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表达
来自:豆瓣日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学习精神分析以来,我读到的最令我感动的案例,来自去年春天的临床讨论课所指定的一篇文章。在《Bombs in the Consulting Room》一书中,英国精神分析师Brett Kahr讲述了发生在他与一位有着强迫性吐痰习惯的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治疗过程。说实话当阅读作...
来自:豆瓣日记
我发现如果病人从他自己内部往外看时看到的是我[本人],他会觉得孤独;假如他向外看时看到的是[另一个]他自己在这个房间里,他便不再孤独了。 ——Phyllis Meadow 在题为《雪中足迹》的自传当中,圣严师父专门辟出一章,描述他在台湾二次出家时的师父东初老人是如何“折磨”他。东初老人令重新剃度了的师父在大房间和小房间之间反复搬来搬去;派他外出采购却不给他足够的车资,造成师父被司机赶下公交车,“实在是感到很羞耻和丢脸”;命师父写“骂人的文章”,写好了却又不将其刊登,反而责怪师父说“骂了这么多人,你造了很大的口业”;还曾经为了“三块瓷砖”而派师父到外面的商店和工厂跑来跑去,把师父气到“又累又沮丧”,让圣严师父觉得“我的师父发疯了”!圣严师父曾经认为东初老人“有双重人格”、“像恶魔”,但当师父经受住了老人对其所施行的“发疯”般的行为以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情绪冲击,他终于了解到这是东初老人对他饱含...
来自:豆瓣日记
不论佛弟子的“持戒”还是治疗师的“伦理”,都是需要常常拿出来谈论和反省的话题。身为佛弟子所受的“五戒”和“菩萨戒”,以及身为治疗师所必须承担的“利益来访者”的责任和“钱戒”,归根结底很可能都是某种“心戒”,是在道德和心性方面进行自我约束。 二、 持戒 佛家修行当中的“持戒”,对应的是心理治疗师对伦理的遵守。在社工学院念书的几年,无论上课还是实习,都被要求时时得想着“全美社工协会”制定的伦理守则,现在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也是要专门去上精神分析伦理方面的课程。不论临床社工执照所要求的,还是使用精神分析理论所操作的,在日常工作的层面,似乎可以笼统地称作“咨询伦理”。顾名思义,伦理守则的目的是从道德法则出发,对从业者的职责进行框定并对权力加以约束。个人看法,在咨询伦理之中,只要牢牢记得对患者秉着“有益无害”这个大的原则,其余都是细节,碰到拿不准的情况,及时与督导或老师商量就可以了。 然而这个“有益无...
来自:豆瓣日记
在不断被来访者的情绪所卷入并曾因此病倒和气馁以及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及终身学习)与身为佛弟子的修行这两件事之间的关联。下面就分而列之,说一些很浅显的看法和体会。 自爱爱人,爱一切众生;自救救人,救一切众生。 ——圣严法师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旅程。”谈及从事心理治疗行业的感受,几乎所有同事和督导都会这么说,这很显然是大家的共识。终身学习,学的是什么呢?技术、理论、伦理、每个个体患者的情绪和人格特点、治疗师对于自身无意识领域的理解……罗列起来...
来自:豆瓣日记
尽管冠状肺炎的疫情在本地已开始有了蔓延之势,3月初的时候,工作环境里的人还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该干嘛还干嘛。甚至3月10号那天,诊所仍然照常进行了团体督导会,十几个治疗师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一边吃饭一边说话。我当时很后悔没有在包里装上一个口罩去上班,只好自我安慰说,我工作的小市镇在麻省比较闭塞的一个地方,暂时还没有确诊的肺炎案例。会上,我一边捂着自己的饭盒,一边小心地注意着周围的同事是否有感冒症状。我很紧张地听临床主任说,诊所马上需出台政策以应对疫情发展,不过我们的上峰(应该就是保险公司了)对...
来自:豆瓣日记
这一系列的工作笔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大约会一直继续写下去。国内的心理咨询界常常谈论咨询师工作累积的小时数,以此作为对从业者经验值的判断。而我在美国工作的环境里,好像没什么人谈论时数,大家都是通过从业年限来对一个治疗师的经验有所了解。所以虽然以国内的标准,我已有超过1600小时的个案时长,不应算作新手,但事实是我全职工作才一年多,仍是不折不扣的新人(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的工作环境当中,心理治疗在大众生活里普及,临床工作者的个案量比较大)。我其实很乐意把自己看作新手,因为不论身边督导、同事的工作年限是...
来自:豆瓣日记
四岁的胖丹这一阵子特别喜欢表达他对我的爱意,每天都对我说好多遍“妈妈,我爱你”。有时他紧紧地搂着我的头把小嘴唇印在我耳朵上,还会加重语气,强调着说:“妈妈,我真是爱你呀!”再配合上他近半年来的一个新行为,就是当我在家换衣服的时候他经常跑来,一边忽闪着大眼睛瞧我,小手就伸过来摸我的腿,偶尔还问:“我能亲你的腿吗?”很明显,胖丹身上已经有了懵懂且童真的性欲,他大约已进入精神分析所划分性心理发展阶段的俄底浦斯期了。 胖丹的俄狄浦斯期在两三年之内就会过去,但他会带着这一儿童发展时期的烙印展开他的人生,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而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不仅带着俄狄浦斯期的痕迹。在分秒进行并流逝着的日常生活中,一切已经发生过的——包括我们在生命源头的体验——都或隐或显地跟随着我们。一些观点较为“激进”的精神分析学家甚至将母婴关系的质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前推至胎儿期。我信奉万事万物都无时不在变化着的无常观,所...
