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随想

黑伞
来自: 黑伞 (上海) 2019-12-29 23:03:12创建   2021-10-09 20:44:21更新
11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我想,如果爱一个人到了一个地步,那么希望对方好好活着,不要糟践自己的愿望一定会强过他可能背叛你,伤害你所给你带来的绝望。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选择的话,你会宁可他伤害你背叛你,也不会希望他去死的。假设再往前推一步,推到生与死的极致,就变成了宁可你爱的对方伤害你致死,也不希望他死。这就是圣爱,是爱的极致,它有救赎的功效,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效仿的。在这个极端范畴里谈爱,其实已不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神学问题了。文学无法处理这样的爱,无法提供一种相应的形式去同它匹配,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因此,圣爱的存在只能依靠爱者的自我启示来揭示它的本质。#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主日听讲道,讲台上的信息也分享了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们普遍的疑惑,这疑惑不止一次被记录在他们各自的回忆录中。他们说,中国人很喜欢去刑场看杀头或判刑,看到犯人被处决,就异常高兴。好像刑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正义终会被伸张了,恶有恶报,有罪的就要如此被刑罚才对得起这个世道,也对得起自己。但他们不知道,其实还有另一个维度,那就是恩典的维度。罪与罚的维度是外在的,是公然的,是在光天化日下显现的。但恩典的维度是一对一的,是基督白白赐给罪人的,是内在化的。恩典对准的是人的心灵,而不是行为。但只有在心灵上接受了白白的恩典,才能在行为上结出果子。人不想被自己的罪疚感压死,又害怕被公然惩罚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恩典的时候。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Job16:2】"I have heard many such things; miserable comforters are you all. 【Job16:3】Shall windy words have an end? Or what provokes you that you answer? 【Job16:4】I also could speak as you do, if you were in my place; I could join words together against you and shake my head at you. 读到这段经文,字字戳心。我们人人不都是这样吗?在绝境中痛感安慰的无效。好在约伯是蒙恩的人,他一切盼望的源头乃是神。神让他看一切创造的大能,就可以治愈他的伤痛。然而那些不蒙恩典救赎的人又将如何呢?前晚的读书会讲到鲁迅后半生的苦毒,实在是过于大的悲哀……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道德主义者不谈罪,只谈犯罪,他们不知道犯罪只是结果,根子上的原因是罪。人文主义者也不谈罪,而只说这是“人性”,因为是“人性”嘛,所以下意识就能把它合理化。其实人从认“人性”到认识“罪性”是需要做一个“撑杆跳”的,只不过这根竿一直握在了上帝手里。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如果上帝不存在,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氏是小说家,却离上帝如此之近,这让我常常以上帝对我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恩赐为喜乐。文学艺术从根本上来讲是对人伦的展现,虽然它的体裁形式广泛,风格不拘,但说到底,不展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是无力的。人的感受,情绪,思想,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关系,最终也将显现在这关系中。回避这个,任何作品都是死的。而西方艺术这几百年的成就,以及它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堕落,也从正反两面揭示了这一点。 相比起欧美那些被基督教文化彻底浸染过的国家,日本可能算是唯一一个从未接受基督教为主流文化,却仍能在文艺作品中深刻地展现人伦内涵的国家。昨晚看了泷田洋二郎99年的电影《秘密》,东野圭吾编剧,深感其对人良心中的道德律,以及人伦关系中的永恒秩序的揭示是如此深刻。我甚至觉得,这样的作品实际上已经将人带到那扇窄门边上,等待着人自己叩门进去。愿上帝更新这片国度。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我们常说“ 主与你同在”,这“同在”并不是指 神在时刻地干预甚至压制你的自由意志。而是说无论你的败坏的自由意志将你带往何处, 神都不会离弃你,会把你带回到祂的身边。所以拉斯柯尔尼科夫和德米特里都会因为他们的自由意志而犯罪,但这犯罪也成了他们回到 神的国度的契机。同样,我们确实不知道人类历史的具体发展,因为我们本就处在这历史之中。但信心让我们有盼望,知道它终极的走向是掌控在祂手里的。