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Leiauk
来自: Leiauk 2021-02-19 12:43:03创建   2022-10-25 12:58:23更新
来自:豆瓣小组
形而上学 18人喜欢
鬼灯如漆哲博(********) **:**:** 蓝老师,最近看了几篇阿甘本,发现两...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29人喜欢
理了一下文献,概念和观点整理待补充。 - 施密特与阿甘本的对话性在于:两者没有直接、公开的论战,但阿甘本的法律—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于施密特的批判性缺失上,阿甘本延续了施密特将主权与例外状态密切挂钩的思路。一方面,阿甘本从非常状态理论着手反思当代的政治现实,另一方面,从非常状态理论回溯到罗马法、思考非常状态的地位。 在某个领域,他们都试图将政治界定为法律的基础,做为法律能够有效/无效运作的决定性场域。思...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芬雷 0人喜欢
http://multitudes.samizdat.net/_Agamben-Giorgio 见页面右下角,共...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Levis 6人喜欢
吉奥乔·阿甘本/文 尤里乌斯·加夫罗什/英译 王立秋/中译 看起来,在逐渐形成的新全球秩序中,两个表面上看互无联系的东西注定要被彻底消除:脸和死。在本文中,我将致力于讨论它们是否有某种关联以及,消除它们意味着什么。 对人来说,看见自己的脸和他人的脸是一种决定性的经验,这点是古人已经知道的。西塞罗说,“除了人,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有所谓的‘脸’”。希腊人也把不是奴隶(这样的人不是自己的主人)定义为aproposon,后者的字面意思即“没有脸”。当然,所有有生存在都会展示自己、彼此交流,但只有人把脸变成...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lightwhite 60人喜欢
图像与沉默 [意]吉奥乔·阿甘本 lightwhite 译 在罗马万...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纪余夫 4人喜欢
阿甘本的中文版整理 1《王国与荣耀 安济与治理的神学谱系》 2《业 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批评与家 12人喜欢
周周有戏的笔记 Giorgio Agamben: “Aby Warburg and the Nameless Science”.Potentialities:Collected Essays on Philosoph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Jan 01), p89-103 中译参考:王立秋译. “阿比.瓦堡与无名之学”,《潜能》(2014) [按]从此篇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Metrics Reference date: 2022-02-21 10:11:57 +0800 Publication years: 1900-2021 Citation years: 122 (1900-2022) Papers: 508 Citations: 6972 Citations/year: 57.15 (acc1=59, acc2=27, acc5=12, acc10=4, acc20=0) Citations/paper: 13.72 Authors/paper: 1.93/1.0/1 (mean/median/mode) Age-weighted citation rate: 278.93 (sqrt=16.70), 200.16/author Hirsch h-index: 36 (a=5.38, m=0.30, 4478 cites=64.2% coverag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vauke 4人喜欢
Heiner Müller Herzstück 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张晴滟n年前曾经译过一版,由英文转译,前两天看了一下德语原文,发现她不仅犯了非常多的翻译错误,而且私自给原作加上了一句舞台提示,简直不可思议。 EINS Darf ich Ihnen mein Herz zu Füssen legen. 一 我能把心放在您脚下吗? ZWEI Wenn Sie mir meinen Fussboden nicht schmutzig machen. 二 那您别把我地板弄脏了。 EINS Mein Herz ist rein. 一 我的心是干净的。 ZWEI Das werden wir ja sehn. 二 我们马上就会知道了。 EINS Ich kriege es nicht heraus. 一 我搞不出来。 ZWEI Wollen Sie, dass ich Ihnen h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Joghurt 1人喜欢
Der Mann im Fahrstuhl Heiner Müller Ich stehe zwischen Männern, die mir unbekannt sind, in einem alten Fahrstuhl mit während des Aufstiegs klappendem Metallgestänge. Ich bin gekleidet wie ein Angestellter oder wie ein Arbeiter, am Feiertag. Ich habe mir sogar einen Schlips umgebunden, der Kragen scheuert am Hals, ich schwitze. Wenn ich den Kopf bewege, schnürt mir der Kragen den Hals ein, Ich habe...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杭子 7人喜欢
今天我要谈谈间离。因为我在剧场里着急,常常由于那些对间离手法的误解、误用。 我在本届青戏节看过的几场话剧,和我之前看过的许多话剧类似,有种突出导演的倾向,剧场里充斥间离手段。如今,插段舞蹈、饰以戏曲表演、用电影投影、下雨喷雾洒花瓣、拼椅子或摆箱子、演员突然跑进观众席、配乐人站在前台上充当旁观者、搬上人偶或动物等等,这些早已脱去实验面目,好像如果哪出戏没有用上其中几项,就像是没有导演。于是这样的情...
