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
来自:豆瓣日记
宫体诗与花间词是中国古代的两大艳体诗,它们也许没有蓬勃的气象、旺盛的活力,但却是乱世时代普世绝望的产物,乖巧,酥软,有着对物质生活的把玩意识。而民国时期,这两大诗派似乎有着血液的延续:那就是新感觉派与鸳鸯蝴蝶派。宫体诗和新感觉派耽于肉欲的狂欢,以男性的感受建构女性客体,把女性当成商品般的静物打量、欣赏。而花间词和鸳鸯蝴蝶派更进一步,两者都是“男子而作闺音”,以女性心思作为主要的取材,刻画男人和女人的情爱纠葛;文字绮丽精致,对环境与布景有着巨细靡遗的描绘。 《流言》我们这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生...
来自:豆瓣日记
秦晖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强烈的民族国家价值诉求,这一价值诉求在近代社会转型期以国家主义的面貌出现,国家主义使人们在思考和行动时不自觉地以国家为最高价值,从而取消以公民个体性为价值根基的现代市民社会生长的可能性。即使是在五四时期,也只是追求个性解放,取消儒家“小共同体”型的家庭伦理,而不反对大共同体国家主义的价值诉求。这个观点非常具有洞见性,也是解读张爱玲政治性的突破点。受过西方教育的张爱玲追求的是公民社会,也就是社会的个人本位化,要求从一个共同体为本位的传统社会过渡到个人本位的、尊重公民个...
来自:豆瓣日记
联觉(Synesthesia)的英文来自于两个希腊字:“syn”代表在一起,“nesthesia”代表感知,直译过来就代表“结合的知觉”。联觉症是一种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在脑内发生交替混合的罕见疾病。具有联觉的人天赋异禀,能感觉到很多常人感觉不到的世界,如听音乐会看到颜色,或者在看某种特定的颜色时闻到不同的味道。 张爱玲就有很典型的联觉症,能多领域调动感知,像她对胡兰成说的“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视、味觉),或是“柔滑的软缎,像《蓝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视、听觉),...
来自:豆瓣日记
中世纪,犹太人率先在人类族群里建立了原子式的家庭模式,也就是一个家庭只由父母与孩子两代人组成,而非链式的数代同堂。犹太人认为家庭关系仅限于夫妻之间的横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纵轴。其中,夫妻是家庭单位里的主轴,男女共同经营着家庭这个共同体,也就是“托拉”(Torah,即“摩西五经”)《创世记》里的“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而子女是小家庭里的配角,那时候的犹太人推崇优生优育,大多仅生养一到两个小孩。同时,犹太人的原子式家庭维护了女性权益,女子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学习经文律法。结婚时,...
来自:豆瓣日记
早年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一文里写道:“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这话用来形容李安的《喜宴》就不错,传统的伦理纲常与新一代的自由恋爱碰撞在一起,两代人互相利用与妥协,竟然形成了一种夹心饼干式的调和与中庸;结果也许不甚健康,却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不过这种三人行的结合只能当一个模型探讨,毕竟李安的故事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加持。甚至电影接下来的故事很可能会很悲凉:法律意义的夫妻与亲密关系上的夫妻互相拉扯,产...
来自:豆瓣日记
西方有个很有名的故事——《驴皮公主》。在故事的开头,美貌“举世无双”的皇后在临终前不想国王再娶,于是刁难他,提了一个心愿:“请记住,一定要找一位至少跟我一样漂亮的人,而且,她的金发颜色,也至少必须跟我一样纯正、一样闪亮。这是我唯一的遗愿,向我保证,答应我这个要求,只有这样,我才能够安心死去。”从遗传学和优生学的角度来说,这个人只可能是她们的女儿,皇后是在向她的女儿下诅咒 ,要她完成“母女一体”的使命,一辈子未婚地陪伴父亲。 《格调》首先,优美的容貌。当然,各个阶层中都不难发现容貌姣美之人,但相貌...
来自:豆瓣日记
张爱玲的作品非常直白地透露出强烈的厌女意识,就像她写白流苏勾搭范柳原,出恶气的心理:“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她笔下的女性往往都是竞争关系,不停地和男性打交道,没有闺蜜、朋友的概念。《半生缘》更是对girls help girls的讽刺,姐姐为虎作伥,成为暴虐的帮凶,坑了妹妹的一生。与之相对的,琼瑶的厌女意识往往打上梦幻的包装,矫情而迷离。张爱玲小说的厌女主要是母女关系的厌女,虽然琼瑶与张爱玲同一阵营,但她喜好描绘的,却是女儿拒绝成为母亲那般失...
来自:豆瓣日记
西方有个很著名的童话故事,那就是《睡美人》,但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却并不像格林童话或迪士尼卡通那般庸俗,反而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文化范本。首先是睡美人的“濒死状态”,这是她抗拒由女生到女人的转变过程,“她还是大意地去拿了那东西。因为太用力,所以刚触到纺锤,手就被戳破了,随即便昏了过去。”所谓的纺锤其实就是男性菲勒斯的喻体,她是被阳具吓晕过去的,有非常强烈的恐婚意识。 《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四宝那玩意儿,吓人家一大跳,长得丑死了。”“可不怪模怪样的,那么大难看死了。”“你嫌?等你嫁人,那玩意儿可有...