来自:豆瓣日记
工作单位每周都有例会,由临床主任召集,内容一般是轮流讨论各自的案例,有时候也涉及治疗师的职业伦理和自我照顾等话题。跟在学校的时候一样,对于每一个能够学到东西的机会,我总是有很多问题和想法,不管是对自己的个案还是对其他治疗师的。我这种参与的姿态其实是我“学习者”个性的一部分。我注意到有一两位同事很喜欢我的发言,每次我提出什么,她们都给我空间让我能稍微深入地阐发一下自己的想法,甚而在会后跑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我的发言对她们有启发。但也有一部分其他人,常常对我的看法发表对抗性很强的意见,甚至有时候令我...
来自:豆瓣日记
心理治疗是一种用语言沟通的手段来促进心灵疗愈过程的治疗方式,它的工作机制决定了言语交流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我本人接受个人体验之前,我对心理治疗的想象是,来访者滔滔不绝地向治疗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而与其面对面坐着的治疗师,则需要对来访者所诉说的内容加以点评,并在适当的时候用上具有疗效的干预手段,比如指出来访者的认知偏差、为对方提供能客观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空间,等等。我自己作为来访者的体验则为这一印象提供了佐证。从在纽约见我第一位心理动力学的治疗师时起,我就总有好多话要说。我与我现在的两位分析师,...
来自:豆瓣日记
我觉得我是从转了行当、重新去做学生学习心理治疗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了解美国社会的。那之前已在美国生活了十余年,但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尽管不停地搬家和奔波,却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象牙塔”这个词可能已不太适用于今天国内的大学环境,但特别适合我在美国待过的几所精英型学校。其实我从没有考虑过是否要“融入”美国人的生活,这好像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一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多于外面在发生什么,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异国。所以我的留洋生涯始终很自足、自洽,我曾非常满足于读书、教书和写作的日子。可是,虽然并无文化身份认...
来自:豆瓣日记
最初开始把每一次的精神分析面谈过程都记录下来,是一个很偶然的决定。但是现在看着A5开本的笔记本里170余页有关过去两年间近百次面谈的文字,我有一种小小的自得之感:这个决定实在太正确了。虽然不是每一回面谈之后我都能及时把过程写下来,由于忙碌、阻抗等原因,有些记录是直到两三周以后才做的,但毕竟所有面谈都留下了文字记载。这些记录尽管粗精程度有别,绝对不是对我和Dr. K每一句话的复述,放在一起,却至少能形成一个大致印象。翻看起来,能够清晰地看出历次正负移情/关系转移(transference)的产生、...
来自:豆瓣日记
进入新的一年以来,我跟分析师的谈话简直快变成了诉苦大会。由于面谈时间改在了晚上,我每次都是匆匆伺候孩子们吃完饭后再赶过去,然后把自己“扑通”摔进长沙发里,就开始讲我在实习工作中的不满和烦恼。Dr. K每次都能耐心倾听并安慰,说反正马上就要毕业了,这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我也每次反复跟他讲,就算只剩一天就能毕业,那这一天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要好好地、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不但是我在目前的学业和实习重压之下所想,也是我一直以来尝试去做的。 其实不知不觉间,我早已将这位分析师当作专业方面的导师。过去两年...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上篇在:https://www.douban.com/note/657772699/ 其次,不论我和实习单位其他的治疗师们多么努力地根据每一期病人的情况来设计、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多数患者身上都带有“阻抗”(resistance),而且往往还是很强大的阻力,使得他们难以将小组教学中所教授的应对技巧付诸实践。所以我日常面临的景象是,病人们在小组治疗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频频点头、连声说是,甚至不断向我微笑,然而在单独面谈时又露出一筹莫展的愁容,说前一天回到家一面对真实的生活,就什么技巧都用不上了...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上篇: https://www.douban.com/note/629603604/ 二.“请带我到我没去过的地方” 一位与来访者相匹配的治疗师,应当能带我们涉足那些我们从没去过的地方。不论一个来访者最开始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踏入了治疗师的办公室,是想解决现实的问题也好,想探索自己心智中的不清晰领域也罢,进行咨询谈话的目标都是拉开一个距离来看待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并在过程中寻求更适切、有效的与自我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里,除了前文着重描写的经由“在场”和“陪伴”引发的共情以外,治疗师...