回复
来自:豆瓣同城评论
马克思拥趸 0人喜欢
有人说海纳.穆勒消解了戏剧本身的所指,只留下台词这一能指而引发一系列的效果。当我们惊呼:“我看不懂!”的时候,这一串能指已经被观众的网络所俘获,我们都在尝试将其解码,因此这只有私人空间,而没有公共讨论的余地。 一开始长达20分钟没有台词的戏,穆勒和导演在试图引诱我们进入那个声音和一连串的图景。首先是指引所有行动的“导板头”,这实际上类似京剧中的板,这是一种命令——对于机器和人的所有指令与禁令的总和...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vauke 33人喜欢
摘要:作为东德最富盛名的剧作家及导演,海纳穆勒在创作中以惊人的手段调和了人类无意识与唯物辩证法,重组了自治艺术与介入艺术,使戏剧摆脱形而上学符号,走向更复杂表现形式。本文以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至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的在场美学及布莱希特式中断——间离与本雅明历史哲学的废墟意象为起点,对海纳穆勒1980年作品《四重奏》(Quartett)进行研究,并讨论由戏剧诗语言重建共同体政治的可能。 注:《四重奏》(Quartett)引用段落据Suhrkamp FFM《Werke》译出,有参考台北唐山出版社《色情戏剧》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70859/ UCLA的Pascale LaFountain有篇 “Die Ewigkeit als Dauererektion”: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bjection in Heiner M...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vauke 49人喜欢
哈姆雷特机器 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著 李鸿蒙译&注 由Müller, Heiner. (2001). Werke 4: Die Stücke 2 »Hamletmaschine «.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pp 545-554译出 参考Müller, Heiner. (1984). Hamletmachine and other text for the stage(Carl Weber eds. & trans.).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pp 49-58 张晴滟译本: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444382/ 然而我们向来看轻着翻译,尤其是重译。对于创作,批评家是总算时时开口的,一到翻译,则前几年还偶有专指误译的文章,近来...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闫大师 225人喜欢
哲学书全推荐 这个书单是我自己记录用的,同时也分享给大家 如果有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lusi 22人喜欢
今年终于还是完成了一个翻译,有两万多字。翻译这本小册子的主要原因是两年前读了孙周兴老师翻译的《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深深嗑到了(原因见译后记),而这篇《公羊们》就是《德法之争》的续集。还要感谢Angela Cheng帮忙校订这里面的五段策兰诗。 公羊们 不会中断的谈话:诗,在两种无限之间 ×2003年2月5日,在海德堡大学为纪念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举办的研讨会上。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我能够以恰当而忠实的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吗? 基于我们的相识,与随之产生的、已持续了许久...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Rebecca 71人喜欢
《论语•学而》有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篇幅短小精悍,但几乎每一句话都耐得住反复咀嚼,这一句也不例外。它道出了作为“君子”,人生要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所需要具备的两个状态。其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针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任何一个历史...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拜德雅 2人喜欢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Paideia) 【转载自 燕京书评】 以退为进 论吉奥乔·阿甘本的几部近作 亚当·科茨科 / 文 王立秋 / 译 译自Adam Kotsko, “Moving Forward by Moving Back: On Some Recent Works by Giorgio Agamben”, Cultural Critique 109, Fal...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一只大鱼 601人喜欢
1967年,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出版《景观社会》,论述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如果说当时的人们还不理解,那么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无须再为这部作品“澄清、褒扬,甚或尤其是偏爱”(阿甘本),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置身的社会。商品、技术、传媒、影像、互联网、新媒体、资...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2⃣️🐶🐶 126人喜欢
最近看书看得有点迷醉,一边接着看前段时间一直没看完的《文本盗猎者》,一边又翻开了新的《景观社会》。《文本盗猎者》是讲七八十年代美国电视剧及粉丝文化的作品,有点偏文化研究,而《景观社会》的话题则相当宏大了,其作者德波是抱着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Leiauk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