是的,“ 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后3:8】*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看旧约,常常会有很多疑问,比如力士参孙为什么三次都不告诉大利拉他的力量从何而来,防备她,但到了第四次没忍住说了吗?又比如大卫王看到拔士巴,也就一眼而已,为什么就起了歹心了呢?他们可都是 神亲自拣选的人呐。还有雅各,在丈人家里做了十四年的工,就为了得到心仪的对象,这些男人简直是被鬼迷了心窍。但想想也是啊,不被女人迷惑过的男人还能叫男人? 在接受圣经辅导的时候,我们常常都是从 神的角度去理解经文,好像不太会在乎人。但其实从这些人的身上,又何尝不能理解 神呢? 神拣选他们,并非因为他们完美,而是因为 神要借着他们显现自己的能力和救赎的计划。 神使用他们,是在他们真实的人生中使用他们,更确切地说,是在他们的缺陷和软弱中使用他们。所以圣经是叙事文本,它不仅记载律法,还要成全律法,怎么成全?在叙事中,在真实的人的世界的进程中,在人的各样软弱中。感谢 神!*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圣经与其他的宗教哲学典籍最根本的不同即在于,上帝的启示是经由一个叙事的大框架逐步展开的。它不仅仅是一套思想体系,或一段历史记载,当然它包含了思想和历史,但本质上它是在叙事,是完整的,是有始有终的,是整体性的。“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3】#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如何理解自由意志与爱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奥古斯丁在神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人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有了系统的阐释,并且将其与上帝创造的美善,人类犯罪堕落的事实,以及耶稣基督十字架上的救恩联系起来了。 自由意志的制高点是什么呢?在上帝这一方面体现为创造的行动和事实,在主耶稣基督这一方面则体现为牺牲的爱。我们可以先举个反例,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普罗提诺认为太一的神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而是必然性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个太一神并不是主动的,只不过它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世界的存在。基督信仰反驳了这一点,认为上帝是“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全能是祂的性质,创造是祂的行为,这个行为后来被阿奎纳用motion这个概念反推上去加以有力论证。阿奎纳认为上帝是那个最初的动力的发起者,所以祂一定是创造的主,而这创造的动因就是爱。因为上帝是“自有用有”、“全能全善”的,所以创世的目的并不是出于需要,即上帝需要他的创造物。既然如此,那么创世的动因只能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出于完全利他(被造物)的爱。这是完美的自由意志的体现,于是祂按照自己的形象也赋予了人类自由意志。 并且在预感到人可能在自由意志方面出问题,陷入堕落的悲惨处境时,为彰显创造的原则必须是绝对公义良善的,上帝已在创世以先就为我们预备好了挽回祭,就是使自己的一个位格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通过自我牺牲的方式将人堕落的罪消除,而这仍然是出于完美的爱。从本质上讲,完全为着被造物的创造和完全为了拯救被造物脱离罪的桎梏而自我牺牲,是一体两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同时从创造人的事实(赋予人有自由意志)和十字架上的救恩(为人舍命作为挽回)两个方面来理解这种至高的爱。#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昨天是主日,主内的弟兄姊妹聊起来,分享自己决志的经历,我还是说我导师有两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第一句是:“人从本性上讲只会逃避 神,亲近撒旦,是绝对做不到主动去亲近 神的。所以只能是 神呼召你,不可能凭你自己的能力走到 神的面前来。”第二句是:“在得救重生方面,靠理论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是在非常具体的处境下,才能得到呼召,听到 神的声音。”我导师是个理论非常好的人,也是个好人。这样的人说出如此悖逆常理的话,说自己不是好人,说理论没有用,如果他不是疯了,那这话就是真理性的,启示性的话。#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软弱的时候觉得自己和寻死觅活的约拿真的没有半分不同。。以前不明白为什么会把“自卑”,“谦卑”和“把一切忧虑卸给 神”放在一起讲。这之间有逻辑关系吗?有的,骄傲的人必然会有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和烦恼,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任何事,克服任何困难(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神叫蓖麻树在一夜之间生长,又枯死。这一切都与约拿的行为与心意没什么关系。但约拿却因此寻死觅活,大发怨言。其实本质上他只能接受蓖麻树为他遮阳,却不能接受树的枯死,因为后者对他没好处,于是就觉得 神是在作弄他。虽然真信徒的真信心确实是出于对 神自有的美善公义本质的爱,但小信的人呐,在一切的信仰生活实践中其实多少都带有约拿这样的功利主义思维。