小学的小伙伴说起我写了个短篇,传来传去就有隔壁班人问我是不是写了本书。小学时我就发表过十几篇作文,得过几个奖,五六年级时我还有野心写个长篇,也去当少年作家,然而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小说的时候我都二十六七岁了。很遗憾,我至今也没有写完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文学梦,总是被更加实际与世俗的东西所阻拦,就那样一直是个梦。
unidolphie的广播: 本人经历过无数次如下对话。 “你在哪儿上学啊?” “北京。” “北京哪个大学啊?” “北大(羞涩一笑)。” “啊?这么厉害!学啥专业呢?” 每到这时候我深吸一口恶气然后说:“艺术学理论。” 这时候,对方的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再也说不出一个“好”字。 我有时会心虚地解释两句,艺术理论学什么: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化产业等等。但是有的时候,话题就此断掉了。 别说外人,包括在学校里,总是有人问起:“你们学院的是不是全会画画弹琴唱歌跳舞啊?” 艺术学似乎总是位于鄙视链的底端,鄙视动作的发起者,有时奇迹般地正是那些热爱电影、热爱艺术的人。有人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会妨碍自己与艺术产生联结,因此单纯学艺术的人,就好比是一个派生物。 还有人认为,艺术学在中国太过年轻,其名号也不响亮,不像人文类的文史哲,听上去就富有沉甸甸的知识感,历史也悠久。 自从进入了这个专业我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做出了最为正确的选择。尽管人们对艺术理论的误解有很多,我也承认这种年代感的缺失和学科的窘境是确实存在的,但这也同时促使我去思考:如何使艺术学变得不可替代?艺术理论该怎样与艺术专业更好地结合?以及如何能与文史哲交错相通,壮大自己呢? 有一天复习功课,看到所谓“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的真实含义,博登布鲁克动力:第一代追求金钱,第二代追求社会地位和公职声望,第三代追求艺术人生。 希望有一天它能够被正名。 「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