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I for You
来自: I for You (上海) 2021-03-28 19:11:22创建   2023-11-14 15:06:03更新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饲养员 117人喜欢
看了很多这部片子的评论,大多数认为在歌颂爱情。也许是中国的流行文化里有太多爱情的元素了吧。我们的流行歌曲我们的电台节目我们的电影电视无处不为了讨好年青的观众而费劲笔墨来讨论爱情。 其实我觉得如果要用爱情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片子,也许真的有些肤浅。因为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又老套又煽情,更加没有什么内涵。一个单相思的男人,连根本的爱情中两情相悦都谈不上。之所以他会如此痴迷于Alicia,与其说是爱有多深,不如讲...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Touch 108人喜欢
前言——谈谈“烂尾” 能和这部作品在一个时代,能阅读以及在连载期间阅读《进击的巨人》,以及写一些对这部作品的记录本身,都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及幸福。 但是这篇,至少是没动力写,写了也是不太想发的。 一方面,对我没有任何收益。 另一方面,因为这不可避免的,...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Jessy.Sedgwick 90人喜欢
时间 1968年 3月22日 法国巴黎大学南特尔学院(巴黎十大),德裔学生丹尼尔·科恩-邦迪由于先前在跟法国教育部长的对话中受到侮辱,引起学生抗议。随后在3月22日这天,科恩-邦迪带领同学占领学校的行政大楼。 5月 2日 校方关闭南特尔学院。理由之一是,“在教职工中有一种奇怪的气氛……一种非常近乎战争的精神变态。”科恩-邦迪等“3·22运动”成员被要求到巴黎大学总部纪律委员会接受处理。 {{{5月 3日 **巴黎警察封...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zake 491人喜欢
该片简介: 编剧: Mark Monroe 导演: Louie Psihoyos 主演: Joe Chisholm / Mandy-Rae Cruikshank / Charles Hambleton / Simon Hutchins / Kirk Krack / Isabel Lucas / Richard O'Barry / Hayden Panettiere / Louie Psihoyos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官方网站: http://www.thecovemovie.com/ 上映日期: 2009-04-25 语言: 英语 / 日语 又名: 海湾 / 血色海湾 / 海湾屠场 / 海湾峡谷 / The Rising 个人简评:如题,这是一部震撼人...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lavi 353人喜欢
补看《少女革命》时,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少女革命中的“革命”,和日本战后社会运动之间是否有关联? 除了音乐演唱的J・A・シーザー,《少革》的年轻主创们基本都是60年代生人,安保斗争 、全共斗 、反越战、劳工运动,参与主力是40-50年代出生的战后世代。对...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王写写 447人喜欢
1 一直以来,蝙蝠侠吸引我的一大魅力,便是其“世界上最伟大侦探”的设定。除了在正义联盟中开挂诛杀达克赛德和各种外星人以外,他的高超侦查能力在个人漫画中一直被着重描述,连《蝙蝠侠阿卡姆》系列游戏也安排了数量繁多的支线案件来展现他过人的推理头脑,比如追...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Woodring 590人喜欢
本来懒得跟爱的战士认真,不过看了一圈貌似还没什么人动手吐槽,于是就随手记录一下,纯当泄愤吧。认真评论请看本篇底部链接。 此篇涉及pp和来自新世界的剧透,慎入。 pp看上去好像有很深邃的主题吧,但其实看完了有谁能说清楚这片到底要想说什么。 很多细节漏洞说实在也记不清了,挑大主题世界观说。 一开场,大家本以为此片主题是反对用冰冷的数据和机械来代替人的判断(第一集朱妹一枪的争议性和用意所在)。看上去好像很...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Woodring 560人喜欢
在考据党狂欢的片子下面写口水评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完全不准备相应地引经据典又不具备技术党能从分镜色指定开始讲起的能力的时候。所以也请所有看完此文不赞同或愤怒的看客(如果有人看的话)不要只是简单地留下一句“其实你没看懂这片”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评语。 跟许多人一样,我记住几原这个名字是在很多年前的少女革命。所以搬少女革命出来对比,应该不算不当。 首先,个人的评价: 如果早几年看,这会是部影响世界观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11249人喜欢
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小众的事情、知道不会有多少人关注、但还是要花心血和精力去做这件事情的全部意义,在于如果不做、人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世界各地的银幕上有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美丽...... 2017年毫无疑问是同志电影的“至暴之年”。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每分钟120击》,这一年有太多同志电影爆成了烟花。而且跟往年不同,L(女同)、G(男同)、B(双性恋)、T(跨性别)四个类别都出现了高水准的代表作,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觉得不可思议。 “高水准”的判定标准之一是电影奖项。当同志电影和非同志电影同场...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扎南的广播: 我发现很多小伙伴对于第一次约会的注重程度,不太高。