然而 神居然要这样的人当他的先知,要我们这些人作祂的信徒,祂实在太了解并且太爱我们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主日平安!今天礼拜时带领人分享的讲道信息是出埃及记第18章。这个章节分两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是关于“选立百姓的官长”,也就是摩西所带领的以色列民族在旷野中终于开始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讲道特别提到第14节的经文,并提出问题:摩西从早到晚忙于判断百姓间的各种纠纷,这到底是谁的问题呢?如果是摩西的问题(他因此受到岳父叶忒罗的指责),那么百姓有没有问题呢?我认为是有的。首先,正因为百姓对 神所赐下的律例典章并没有内在于心,而只是将其作为外在行为的判断标尺,所以才会不断出现各种纠纷。更重要的是,百姓过于依赖 神的代言人摩西,从而养成了属灵的惰性,不随时自我省察,只等到出了具体问题,就一味希望得到摩西的解决,这才会导致后者疲于奔命从早忙到晚。这也就等于是在引发人思考,律例典章的颁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百姓去寻求并依赖一个世俗的审判官吗?摩西就被迫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但事实上摩西并未因此而有效减少了这些百姓的纷争,也没有因此而使自己与 神的关系更加亲密,而只是疲惫而被动地应付着各种争端,和现下世俗世界中的法律政治领袖别无二致。 也因此,之后两个章节有关“十诫”颁布的内容才显得尤为重要。“十诫”作为 神的律法的核心,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显明人的罪,并引导人因此而信靠救主。唯有信靠才能使人将这些律法内在于心,“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藉着我们修成的。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 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林后3:3】所以旧约对以色列民族救赎史的记载,既是真实的,更是新约 神赐下基督救赎世人的“影儿”。所以刻在石版上的“十诫”是“影”,是象征物,而刻在“心版”上的信靠才是实在的。#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很多人只把 神定位到新约里施行救赎的基督为止。这是的,上帝是施行拯救的上帝,这没错,但上帝也是旧约里积极争战的上帝。许多非信徒,甚至信徒都很受不了《约书亚记》,觉得满满的杀戮太血腥,是的,但其实大洪水也是很血腥的,不过不见血罢了。 神的义怒在审判罪恶时就是这样,不留情面的,他也会赐给他的仆人约书亚争战和胜利的巨大能力。但这里有个根本区别就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为 神争战还是利用 神为自己争取利益呢?在很多情况下被罪俘获了的罪人是分辨不清的,甚至自己以为是在为信仰而战,事实上不过是被撒旦利用了我自己谋利罢了。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越多理解他人,就越少受到伤害,这是真的,而且和坚守自身立场,观念并不矛盾。况且理解本身并不那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类似的表达多了去了,关键是人自己愿不愿意,个人的意愿往往比行动本身更难。所谓“舍己”,很多人看到圣经里这个词要么就怕得要命,要么就一阵兴奋,觉得是要人去自我牺牲,当圣徒。哪里的,你以为人有这资格随随便便当圣徒吗?不过是舍弃过分了的自我中心,舍弃过强的自我意愿,舍弃那些不那么必要的执念和偏见罢了。怎么做到呢?就是不要把一切世俗的人际关系抓得太牢,包括亲子关系,爱情关系,就是不要捆绑。因人是上帝的子民,与 神的关系是一切世俗关系的前提和根基。根基稳了,那些自我中心的东西就没那么要紧啦,也就不会让你失去个性和自由意志啦~#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福音书上说,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从绝对真理的层面上说,这话不仅是对的,而且是大前提。但《以西结书》第三章里这段话提到的义人和恶人,则是相对的概念。因为人虽活在罪中,在就其具体行为而言,仍有相对义和相对恶的一面。并且人的存在是变化的,他在这一阶段是义人多一点,在那段时间可能就是恶人多一点。所以面对复杂的人性,会有绝对的审判,且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审判。也只有在审判中,你到底是义人或是恶人,才会有定论。福音书告诫我们,不要论断人,因为人是变化着的,是复杂的,你怎么论断呢?你自己也是变化着的。所以我认为这节经文重在对具体行为进行警醒,你知道他做错了,不能闷声不响,不能明哲保身,否则你也有罪。但你能否因为他做错了,就判断他是恶人?对不起,你也没这个资格。圣经的话语是绝对严谨的,真理是绝对无误的,但也因此,是难的。祷告吧🙏#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那些认为基督徒都是老好人的,嘲笑耶稣被人打了左脸又要伸出右脸的,可以看看新约·彼得后书的第二章“假先知和假师傅”。内中有一句俗语,教训的是明明懂得了救主耶稣基督的道,可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却又被污秽缠住,制伏,从而背弃真道,抛却义路的人。这俗语说的是:“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适。”原来那骂人形如猪狗的话,也并不是没有出处的。