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地人2019年读的书
评语:说是《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却在讲到嘉庆年间就嘎然而止。当然,用如此薄薄的一册,撑起全史,本身就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整部书更多还是一部精简版的明清通史,历史的素材基本不值得一提,毕竟对于明清史来讲,素材本身已经没什么太多的新颖之处。 这部书的可读之处,还在于用“小中国”和“大中国”,来呈现明清历史的演化。当然,全篇用“支那”来指代“小中国”,虽然作者对此作了解释,一直看还是一直觉得怪,看完书都还没释然。 当然,在简化历史线索的情况下,这部书还是用相对多的篇幅,突出了地缘政治以及ZJ,具体不能多说了。除此之外,民族融合加上海陆联动的副线,对于明清全史的解读,还是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历史脉络。 最后还有两个小细节,一是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在这部书里也用更理性的角度,突出了吴三桂对李自成根基不稳的判断,从历史的逻辑来看,显然比为了陈圆圆才引清兵入关更可信。另一个就是朱棣的清君侧,从当时建文帝的状况来讲,确实忽略了过犹不及、逼人太胜的道理。很大程度上,朱棣被逼南下,也符合历史逻辑。
评语:订正两个可能无伤大雅但不够严谨的注解小问题。 1、第47页作者把Arthur Koestler译为亚瑟•科斯特,从发音的角度来讲,显然译得不准确。更何况,一般像这种大家,比较适合使用通用译名,而Arthur Koestler的通用译名是亚瑟•库斯勒,如果没用原名备注,看作者的译名,很容易让人搞不清楚这是谁。另:亚瑟•库斯勒准确来讲是英籍匈牙利裔作者,说匈牙利作者不够严谨。 2、第172页,作者把Duran Duran诠释为新风潮通俗歌曲乐队,显然又对音乐译名不熟悉。很显然,作者是将New Wave翻译成了新风潮,事实上在中文领域,这种曲风的标准翻译,是“新浪潮”。至于为什么要加上通俗歌曲乐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Duran Duran的另一个音乐标签:Synth Pop,而这个通用的翻译,是“合成器流行”。 至于本书,是Lawrence Block时隔九年之后,再为“雅贼”系列续写新作,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已经75岁了。整体来讲,《数汤匙的贼》可能是我读“雅贼”系列最不顺的一本,行文罗嗦、对白油腻,硬知识植入的太硬,推理过程也没有意外和惊喜。最关键的是,比起之前的“雅贼”系列,《数汤匙的贼》真的不够好玩。
评语:如何不是因为“企鹅”的系列,真的以为这是一部推理小说,如果这部书出现在“午夜文库”,也是毫无违和感。 不过,在一切就像是故事,比故事还要精彩的背后,故事本身却源自于一段真实的历史。看似抽丝剥茧“推理”的过程,却让我想到一个词:史料钩沉。当年北京使馆街东侧的“恶土”,因为这个故事,几乎被作者的文字重建。与这个场景同时重建的,还有日军压境北京城时的气息,那种如同重回历史现场的具象味道。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讲,这样的笔法,堪称老道。 关于书中提到的帕梅拉遇害这个案子,实际上在之前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里也有所提到。 还有书里提到的莫里循大街(王府井大街)、哈德门大街(崇文门大街)、使馆大街(东交民巷)、狐狸塔(东便门角楼)、亚斯立堂(北京基督教会崇文门堂)等等,如今都已经换了名字,洋溢胡同也已经消失。但板船胡同、后沟胡同,以及书里那个恶土宵夜基地苏州胡同也都在,就在北京站西侧、一二五中学北侧,下次去北京现场体会一下,曾经的北京飞地、恶土。
评语:之前已经买过多套大紧的系列了,作为一些基础常识普及读物,还是有一些亮点的,至于你要把大紧的书当成专业,就不必了,基本他所涉及的很多专业领域,专业的人都是看不下云的,因为小毛病太多了。而在题材方面,也因为短期内出了太多,难免会有很多篇幅的重复。 这次这套《矮大紧指北1文青手册》,倒是有些意外的收获,虽然也是Talk Show的文本,但其中还是可以局部读到一些高晓松的观点提炼,以及相对比较深度的思考。 印象最深的,是“牡丹花下”这一篇。这基本是一篇相当有见识的影评,将《牡丹花下》的两个版本,从历史背景、选角、表演、剧情等等纬度,进行了深度的点评。而“大小谎言”这一篇,又从美剧切入到Metoo运动的解读,都有比较闪亮的观点。