来自:豆瓣日记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有相当规模的一个群体:上海白俄。与之旗鼓相当的另一群体,那就是上海犹太人。相较犹太人,她笔下白俄形象更为立体多样,或与她的亲身经历有关。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占领东三省,是白俄来上海的高潮,正是张爱玲十来岁的时候。而犹太人来上海的高潮是1939年11月至1941年12月,这时的张爱玲已经负笈香港。 《小团圆》夏赫特连最细微的事都喜欢说反话,算幽默,务必叫人捉摸不定。当然他也是纳粹党,否则也不会当上校长。“他们对犹太人是坏,”楚娣讲起来的时候悄声说。 “水晶之夜”事件后,大量犹太人从...
来自:豆瓣日记
乔治·布鲁斯东的《从小说到电影》提出了心灵时间的概念:“人类的思想具有加速或消解时间‘感觉’的功能。”本来,这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完全要靠心灵去感受。而童年,往往是人心灵的故乡,所以张爱玲才会说:“越是性急,越觉得日子太长。【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如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她笔下的娄太太也是“有机会躲到童年的回忆里去,是愉快的”。 《似水流年》 时间虽是线性向前的,但对于人们来说,重要的东...
来自:豆瓣日记
《Shadow Waltz》 振保不耐烦了,好容易熬到席终,身不由主地立即跳上公共汽车回寓所来,【娇蕊在那里弹琴,弹的是那时候最流行的《影子华尔兹》。】振保两只手抄在口袋里,在阳台上来回走着。琴上安着一盏灯,照亮了她的脸,他从来没看见她的脸那么肃静。振保跟着琴哼起那支歌来,她仿佛没听见,只管弹下去,换了支别的。他没有胆量跟着唱了。他立在玻璃门口,久久看着她,他眼镜里生出泪珠来,因为他和她到底是在一处了,两个人,也有身体,也有心。他有点希望她看见他的眼泪,可是她只顾弹她的琴,振保烦恼起来,走近些,...
来自:豆瓣日记
在张爱玲笔下,谈及喜剧演员,从未出现过卓别林、劳埃德、基顿等人物的身影,倒是经常出现劳莱、哈台这一对黄金搭档。何以出现这一现象?或者小张爱玲四岁的同代上海人沈寂《 我看美国电影》一文可以代为回答: (卓别林)影片是滑稽片中的精品。此外,美国滑稽演员还有罗克(劳埃德)和裴斯·凯登(巴斯特基顿)。罗克扮演戴眼镜的绅士,在一部影片《不怕死》中,他表演在高楼房沿上梦游,使观众惊叫又发笑;但因内容辱华,遇到中国观众批评,罗克的影片就减少公映。裴斯·凯登是冷面滑稽,自己不笑,引观众大笑。【后来最受欢迎的是劳...
来自:豆瓣日记
《金瓶梅》序言有言:“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幽梦续影》亦有:“爱则知可憎,憎则知可怜,怜则知可节取。”在庞杂的社会构成里,我们不能扮演很多角色,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影像、文学窥探那些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人,为他们的际遇得失而感慨,继而体会到不同的人生。电影、文学倒不冬烘气,而是自有其教化力量。 《龙门客栈》现在的短视频大多段子其实也是大陆老表进香港那样,抖包袱笑人憨。侯孝贤电影就只是平静述说而已,正是这样的电影让山君慢慢接受自...
来自:豆瓣日记
谈诗 张爱玲提到陈世骧教授有次对她说:“中国文学的好处在诗,不在小说。”对此她深表赞赏,回应道:“当然他是对的。【就连我这最不多愁善感的人,也常在旧诗里看到一两句切合自己的际遇心情,】不过是些世俗的悲欢得失,诗上竟会有,简直就像是为我写的,或是我自己写的——不过写不出——使人千载之下感激震动,就像流行歌偶有个喜欢的调子,老在头上心上萦回不已。旧诗的深广可想而知。词的世界就仿佛较小,较窒息。旧小说好的不多,就是几个长篇小说。” 《小团圆》【她是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之雍...
来自:豆瓣日记
早年张爱玲与炎樱对谈时曾说道:“同西洋同中国现代的文明比起来,我还是情愿日本的文明的。” 她初次出国,最先去的也是日本,那是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对于这次经历,她对夏志清说:“因为炎樱在日本,我有机会到日本去。”又向 Pamela O'Bryan解释:“ (炎樱)当时在东京,她提出帮我到日本找工作。......我在日本找不到工作,但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的工作,于是我在二月回港。” 《流言》我替她取名“炎樱”她不甚喜欢,恢复了原来的姓名“莫黛”,“莫”是她姓的译音,“黛”是皮...