#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圣经中耶稣基督谈传福音的内容(之一): 【路8:4】当许多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就用比喻说: 【路8:5】“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 【路8:6】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 【路8: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 【路8: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路8:9】门徒问耶稣说:“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路8:10】他说:“ 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 【路8:11】“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 神的道。 【路8:12】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 【路8:13】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 【路8:14】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路8:15】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把这种撒出去,因为这世上总有闻道而信道的美好土地。#读经笔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来,所有类似于“自带光环”的表述,包括说自己到哪里,哪里就有光的,请看看图片中的经文。 自以为义,以及自以为恶,最大的问题就是夸张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启蒙时代以来蔓延在全世界的人本主义毒瘤。人本主义不是没有好的一面,比如它让我们深入思考了什么是“自由”,但人本主义最大的问题是夸大了“自由”在人身上可以被实现的范畴。 其结果便是:自以为义的,把自己看成是真理道德的自主发动机,好像这些都是可以自主无限生产似的。那么就请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生之年里是不是一件缺德事都没做过?一句刻薄话都没说过呢? 至于自以为恶的,看似悖反,但本质相同。他们认为自己是生产恶的工厂,想怎么坏就怎么坏,萨德主义者们通常是这类人。确实,人有罪性,圣经也表明了人是堕落的,只有犯罪的自由,而无不犯罪的自由。然而这个犯罪的自由是否是没有边界的?是否可以随意犯罪而不必承受良心的追讨? 那么,那个追逃我们良心的主体又是谁?那个让我们不断违背,不断控制不住缺德和刻薄的主体是谁?是我们自己吗?不是,是真道,是公义的 神,是有救恩的 神。这个世界上所有矛盾的本质,都是主体的争夺,所以有分裂,所以有仇恨。出让了“自我”这个主体,承认了人的灵魂只能被“道”左右,被“道”拯救,很多东西就通了。 “太初有道”,“道就是神”,“道成肉身”。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加尔文说:“人的整个灵魂因受肉体诱惑的吸引,完全在世上寻求快乐。为了抵挡这邪恶,神不断地证明世界的悲惨,好教导信徒今世的虚空。为了免得他们在心里期望在世上获得永久满足他们的平安,神使他们常常遭遇战争、纷争、抢劫,或其他灾难......唯有当我们发现今世在各方面充满患难、困苦,以及许多令我们不快乐的事,没有任何方面是幸福的;今世所带来的幸福是不可靠、转眼即逝、虚空的,同时带给我们各式各样的害处,我们才从十字架的苦炼中真正获益......总之,我们要深信:除非人在心里开始轻看今世,否则他绝不会认真地寻求和默想永世。”《基督教要义》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陷入罪中的人们现在并不需要你,你要忍耐。 那至善的真理你现在无法明白,也无法体会,但没关系,你要忍耐。 你无论如何苦思,如何回忆,也无法拼凑起那些伤害与辜负的来源,你仍要忍耐。 因为你是不完美的,你是带着罪性而生的。所以你所有的问题,全地都有。彼此纠结,冷漠互害,看似与你无关,实则却多少因你而起。 所以,你要忍耐,要谦卑,因你的灵魂已然如滚入泥中的污秽,正在被轻轻拂拭。 你要忍耐到它被彻底擦亮的那一刻,生命如风逝去,短暂而漫长。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最近常常默念这两段经文,越念越觉得难。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承认自己是罪人?在历史上,在文学作品中,承认自己有罪的人太多了,长存羞耻感和愧疚感的人也太多了。比如太宰治,给自己起的笔名里就包含“堕罪”的意思。他老念叨着自己不配活着,不配做人,谓之“人间失格”,那么他就认识了自己的罪吗?并未见得。很多人这样声称,恰恰是为了告诉别人他不应该“堕罪”,不应该“不配”。他对自己失望,恰恰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不见得会这样。人对自己的失望是否来自于谦卑?不,恰恰是因为骄傲,是人把自己看得很高,看得很能自我把握,然而当事与愿违时,他自己接受不了,就怨恨,苦毒,自我厌弃。所以出于肉身的自我厌恶和忏悔并不等同于认罪,甚至反而离认罪很远很远,因为他只是骄傲,只是不甘心。真正的认罪是心平气和的,是静默的,是低眉的。我们无甚可怨,无甚可憎,我们就是有罪。有了对罪的认识,真正的救赎才会临到,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意识到自己原来很低很低,并且发现确实有比自己更高的存在。