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摘

文火
来自: 文火 (南京) 2019-03-05 19:58:09创建   2022-12-10 15:13:35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挂耳珈琲猫 84人喜欢
今天早上终于收到了样书。原本十分激动,但读了一会儿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此书参考了大量日本和朝鲜的文献,我在翻译此书时,将这些文献名称的英文都还原成了原本的“汉字+假名”,或“汉字+谚文”的写法。但在出版的书中,这些名称却又都被改回了英文(比如我原本将Tsuko ichiran还原成了《通航一览》,但在出版的书中又被写成了Tsuko ichiran)。在询问了编辑后得知,这是为了统一整套书的体例而做的改动,她也觉得抱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小波福娃 816人喜欢
写一写钱锺书是怎么建立读书笔记系统,以及如何管理知识的。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大意是:如果能把全人类的知识装进芯片实现共享,让每一个人都变成知识分子,你会支持这样的技术吗? 这个命题实际上包含着致命的偏见,好像知识能被固化成某种和人类主体无关的外部工具一样。把知识都装进芯片,就能造就知识分子吗?这样熟悉的论调曾经在十多年前出现过,一些学者欢呼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认为互联网强大的新技术,可以迅速地检索调动全人类所有的知识,钱锺书式的超强记忆力已经是无效技能,每个人都可以博闻强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春日迟 1066人喜欢
五月底的北京已进入初夏,桃李杏梅早已凋落,而路边的月季开得热烈,将街道染成深浅不一的红色。难得有假期,抽空回了趟南京。江浙一带还处于梅雨季节的尾声,若不逢骤雨,气候也算宜人。对走马观花式旅游失去兴趣的我,这次也没有安排什么景点,只是单纯地见了几位还在读研的朋友。 18号晚上抵达时已过了晚饭时间,匆匆约了好友Z出来夜宵。 Z本科时是隔壁专业的尖子生,天生适合做学术的料子,动过出国的念头,后转为保送Top 2。以她的能力,通过笔试面试不在话下,但又被A导师劝服,最后选择了留在本校。那时A导师许下豪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楞个想 0人喜欢
(1) 当一个人着手写一部作品时,他已经找到主题以及至少部分的材料,因此这不过是一个以最适于说服人和取悦人的方式加以阐明和组织材料的问题。这部分工作,也包括风格,通常就是决定作品的成功和作者的声誉的那部分;这部分工作并不怎么会决定一本书是好是坏,毋宁是决定了它构思的好坏。 (2)某人除非有正确的思想(exact Mind)和关于他的材料的完善知识,否则难以形成一个好的工作计划。另一方面,具备这两种品质的人就不大可能写出糟糕的作品,假如他尽它所要求的一切注意,专心致力于其中的话。凭着前者,他把他主题的所有部分加以考虑,凭着后者,他按照对它们最有利的次序且最适合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衬托、相互支持的次序来排列这些材料。 (3)无疑,人们可以形成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案,就涉及到它特定的目的而言,这些都是好的方案:我们不再涉足这没完没了的细节问题,这里或多或少是我构思一部包含论证的作品时所愿意遵循的一般次...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生活不易 4人喜欢
学术研究的创新之路 成功大学中文系 张高评 2007/3/8 一、 学术研究之心路历程 (一)务本 (二)踏实 (三)触类 (四)综观 (五)增益 (六)借镜 (七)积累 (八)实验 (九)会通 (十)创发 二、 研究选题的诞生 (一)选题来源 1、厚积薄发,读书得间、主动自觉,有为而作 2、经由外烁,得诸传闻,被动接受,事倍功半 (二)文献评鉴 1、学术研究借镜成果,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研究选题,最好具有系统性、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纪恩同学 687人喜欢
前几天的吐槽下面有朋友想让我推荐几个可能还对年轻学者比较友善的C刊,我这里提几个我知道的。有几点要声明的啊:第一,说它们友善只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对,可能别的朋友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第二,我这里说年轻学者,主要是指青椒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我真的不知道了(文章真的牛,你们可以直接投《社会学研究》、《社会》,它们也有发本科生论文的先例);第三,期刊各自也有选题的喜好和写作形式,大家投稿时候应该先把它们以往发表的文章多看看,了解一下它们的选题和风格,不合适的也就不用投了;第四,这里提的主要还是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刊物,尤其本人关注的小领域。 名单如下: 中国青年研究(前几天有朋友提了,确实编辑们都比较负责,作者投稿过去应该都会回复,不合适就拒了,不会拖着石沉大海。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投过,虽然被拒。选题时髦,年轻学者发的挺多) 探索与争鸣(也有朋友提了,据说对年轻学者有支持。我理解它还是有...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思郁 37人喜欢
纽约三部曲》 有一个时期,我特别着迷于作家与城市的关系。最初是因为读了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在奥斯特的笔下,纽约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迷宫,无论你走多远,在你家门口的街道,还是更远的街区,纽约都会给你一种迷失的感觉,这种感觉,“迷失,不仅是摸不清这个城市,而且也找不到他自己了”。这几乎就是我每到一个城市最初的那种感受,我尤其畏惧那些越来越庞大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具有一种极大的压迫感,让我找不到立足之地,感受不到存在感。就算我在一个城市定居了二十多年,我最多熟悉的还是以家为圆点辐射开来的区域,这座城市其他区域对我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就算我有兴趣去探索和感知,你也会发现一个永远陌生的所在。因为所有的城市都在瞬息万变,上次见到的建筑会消失,上次去过的书店会歇业,上次聊天的人会迁徙。生活在城市中,就如同生活中生活在后现代的迷宫之中,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在烟消云散之中。 我...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枘坊 6人喜欢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很早便引起了英语世界的...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网上看到喜欢的,无论它是否来自豆瓣,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文火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