来自:豆瓣日记
白俄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与赤俄相对。1922年秋天俄国内战结束,大量白俄流离失所,开启逃亡生涯。除了逃至西欧如法德,东南欧南斯拉夫外,亦有不少白俄逃往至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及至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哈尔滨白俄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是时,有着自由港传统而又无需签证的上海,便成为白俄的理想居住,遂纷纷迁徙。短时间内,上海白俄数量高达两万人。张爱玲就对此说道:“从前上海的橱窗比香港的值得看,也许白俄多,还有点情调。” 《傳奇》汝良问道:“你一直住在上海?”沁西亚道:“小时候在哈尔滨。从前我说的一口...
来自:豆瓣日记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独特的存在。她游走于政治之外,是文学史无法安置的幽灵。她的写法绕过了五四的影响,与主流文学叙事保持着疏离的关系,反而直接从古典小说里借尸还魂。正如她所说的:“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掺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第一炉香》薇龙这一看,别的还没有看见,第一先注意到卢兆麟的态度大变,显然是和梁太太谈得渐渐入港了。【...
来自:豆瓣日记
所谓“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张爱玲自幼成长在旧式贵族和洋派交织的环境里,她不必刻意学习,仅凭耳濡目染,见识便超乎寻常人物。其抖落学识的姿态也是满不在乎,信手拈来,举重如轻。就连傅雷也不免肯定张爱玲是“多面的修养而能充分运用的作家。绘画,音乐,历史的运用,使她的文体特别富丽动人”。 《张爱玲与苏青》不过作家所遇到的诱惑特别多,也许旁的更悦耳的声音,在她耳畔盖住了老生常谈的单调的声音。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在下...
来自:豆瓣日记
古时候的中国,有爱,有情,却未必有爱情。爱情作为romantic love,是五四输入的观念,也是新文艺腔的典型。传统中国讲究发乎情止于礼,对礼制的推崇导致男女关系的最高境地是去情欲的道义。家庭结构里,轴心也是竖向的父子、婆媳双轴,而非西方结构的夫妻共同体。在中国,夫妻关系更像是分工协作的友谊,男女间并没有深厚的情感联结。古时仅有的“爱情”观念似乎更多的出现于亲族结构之外——男性的情欲趋向于远离儒学规训的妓女,当然这个也很麻烦,因为与妓女打交道仍然受一整套的规矩、礼节的限制。 《青楼韵语》 礼制...
来自:豆瓣日记
熏炉是古时文人雅士用来熏香和烧炭取暖的炉具。目前发现的熏炉里,木、陶、瓷、铜均有所见,但多是铜制。铜炉与燃烧的沉香屑是绝配,升起的袅袅香气欢快浪漫,宛如男女鱼水交融。古诗也不乏“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之句。张爱玲自幼在贵族世家里耳濡目染,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她锦上添花。早年出道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便涉及士大夫的焚香仪式,她又另辟蹊径地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以传统全知说书人的叙事角度将故事娓娓道来:“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斑的铜香炉,点上一...
来自:豆瓣日记
[视频] 张爱玲谈到通俗小说时曾说:“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很不可思议的是,根据私人信件的记载,她竟然跨度几十年,读过大量琼瑶小说。书信特有的私密性,让她肆无忌惮地对琼瑶评价,有所吐槽,也有肯定。最早提到琼瑶是“我本来一直觉得现在这情形下,写英文无论怎样碰壁,中文还是只能做副产品。只好听其自然。《半生缘》也无以为继,我写一部琼瑶可以写一百部”。(1968.6.26)可见在她心底,其实《半生...
来自:豆瓣日记
中国人一向讲究良娼有别,对烟花女子暗戳戳里看她不起。《痴婆子传》拉拉扯扯卒章显志“是书行乃正闺困,严防闲之助”;那俨然有着柳永风貌的瞽师杜焕录制南音“救命曲”也是将曲词删成洁本,末了还不忘提醒良家妇女千万听不得。但晚清以降的服装界却一再模糊这种界限,在上海,烟花女子的装扮更是成为时髦的风向标,1889年4月22日的《申报》就说:“20年前,良家与妓女犹有分别,今则一衣一饰妓女任意倡率,花样翻新。良家即从而步其后尘,惟恐稍有不合,必使一肌一容尽其极妍,使见者莫辨其为良为妓而后已。” 对于妓女,张爱...
来自:豆瓣日记
《郁金香集》她一揭开遮掩她那两朵郁金香的面纱,太阳与月亮就含羞地把披纱垂在自己的脸上。——波斯诗人之父鲁达基四行诗 古时候的中国并没有郁金香这种植物,中国古书里的郁金香指的是姜科姜黄属的郁金、姜黄、莪术,而非如今的西文“tulip”。像李白的《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对应琥珀光,都是主谓短语。郁金与黄檗、栀子、槐花、拓树是古时植物染黄最为常见的原材料,用郁金染色的衣物还会保留香味,《妆楼记》就说:“郁金,芳草也,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而...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