但认识罪很难很难,靠自己是不行的。唐崇荣在讲“预定论”的时候反复强调“神的拣选”是在永恒中预备的,并不是在历史中发生的。但相应的,“蒙召”却实实在在是在历史中发生的,是在具体的时空范畴内出现的。也因此,悖论性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基本的结构,永恒/暂存,预定/自由,罪恶/救恩。看到了绝对层面和相对层面之间的悖论性,也许就不会再那么执着于对暂存的罪恶的抗拒了吧。#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许多自以为智慧的人在看明白了一切之后会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一个猥琐的人。因为他们的心刚硬,就是不信。当然即便如此,只要被拣选,总还是会信的。🙏#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罗马书1:21-25上说:“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记得《申命记》中摩西是把“不要拜偶像”放在“十诫”之前对以色列人说的,其实“十诫”里也有这一条诫命,但摩西还是又把它单独拎出来说了一次,而且是先说,而不是在颁布“十诫”之后说,可见它的重要性。我觉得在所有的罪中,对现代人而言有两条是最致命的,一是骄傲之罪,二就是拜偶像之罪。我读过许多许多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就是拜偶像,甚至越是感人的悲剧,越是体现人的痛苦的作品,越表现了拜偶像这个事实,也就是罪的事实。但圣经中说的“认识罪”却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躲避它,因为不仅根本躲不了,更不可能清除它,“拜偶像”,或者说所有的罪,都不过是一系列的论据,证明了我们是人,并时时提醒我们作为人的局限。这局限也导致了痛苦的必然性,失落和毁灭的必然性。“罪的工价乃是死”,罪导致肉体的死亡,这是必然中的必然。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发现自己竟然有些了解“喜乐”的真意了,这在我原本是很难的。我能理解人因痛苦而有所信仰,也能理解信仰的慰藉作用,但我觉得喜乐是很难做到,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既然人毕生陷在罪中,在罪中日日争战,挣扎,并且最终走向死亡,那怎么可能喜乐呢?这简直是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恰恰,基督认为信中便有喜乐,路易斯说,信徒就是“快乐的乞丐”,也许正是因为我们了解了罪,了解自己的贫乏,于是也就不再被这贫乏辖制。罪是容易辖制人的,并不是因为人意识到了罪而受辖制,恰恰是因为没有没有意识到而受辖制。罪妨碍我们得到真正的满足,却又让我们因此越来越希求满足,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满足,这就是辖制。意识到了为什么,也就摆脱了这种辖制,也就知道了罪的必然就是我们需要背负的十字架,是我们逃无可逃的绝对现实和绝对处境。记得有人说,快乐其实是一种糊涂,所谓难得糊涂,越糊涂的人越容易快乐。那我认为喜乐就是一种极大的清醒,越清醒的人,越能认识自己处境的人,越喜乐。所以,喜乐和信心是相辅相成的。越有信心的人,越容易得到喜乐,因为他看自己的罪,看肉身的局限越清醒,他的信心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喜乐。#读经随想#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黑伞的广播: 昨晚读罗马书第14章,大众一般都知道圣经要求基督徒不可论断是非,说他人不是。从总体的原则上来讲,是这么回事没错,但细读下来,又发现了好些问题。首先,这一章节的名字叫做“不可论断弟兄”,也就是说,主内的兄弟姊妹之间不可随意说闲话,这是事先划定了一个范畴,面对的是信众,大家有共同信仰,都获得了救恩,有了这个范畴,接下来的事才好讲。于是接着讲原因,因为“信心软弱”(14:1)。基本上,没有个真信徒会觉得自己信心是很坚强的,越信,或者说越想信,往往越觉得自己“软弱”。所以“信心软弱”是大前提,就如“没有一个好人”是大前提。有了这个前提,论断本身就变得不那么可信,那么切实。再然后经上说,因为“主已经收纳他了”(14:3),“他或站住,或跌倒,自由他的主人在”(14:4)。我以前看这段时总觉得自己没有意识到什么,昨晚豁然开朗。是秩序。圣经的根基之一是秩序,并不仅仅是慈爱。没有秩序,慈爱就没有立足之地,经上将之称为“律法”和“爱”。这秩序的具体内容可以表现为主从关系先于同级关系。比起仆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仆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是更密切更重要的。主就是主,仆人跌倒,有主去管理他,训诫他,改造他,同级之间不可僭越这秩序,这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主乃是真主,是为仆人献出一切,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因为主已为仆流尽宝血,给予了仆满满的爱,在这个基础上,仆自然要万事以主为首,受主的教训。在这里,秩序和慈爱缺一不可。所以最后说“因我们都要站在 神的台前。”(14:10)换句话说,都面前主,站在 神的面前,有共同的信仰基础,兄弟姊妹之间自然和睦,秩序从主起,自下而行,主的权柄得到了绝对保证,信众的秩序自然有所保障,也便自然可以彼此爱戴。#读经随想#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黑伞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