来自:豆瓣日记
如何选择心理咨询师,最近好像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我甚至收到网友的豆邮,请我帮忙看看她现在的咨询师好不好。这篇文章原本不在我的写作计划内,因为选择咨询师,或者说判断一个咨询师与自己的匹配度,这个问题实在太宽泛又太个人化,我不觉得自己有能力通过泛泛而论的几段话就给出适用于每个人的标准。而且,关于如何评判咨询师的资质、水平等等,网上的信息已有很多,我再插一嘴进来,讲咨询师的受训背景、中立性、同理心等等内容,意义也并不大。但是又想到,或许我个人的一些经验,能够对一部分读者有所帮助。因此我写下如上的标...
来自:豆瓣日记
本文上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05114565/ 本文中篇:https://www.douban.com/note/605305032/ 也是因为我在Dr. K的办公室里感受到了真实的沟通,后来谈话时的顾忌越来越少。他亦不止一次鼓励我说:“这世界上只有在一个地方你可以毫不考虑后果地说话,那就是这里。”我当然知道跟心理治疗师相处的理想状态是无话不说,但我同时也珍视我和王混混之间略为特殊的伴侣关系,所以我对Dr. K说过:肯定不是这样,我跟我丈夫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来自:豆瓣日记
我跟Dr. K的第一次见面属于初步的了解,那也是唯一一次二人面对面坐着说话。从第二次起,他就让我躺在了沙发上。躺椅式咨询是精神分析特有的方式。它不但以一种隐性的手段规定了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对等,从而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也是一个帮助来访者身心放松、促进自由联想的方法。对我本人来说,首先由于我是个很难放松下来的人,所以头几次,我觉得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办公室里是件怪怪的事情。后来虽然好些了,但有时身体还是会不自觉地变得僵硬——其实这是一种“自觉的不自觉”,就是说每当我不能全神贯注地交谈、...
来自:豆瓣日记
从2011年夏天第一次走进一位华人女治疗师的办公室算起,这几年我断续经历了三位心理治疗师。前年曾在知乎上写过一个答案,内容是比较我的前两位治疗师。她们都是女性,一个台湾人,一个美国人,都是中年,比我大5~10岁的样子。写那个答案的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在现在的学校学习心理治疗,写得不够专业。我当时的目的是想启发提问者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师,为了在文中造成先后两个女治疗师的对比,也隐去了我对那位华人治疗师的不满。最近一年,我找到了一位精神分析师做我的治疗师,在反复交谈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东西。因此,我...
来自:豆瓣日记
由白到黑的距离过于遥远了。/灰褐色的鸟群从雾霭中诞生,/又隐没于经年的时光/以耐心打结而织成的网。/捕鸟人在夕阳下叹息:/“落入我眼里的光,/可是那时光之光吗?” 2014年7月初在北京,某天傍晚我坐在出租车里,第不知道多少次感受到虚无感的侵袭,于是便写下了...
来自:豆瓣日记
也算看过了不少电影,最喜欢的一幕始终是德国影片《咫尺天涯》的开头几分钟。镜头掠过一片翅膀,像翅膀一般在空中飞行,然后来到高耸于城市中心圆柱顶端的女神雕塑上。那里,一位长着翅膀的天使,在倾听地面上人们的心声。那一时刻,人们内心的默语都变成喁喁之音,...
来自:豆瓣日记
我时常会想,如果心灵上的创伤和病症也能跟我们的躯体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该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比如说,情绪/心境恶劣对应面部,那些被我们的心所牢牢刻印下的创伤代表两臂或双腿,等等。在我信马由缰的幻想中,抑郁症患者是相貌略有缺点但并不难看的人,或许重度的抑郁才会使与之对应的面部呈现出令人不忍目睹的狰狞与痛苦;而PTSD患者们则四肢残缺不全,当他们出现在大众面前,有人会因善良而移开目光,某些普普通通的...
来自:豆瓣日记
年龄渐长,我慢慢发现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少女性朋友都有过(被诊断为)抑郁(症)的经历,并且症状大多出现在生产以后,也就是说,她们的情绪问题都跟生孩子这件事有关系。直到现在,每每跟有孩子的新朋友聊天,受我的直觉驱使,当了解到她们的精神健康状况时,几乎一问一个准,全都有过抑郁体验。直接触发我写这篇文章的,是今天跟一位十几年前认识、但最近才重新联系上的朋友见面,因为情感上的熟悉,她非常坦诚地告诉我自己在生育两个孩子期间的患病经历,并说即使是几年以后的现在,她也仍希望能继续得到有质量的咨询和诊疗。 其实最初促使我想写这么一篇文章的,是九月初的那起变成了社会新闻的高校离婚事件。那阵子“道德义愤”的网友们纷纷迅速站队,用一些看似具有女权色彩但实际上又非常无力的流行语汇谴责“渣男”、并滔滔不绝地“指点”着事件中的女性应当如何如何。我却在这些纷繁的话语背后发现,当网友们发泄着所谓的不满,也无非是对这起事件进...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沁云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
- 我“喜欢”过的 (2人关注)
- 我的光影生活——以精神分析的视角看电影
- 心的表达 (446人关注)
- 2022年阅读计划(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 (7人关注)
- 创伤、解离与人格障碍 (82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