评语:这个Woodstock不是纽约州的那个Woodstock,和摇滚乐无关。这个Woodstock是英国牛津郡的Woodstock,也是黑太子爱德华和丘吉尔的出生地。 第一次读Colin Dexter的作品,也刚好是他的处女座。虽然是本格推理里的警探小说,但莫尔斯更像是福尔摩斯和美国硬汉推理那些主角的混合体。很多时候,作者本人对于莫尔斯形象塑造的兴趣,甚至大过推理本身。 至于推理本身,一大堆庞杂的线索加上混乱的节奏推进,尤其是缺乏严谨的推理步骤,让作品即使在答案揭晓之后,并没有酣畅淋漓之感。 这是很多本格推理的弊病,故意把最不可能的人设置为凶手,为了神秘而神秘,最后找到的凶手,更像是“临时工”,为什么行凶等等问题,却完全没有交待。 整体上来讲,Colin Dexter在这本书里,一着重写莫尔斯,二着重写Oxford,有人有地,但故事差强人意。看在可以当Ocford旅游导读的份上,再加一星,三星不能更多了。
评语:拿了那么多的奖项,受了那么多的赞誉,以为是日系新本格的神作,却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这真的是本格推理的未来,那本格推理基本算完了。 采取丧尸题材,不得不说是《尸人庄谜案》,最大的出人意料。这既像是奇幻与推理的跨界,也像是用丧尸来替换本格推理中类似“暴风雪”模式,用来设置大外环的“密室”效果。 当然,解密的部分还是回归到本格推理的套路。但三个案件,第二个最为重点,但如此做的动机实在牵强,而且总觉得利用电梯这个道具,还是会有Bug。第三个就完全是应付和匆匆带过了。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一个案子,隐藏线索是本格的大忌,等于是在欺骗和误导读者,从这一点上来讲,无论本格还是新本格,都不可原谅。 三星,不能更多了。
评语:豆瓣的评分还是靠谱的,这书的推荐确实没错。虽然此前读了不少国共关系的书,但这本书胜在,将时空定格在1944到1950这个区间,既抗战尾声到朝鲜战争这短短的几年。在更紧凑的时间段里,运用中、苏(俄)、美多方的素材,勾勒出国、共、美、苏四方的画像。共的革命、国的迂腐、苏的狡诈、美的自大,让四方因此有了各自的人物型性格。而紧凑有张力的文字,也是恰到好的让一本历史书,易读但又严谨,不轻浮不带个人主观色彩。书里有一个史料细节很有意思,胡志明去苏联拜访斯大林,还带了画像让斯大林签名,斯大林签了名之后,却又后悔不知道胡志明会拿这幅签名照去干嘛,所以派了特工连夜又把签名画像给偷了回来。历史,有时候也如儿戏般,儿戏。
评语:典型的悬疑类畅销小说,阅读流畅。不过,这次Dan Brown的悬疑设计没那么精妙,至少温斯顿的属性和结局,以及老国王和主教同性之爱这样的桥段,一眼就被看出来了。 《本源》的命题因为涉及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云”这样宏大的命题,其实也可以感觉Dan Brown在创作上的力不从心,至少比起之前符号学相关的作品来,因为这些命题本身的宏大,以及现阶段人类的力所不能及,也导致最后相关的素材,仅仅只是现在素材的剪辑和堆积。比如人工智能的前景之类的判断,也都是基于已有的判断。 但“黑暗宗教”和“甜蜜科学”这个命题,倒是能让一部畅销小说,也能引出人文的后续。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不需要去证明已有宗教立教基本的反科学,两者其实反倒是可以共存的。所谓宗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信仰,虚幻却是智人群体最后的底线。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爱地人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
- 爱地人2011年读的书 (5人关注)
- 我的收藏 (1人关注)
- 爱地人CD收藏博物馆之五 (2人关注)
- 爱地人CD收藏博物馆之四 (6人关注)
- 爱地人私家图书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