很多人明明网上聊得很好,但是一见面就无话可说,直接见光死。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本人不够好。而是你的第一次约会体验不够好。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补救,但是唯独第一印象无法补救。只要对方和你直接接触,7秒内就会对你这个人做出了主观的判断,这些主观的判断包含了:“他是否适合做我的朋友?” “我对他是否有好感?” “他的人品如何?” 所以第一次约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第一次约会,最需要注意的一个点其实是约会地点的选择,因为约会地点是占据你们大部分的约会时间和相处环境。第一次约会的体验,除了你个人谈吐和外观,剩下的就取决于环境了。比如说大家约会最最最常见的三个场景:吃饭,电影,喝咖啡。 恕我直言,这三个场景,都不适合第一次约会。因为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你们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那么无论是吃饭,还是喝咖啡,你们都需要应付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很明显你们的共同话题量不足以支撑那么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到了约会的后期,往往就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地步。而这种尴尬的氛围,则会让你们两个人的潜意识里面都觉得,对方是个无聊的人,或者我们不太搭之类想法。 而电影院其实也并不可取,虽然电影院的幽暗环境会让你们很有安全感,但是在看电影的过程里面,你们是没办法交流的,会导致整场约会,你们交流过少,整个体验给人的感觉就是,跟个陌生人约了场电影院罢了。那么首次约会应该选择什么场地呢?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选择有事情做的约会场地,比如溜冰,打保龄球等等。因为有事情做的时候,你们两个人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尴尬的场面,一旦没话说了,就专心做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尴尬。不像约会吃饭的时候,如果没话说了,两个人默默地在吃饭,这个场面就尬到不行了。另外最好可以选择一些带有运动量的活动,这个好处是,人在经过运动之后,整个肢体接触会放松很多,你可以去观察一下,公司聚会吃饭的合照,大家往往摆的动作是规规矩矩的。而爬山之类的聚会,大家摆的动作会放开会多,比如勾肩搭背。 如果你的约会对象比较活泼爱玩,那么你可以约去游乐园玩。第一,游乐园里面人很多,你们两个人即使不说话也不会尴尬,避免了出现尴尬气氛的情况。第二,游乐园有很多刺激的项目,你们可以一起玩,比如过山车,玩的时候肯定会心跳加速,这个时候对方会误以为这种心跳加速是因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感觉。这就是吊桥效应。第三,玩刺激项目的时候,难免会有肢体接触。比如溜冰。对吧,一定得手拉手了,而且还合情合理。 如果你的约会对象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那你带她去看动物准没错了。去动物园看看小兔子,看看长颈鹿,看看大象,看看老虎。小动物到大动物,温和动物到猛兽。让对方的心情跌宕起伏。记得带好防晒和驱蚊的东西。 如果对方实在怕晒,那就去动物主题咖啡馆。那些小猫小狗的主题咖啡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的约会对象是一个文艺小青年,那么你可以约去陶艺馆。陶艺馆的好处在于,有一样东西是你们两个人共同去完成的,倾注了你们的心血在里面。等做好了,你送给对方,以后人家看到这个作品,就会想起你了。而且在做陶艺的过程中,你们两个人能够有一个安静,独处的环境,方便交流,就算不交流,彼此有话说,也不会很尴尬。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无论男女,如果一个人带你去陶艺馆,并且手艺还不错的话,那么请警惕这个人。别问我为什么。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大奇特(Grinch) 5957人喜欢
歌舞片已经不像它们在上世纪30至60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每隔一两年我们还是能看到几部,但这些屈指可数的歌舞片大都在原地踏步,已无法恢复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此番《爱乐之城》能够脱颖而出,正是由于它返璞归真地采用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形式及法国导演雅克·德...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新京报书评周刊 219人喜欢
近日,正在院线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成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黑马。它由邵艺辉导演、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和吴越等人主演,宣发低调、又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在上映后引起热议,也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大部分影迷给予了对这部电影的肯定,认为它精准地表现了“上海...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豆友243791409 4人喜欢
主人公把人间一切罪恶,视为理所应当的东西,所以哪怕他的妻子被人侵犯,他也恨不起来,正因为如此,他对人类原罪的恐惧使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善与恶是人造的词语,罪与罚是彼此的反义词,一旦罪获得了合理性,罚便失去了全部意义。 有一些人就是觉得人间是一个流放之地,世界是一座垃圾场,充满危险,丑陋不堪,同类都面目可憎——你们不配了解我,只配做我哗众取宠的对象。如果谁看完这本书,觉得作者是个无法理解的...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幸运儿与脱身术 5313人喜欢
