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的日记

溺爱
来自: 溺爱 (北京) 2014-11-26 22:55:48创建   2014-05-12 00:36:16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1人喜欢
一样东西你当作兴趣爱好,做到50分时就会获得『好棒』的夸奖,做到60分就会被称赞『真是个天才』。而作为职业人士,做到80分是『理所应当』,做到70分则会是『怎么差成这样』。 所以把兴趣当作职业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在某个喜欢并擅长的事情上成就感急速降低。 想想,一个人前一秒还被朋友夸赞写的东西真有意思应该去出书,后一面就被编辑退稿:傻逼,不登。这是种怎样的折磨啊。更不要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嚷嚷着『我们只要高端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0人喜欢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2人喜欢
论独处——转自周国平新浪博客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0人喜欢
一封绝对值得一读的信 日前读到跨媒体艺术学院邱志杰老师写给毕业生的一封信,读后很感动,也很感慨。并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信。 可以说这是一封很"煽情"的信,整封信都充满了一个教者对学子的期待、关怀与鞭策。最为重要的是他在信中所说的那“学院要让你们带走的是一辈子压箱底的东西。”以我的理解,这就是一个学院的学术理想与精神的体现,这就是这个学院有理想的教师们对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的追求,也是这个学院与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1人喜欢
中国当代艺术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灵魂 这几年的各种当代艺术展览,各种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题材大同小异,找不出最好的作品,也找不出最差的作品,几乎看得让人想吐。这种“看得要吐”的感觉还不是我这个策展人的感觉,最近有几个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也告诉我说看当代艺术展要吐。连原来不懂艺术的人都要吐,这个问题显然十分严重了。所以,最近几个月大家把卖不掉作品都归结为金融危机一半冤枉了美国,实际上,不少收藏家和投...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0人喜欢
梦想成为艺术家的年轻人,你好。作为一个画廊经营者,看着那么多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艺术,热情可嘉,但其中也有盲目乐观,天真地以为艺术创作是轻松浪漫的事,或者抱着登徒子的心态。我想也许有了“敲山震虎”的必要性,从画廊的角度给你提一点忠告,敲敲警钟,泼点冷水。 这个时代给人一种错误的幻觉,好像艺术家是明星般让人艳羡的职业:美女名车、觥筹交错的奢华酒会、与精英为伍、引领时尚的前沿…而这一切都是假象。艺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溺爱 0人喜欢
(潘叔叔说过,容易得到的,很容易不被珍惜。不要做这样的傻子。) 美院毕业生,你们好! 不要轻信老师 中国师生关系,以学生独立品格的丧失为代价,自古如此。这是因为中国人一旦成为大学教师,知识结构随即开始凝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滞后,导致保守和偏执。因而你对他们的明智态度是敬而远之。你进了大学,表示你有了自主选择的平台,不必追随个别出色的教师,更不能轻信所有的教师,否则你的自由意志会一天天被销蚀。 不要轻...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溺爱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