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原始自恋的毁灭进行思考,原始自恋的丧失即个体失去了ta们对独特性和独特物品的审美依恋能力。而这种丧失源自于消费者的力比多引向消费品。 市场营销现在成了控制社会的工具,而控制社会首先被设计为情感的控制。 20世纪是一种将意识和精神当作“原材料”的工业发展的世纪。而无论什么市场,意识和精神已经成为全球性系统开发的对象,它们掌控着诸如电影、广播、电视等工业。 感觉经过个人独特性的内化形成知觉和记忆,然而多次重复可以破坏这种独特性,使不同的感觉同一化,文化工业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共识化机器,使整个世界的意识都在同一时刻内化,最终造成所有意识变成一个人的意识,即没有人的意识。 不过还是想象不出来,作者认为友爱的“我们”和产生分歧的个体到底如何平衡呢?
真的非常经典,虽然分析的是平面广告,但理论深度和分析广度非常强。作者主要以结构主义为主,混合了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阐释学,试图回答广告作为一个单纯的能指或指称系统,它如何使得人们到达广告预设的所指(购买商品)。 这一问题很难用一个共用的机制进行概括,广告有时是作为通货,使得能指和所指进行替换,有时作为在场的缺席,邀请消费者进入能指中,有时通过挪用当下已经存在的意识形态建制,利用能指的象征意义…… 或许也正是因为理论的驳杂和机制的多样,使得本书欠缺一种批判性?
广告中的事物不是纯粹的事物,也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特定的广告结构为其重新赋予了意义的事物,久而久之,广告也可以扭转人们看到事物的方式,逐步反噬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玩梗有类似之处)。最终,广告形成了一个完全的象征交换体系,构建了资本主义的神话传说。随着我们生活中的物品被一轮轮暴力扭曲,象征的大厦也一步步高耸云端。并且,广告总是向缺席的我们敞开,邀请我们参与其中。而这种参与的唯一方式便是“购买”商品。于是,人们从物那里购买自己是谁,而不是从人与人交往中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来自我们与物品和财产的关系,而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贩卖的实际上是消费品以外的东西:通过展现我们自身和产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它卖给我们的其实是我们自己。”