Sam Mendes在经历了不太成功的怀旧黑帮和中东版全金属外壳之后,再一次直面中年危机和婚姻问题。有人说《革命之路》就好比《泰坦尼克》中的Jack和Rose在现实中生活,从而将曾经美好的爱情和梦想一点一点的摧毁的过程。然而,故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也并不是关于梦想被现实泯灭的悲剧。《革命之路》中的悲剧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恰恰是夫妻两人内在的对梦想的一种幻想。然而,当Leonard饰演的丈夫在现实工作用渐渐将梦想转变...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临时zhuceming 89人喜欢
书3年前看的,大概情节都记得,如果细节有说错的地方,还请回复指正。 提起Bruce总免不了的一长串定语形容词:性瘾者、恐同性恋者、种族主义者、吸毒酗酒、异装癖、精神分裂……堕落的无下限。这些形象电影里基本都一一呈现了。电影有一个Doctor Rossi,手持巨大药瓶,操着一口澳大利亚口音“Yes~~~Bruce~~~Yes~~~”他其实是导演将书中Doctor Rossi和书中一个关键生物:寄生虫合二为一,幻化成这个神神叨叨的形象。 书中Bruce...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Evarnold 478人喜欢
文 / Evarnold 【争鸣?证明?正名?】 资本的拉扯,影迷的争论,主创的纠结,几年的来来回回,扎导版《正义联盟》如同影片里老爷关于未来的噩梦,反复横跳提醒世人,“我在”。结果片子就这样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出现在我们面前,有点措手不及。虽然事前争议不断,但电...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朝暮雪 578人喜欢
[视频] 扎导版《正联》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噩梦场景,一次是钢骨通过母盒看到的,一次是电影最后蝙蝠侠的噩梦。 正联复活超人的时候,钢骨通过母盒看到了噩梦场景。 在少年维克多眼前,东北方向,几百里开外,有什么东西在发光。 维克多望向远方,他看到了…… 一座城?...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水水 804人喜欢
关于《八又二分之―》dvd里的吴孟达评论字幕: 当评论字幕出现:“观众朋友好,我是吴孟达 谢谢你有耐心和我一起观看费里尼的这部经典作品《八又二分之―》。虽然我拍了很多搞笑片,但其实我内心很文艺。”……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呵呵。 《8 1/2八又二分之―:CC收藏版》dvd中,所有的中文字幕、评论字幕及访谈花絮等都得到了“费里尼中国之友协会”的大力支持,全部经过了他们的审核和校译,并特别感谢该协会为本片的制...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胖巧克力 9125人喜欢
一个台湾人关于《断臂山》的影评 作者:飛行          断背山这部片,值得我用上千上万个字来写观后感。一方面是我个人对它的私心,一方面是我赞叹导演编剧对人性掌握之深刻。总之,如果你肯仔细看的话,对于本片得奖频繁的原因,你绝对不会不懂。不过得奖多少并不重要,因为它对我的意义,已经不只停留在奖座的锦上添花。              所以我会把本片的观后感分成四部份,一方面,我想解答一些人对...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爱幻想的小孩 7991人喜欢
这年头影评写的都和剧情梗概似的,大部分笔墨都在分析故事,这固然没什么不好。但Gone Girl会是一部让你有冲动写真正“影评”的电影,因为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讲,各个方面都耀眼到不能让人忽视。 选角和表演 有很多导演表示过,“Directing is 80 percent casting.” 意思是制作一部电影(或舞台剧)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角。我以前一直不信,觉得那摄影啊音乐啊什么的都不算吗,看了本片才知道厉害,最后回味的都是人物。 不...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魔力月光Ling 1210人喜欢
(全是剧透) 莫比乌斯之梦 看完《盗梦特攻队》,会有几个疑惑, 电影里有几层梦?谁是谁的梦? 这些梦想要表达什么? 先来说说的我的答案 ————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梦,所有的角色和场景都存在于梦中,这是创作者营造的一个精彩绝伦的梦,而梦的主人可能...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REXT 24662人喜欢
首先声明,以下是转载的影评。为什么要转载?因为我能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情,却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能猜出和纳粹有关,可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卍字符还要换成两个Z?那么多大牌影星,为何愿意加盟这部荒诞奇葩的作品?为什么非得是布达佩斯的大饭店?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回答,凭什么说这是一部好片? 据说豆瓣上盛产文青,他们一定能够解答我的疑惑吧。可是当我翻遍了全部126篇影评,我发现要么是用文字把剧情再复...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私享史 5435人喜欢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我看更像是‘白皮’书。”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 为什么奥斯卡持续沉迷于种...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I for You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